以生为本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doc
《以生为本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生为本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生为本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周伟锋 1995年,郭思乐教授在我们的研究生课程班上讲了一个数学家哈尔莫斯的教学故事。哈尔莫斯把50个定理稍事讲解之后,便叫学生自己去学,然后叫学生A对定理1发言,又叫B去攻A,再叫C去攻B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别的教师感到这个班不一样了,他们思维更加活跃,积极性更高,表达越来越流利。我感到这里有着一种“把教转化为学”的思想。后来,郭思乐教授进一步把这种思想概括为生本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和方法在我12年的4届从高一到高三的教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这4届学生中,高考平均分都超过了全市最好的6所重点中学的平均分。特别是第三届学生,我在他们高二、高三时共出差三个半月,
2、学生的高考成绩却比对照组超出235分。第四届学生,一部分时间我请了实习老师用我的方法去教学,结果超出的分数更多,达到40多分。 在这十多年中,我所在的广州四中从三类学校发展为二类,而我本人,也两次参加“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从学员直到“学员兼任导师”。我深深感到,只要我们以生本教育的思想去开展教育教学,就会把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教育走出高耗低质的困境。 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缺的不是题目,缺的是思维。 当前中学教育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一是厌学问题,二是后劲不足问题。 厌学问题: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是非常好学的,在小学的时候也还是比较好学的,但到了中学,到了高年级,尤其是到了毕业班,
3、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往往就只剩下对某些功利的追求,而失去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后劲不足问题:尽管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摘金夺银,却没有人在成年以后能摘取诺贝尔奖等世界科学高峰上的明珠。 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不能完全归罪于我们基础教育,但是作为教育界的一员,我们是否应该以一种更为积极、更为负责的态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加以改进呢? 笔者认为:我们缺的不是题目,缺的是思维;缺的不是有潜力的学生,缺的是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二、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种流俗。 产生上述两个问题的原
4、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把目光聚焦到课堂教学,则不难发现有两种流俗在起着负面的作用:一是套题型教学;二是挤牙膏式的“启发”教学。这两种现象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乃至对于它的正确与否已经麻木了。 1套题型教学。有些教师是这样备课(上课)的: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找到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料,然后进行仔细地梳理,他们试图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某些类型,然后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对号入座”地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姑且把这样的教学称为套题型教学。例如我们在教授求轨迹的方法时,通常的做法是先教授“定义法”,完了以后就做“定义法”的练习;接着教授“直接法”,完了以后就做“直接法”的练习;然后讲授“点差法
5、”,完了以后做该种方法的练习学生对每一种方法好像很容易就掌握了,因为他们只需照套现成的方法就能解决相应的问题。但当学生独立地去解决一个轨迹问题时,往往就会因为不知应运用哪种方法而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我们的教学都是套题型的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就流于空谈,甚而连学习兴趣也会泯灭。试想,当学生坐在中考、高考的考场上,面对着那些他不能用套题型的方法解决的题目时,他们是否能处之泰然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站得再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那么,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后,在他们的漫漫人生旅途中,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是否都能用事先预定好的方法对号入座地解决呢?这
6、显然也是不可能的!2挤牙膏式的“启发”。我们有的“优秀课”是这样产生的: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一个教学过程的细节(例如学生是怎样回答问题的)都经过精心的考虑。在上课过程中,老师总是在那里启发学生:看到这个条件,能想到什么结论?要证明这个结论,需要什么条件?等等。他们一点一点地层开“启发”,步步深入地层示解决问题的思路,整节课似乎非常流畅。这样“丝丝入扣”的讲课,我们姑且形象地称之为挤牙膏式的“启发”。笔者认为挤牙膏式的“启发”并不是真正的启发!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因为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让学生整体地面对问题、整体地思考问题、独立地探究问题,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没有实质帮助,甚至连学
7、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也会扼杀。试想,当学生坐在中考、高考的考场里,当他遇到问题时,他的老师能站在他的旁边一点一滴地启发他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站得再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那么,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后,在他们的漫漫人生旅途中,他们遇到问题时是否总有人站在他旁边启发他如何解决问题呢?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套题型教学、挤牙膏式的“启发”教学其实质都是低估了学生的潜能,都没有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在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中,讲了一个故事来类比我们当前的教学:有人送了一辆汽车给一个印第安老人,这位老人找来4匹最好的马,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他试图通过马的跑
8、动带动汽车的运动。有的教师总以为学生的学习是非得要老师去带动不可的,因此他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实际上是一种联动式的教学(正如旧式火车,一个轮子的运动带动别的轮子运动)。这就恰如那个把汽车绑在马后面的印第安老人一样,他不知道汽车是可以自己运动的。而我们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学生这种资源,是由于我们低估甚至是不知道学生当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笔者在连续4届的高中毕业班循环教学中都能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原因是我树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改变了对教学本质的传统认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留出了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在他们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得到自主
9、、充分的发展。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分为两大部分首先,学生应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我们提倡让学生“做”数学,让他们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中提高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看”数学、“听”数学。然后,学生应以学习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研讨中去。因为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过程,而必然是一个改进与发展的过程。这种改进与发展主要是通过与外部的交流而实现的,特别是在与同辈群体的交流中实现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应
10、该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1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我们的教学中,究竟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数学的核心是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故而,数学学习中最“有价值”的应是“过程的学习”。 每一届新生入学,笔者都在新生见面会和家长见面会上提出四个令他们觉得骇人听闻的要求:不提倡进行死记硬背式的假预习、课堂上不提倡打开书、课堂上不提倡记笔记、课堂上不提倡由教师直接给出例题的解答。 笔者不反对真正意义上的预习(下文提到的在教师讲授之前的练习和思考才是真正的预习),但反对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假预习。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他们对预习的理解,就仅局限于把
11、“教案”变为“学案”,记住几个概念、几个定理、几道例题的解法。通过预习,他们似乎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然而他们却失去了课堂上研究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所运用的学科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磨炼! 同样,之所以要求学生上课不能打开书,也是因为学生看到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以后就失去了思考的余地。 至于不提倡上课记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笔者接触过重点中学乃至薄弱学校的许多学生,发现笔记做得越好的学生数学学得越差(这种现象小学不明显,初中不明显,但高中则十分明显;文科也许不明显,理科则十分明显)!为什么会出现
12、这样的情况?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在老师让他们思考第二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专注于抄第一道题的笔记;而在老师让他们思考第三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第二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么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 为什么课堂上不提倡由教师直接给出例题的解答呢?因为“例题”与“问题”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对学生而言意义截然不同。如果是“例题”,学生就在潜意识中想:这道题是老师给出的一个范例,我们只要听懂就可以了。君不见,我们有不少学生上课时是何等的悠闲,他们要么斜靠在墙边喝着饮料;要么两手放在袖子里整日不用拿出来;更有甚者还在课堂上进行手机游戏或互发短信!我们经常说学生的课外负担重,实际上这是由学生课内负担轻
13、而造成的。 有一次,我们学校一位数学功底很扎实、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到班上听笔者的课,听完以后他发出两个感叹:一是感叹笔者敢于把课本里的“例题”都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先思考;二是感叹笔者的学生居然想出了这么多他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来没有想过的方法(须知他在此之前已经不知道讲过多少遍这道题了)! 笔者认为,教师只有一个脑袋,而一个班上有几十个学生,教师又怎能用自己的思维涵盖所有学生的思维呢?何况,老师的思维就真的比学生的思维好吗?如果老师总觉得自己比学生行,那人类又怎能向前发展呢? 2以老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治国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与此类比,我们的教学是
14、否也可以“不教而学”呢?“人之初,性本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还他们以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高教学效益。 笔者在教学中坚持这样一种做法:高一、高二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老师每节课讲授的时间平均不超过15分钟;高三复习课平均不超过10分钟,有的课甚至不超过5分钟。而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学生总是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学完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比其他学校用两年甚至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才教完高中数学课程整整提前了半年的时间,而且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有两点请注意:一是笔者这里用了两个关键的字“学”和“教”,我们学得快,并不是以往的那种“砍头、去尾、烧中段
15、”的赶课时做法,笔者讲得少是为了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以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二是我们学得快不是以学生的低水平为代价的,我们高二的学生在高三学生进行一模考试的同时,用同一份试卷进行测试,结果3届学生都达到了同类学校高三学生的水平。也就是说,笔者讲得这么少,在课堂上这么“轻松”,我们的学生却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达到了其他相同起点的学生两年半才能达到的水平。 正是老师的无为造就了学生有为的局面! 那么,讲得这么少,讲什么? 先打一个比方:假定一个数学教师只会做一道题,那么他上课时就会觉得解这道题的每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数学 课堂 教学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