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衔接之感想.doc
《中小学数学衔接之感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数学衔接之感想.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小学数学衔接之感想 由于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少小学学生感到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和方法。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就是: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让初一教师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掌握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农村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小学现行教材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规范要求、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初步了解。所以,做好中小学的衔接,解决学生中的这种不适应问题
2、,是初中阶段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一项基础工作。一、对衔接教育的理解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以后,面临着一个崭新的环境:学校是新的、班级是新的、同学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学习方法是新的、学习形式也是新的,学生本身也想在这个崭新的环境中来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初一学生来讲,既忐忑不安,又充满希望。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三年初中数学学习很重要。一个良好的开始,对于学生来讲有莫大的鼓舞。尽早适应与小学数学教育在学习方法、学习形式上有很大不同的初中数学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则是衔接教育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我认为要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有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
3、我们注意:1、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2、注意学习方式的衔接。3、注意学习方法的衔接。4、注意学习内容的衔接。5、注意学习思维的衔接。6、注意学习情感的衔接.7、注意成长发展的衔接,作为小学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其成长发展中的变异和自身存在的差异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阻碍学生自身发展的多元要素。作为我们初中教师,也可能不是班主任,但是我们应该对于学生发展倾注更多的关怀,关注他们的发展,关注他们的进步,关注他们的一切。二、关于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的问卷与分析调查背景回放1、 一位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对妈妈说:“我就要成为初中生了。我真想早一点看到初中是什么样的?”2、 市区某初中一年级的小华同学在游戏机室面对前
4、来寻找的家长,用充满委屈的口吻说:“我不想长大。我不想毕业。我不想当初中生。我想念我的小学老师。”3、 “我只有初中毕业,又过去这么多年了,以前学的那一点点东西也都忘光了。孩子问我什么,我基本上是无法回答。只能叫她去学校问老师。”小华的家长无奈地说。4、 在某些教师聚会、座谈的场合里,有时会听到一些初中教师在摇头、叹息:“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想要扭转都不行;而有些知识中学还要学,小学却都教了,那我们还要教什么?自从取消升学考试之后,学生的计算能力变弱了,心算、口算能力以及准确率都比以前有升学考试时低;上课时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学生课外拓展能力差,写作都是同一模式
5、”5、 小学教师不满了:“我们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都能获奖,这说明什么?我们不辞辛苦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几乎是有问必答,学生都认同我们是他们的知心人;我们每年都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初中教师不能用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育”回放这些学校生活中的只言片语,为的是引发我们去关注正处于小学和初中衔接点上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前不久,福建省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部分教师编制了关于“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问卷,到市区部分学校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1960份,回收1804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1804份,
6、有效率达100。问卷调查与分析1、学生问卷方面(1) 关于对学习内容的预习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60左右的学生能主动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30左右的学生是教师布置才预习;只知道课题或一无所知的人数比例,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79,初中一年级学生达15。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学生在主观上意识到预习对于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怎样做好预习工作,从分配的时间和预习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走过场之嫌,体现不出预习的真正效果。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压力较轻,预习的时间相对较充裕,教师更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教给预习
7、方法,提高预习效率。(2)关于课堂上能否发现并主动提出问题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分析:课堂上能经常发现并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小学五、六年级比例为21,初中一年级仅为44;偶尔能发现并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小学五、六年级占69,初中一年级占81。这数据上的差别,可以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由年龄特征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使得初中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不如小学生那么强。这可能跟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也有关系。小学课堂相对活跃,但是在热闹课堂的背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质量呢?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3) 关于在学习上得到谁的帮助最大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8、分析:大多数学生认为得到老师的帮助最大,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占70,初中一年级学生占57。而得到父母和同学的帮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小学生更多依靠的是老师。初中学生间交往密度较大,意识更强,得到同学的帮助就比小学生多。综上因素,小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间方面应该更有优势。(4) 关于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获得支持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分析:调查发现,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最迫切需要在学习方法指导上获得支持,同时32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需要提供学习资料,33的初中一年级学生需要宽松的学习环境。可见,小学生的依赖性还很强,而初中生虽然学习能力正逐渐提高,但因“应试”所致,心理压力也大,所以他们觉得
9、获得宽松的环境比提供学习资料更重要。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适当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2、教师问卷方面(1) 关于对任教学科不同学段课程标准是否了解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分析:从调查的结果看,83. 4的小学教师和85. 8的初中教师对于任教学科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不太了解,这个结果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因为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关注的是自己任教学科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于任教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在教研时往往缺乏更多的思考。即使有,大多也是经验性的探究多于理论性的学习。我们可以设想,教师如果对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整体设计理念及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
10、那么小学教师就不知道学生在初中将要学习的内容,难以做好一些基础性的铺垫;而初中教师也同样无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此必然会出现了小学和初中在教育教学衔接上的断层现象,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2) 关于对部分小学生不适应初中学习方式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分析:调查结果表明,51的小学教师和55的初中教师认为,部分小学生不适应初中学习方式,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勤于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胆发言、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加以有效的指导。例如,课外阅读可以开阔眼
11、界,增长知识,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书来学习等。另外,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也认为小学和初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初中学科多,内容信息广、容量大,需要学生做好必要的预习准备工作。课堂上由于教师要讲解的知识点多,有些内容只能靠学生自习理解,不可能像小学那样知识点较少,可以手把手地一一讲解。因此,培养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将使学生受益终身。(3) 对教学中最重视学生哪
12、方面发展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分析:小学教师比初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初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比小学教师重视。这是因为小学是打基础的时期,必须重视其全面发展。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到初中才逐步过渡到分学科课程。在实施新课程四年后,教师的教学质量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先单纯的关注知识技能转变为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要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其全面的发展。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教师的关注程度有所上升,这与学生年龄特征、当前的社会环境及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关。(4) 对中小学教师定期互动必要性的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数学 衔接 感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