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十课改总结与反思.doc
《中学英语十课改总结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英语十课改总结与反思.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英语十年课改总结与反思 【摘 要】研究、总结和反思中学英语十年课改的得失,人们在看到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和中考、高考命题改革所带来的对课堂教学的反拨、引导效应的同时,也不难发现中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及专业学养尚有大幅度提高的空间。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对于更好地落实修订后的课标不无裨益。 【关键词】中学英语 课程改革 主要成绩 问题反思 努力方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已经颁布、实施整整十年了。在这十年中,广大一线中学英语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在学习、领会和落实实验稿的课程理念与践行实验稿的教学建议及追求实验稿的课程目标的达
2、成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总结过去,可以更好地开辟未来。在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颁布、实施之际,似有必要对中学英语十年课改所取得的主要成绩进行总结,同时,也有必要对那些尚且存在的主要问题逐一指出并作相应的反思,在此基础上研究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一、主要成绩 中学英语十年课改的主要成绩,在笔者看来,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教学理念有了明显转变和考试命题起了正确导向作用。 1.教学理念有了明显转变。 中学英语课改十年最显著的成果莫过于教学理念的明显转变。对于这一基本判断,任何一个做过中学英语课堂观察的人都是能够产生共识的。 转变一:明白了英语
3、语言教学的真谛 尽管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英语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大声疾呼英语教学一定要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此后三十年间,绝大多数中学英语教师依然是对此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仍旧沿袭“单词领先、语法跟上”的传统做法,致使中小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没有能够得到较好的形成和发展,“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 但是,“自2001年国家启动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英语课程以三年级为起点逐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从2005年全面实施,高中课程的改革实验也于2004年逐步拉开序幕,整个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改革与创新的新时期”1。在这个时期,交际语言教学的理念逐
4、步深入人心,“用语言去做事”的意识不断增强,“任务型语言教学路径”在课堂教学中广为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其中,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机械、乏味、程式化的语法教学正在日益淡化并逐渐退出中学英语教学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英语语法“在具体的语境中,或者在具体的语篇中,通过师生言语交往活动,让学生感受新的语言结构,感悟新的语言结构的功能,理解新的语言结构所表达的意义,进而逐步形成运用新的语言结构进行语言表达的习惯”2。这个巨大成就与实验稿所倡导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是不无关系的。 转变二:确立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过去,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质量难以大幅度
5、提升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师资问题,教材问题,课时问题,考试命题导向问题,等等),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没有确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在课堂观察中已经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风格差异更是教师无暇顾及的。 可喜的是,在中学英语十年课改中,绝大多数英语教师都能够充分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英语教学的过程不能继续沿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教学模式,而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英语言语交往活动,
6、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情感的强化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努力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去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使英语学科的教学真正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明确了,教师的自身角色也实现了转变。绝大多数中学英语教师已经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中走了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等多重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又反过来使得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持久的保证。 转变三:树立了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法几乎一统天下的年代,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关注
7、是非常不够的,在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甚至根本上就是缺失的,更无从谈起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然而,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学英语教师开始认识到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对于英语课程实施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重要性,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已不再满足于介绍诸如“Christmas”“Halloween”等具有显性特征的目的语的文化,而试图更多地挖掘目的语中所蕴涵的隐性的语言文化,并开始在实践中自觉地有机渗透目的语的语言文化。 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另一个标志是,多数中学英语教师,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语言的语用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英语语用能力明显
8、提高,多数教师告别了诸如“Class begins.”“Nice to meet you.”“How to spell the word?”等“非驴非马”的“中国式”英语。其中,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做到关注英语语言表达的字面意思,更关注其隐含意思、话语表达的前提、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推理。 2.考试命题起了正确导向作用。 毋庸讳言,在我们今天这个经济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学生升学压力巨大、就业形势也并不那么让人乐观的国家,考试命题对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是绝对不可低估的!如前所说,制约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质量难以大幅度提升的原因之一乃是中考和高考的英语命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
9、因素较之于其他因素对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语言测试总会对语言教学产生或有利、或有害的巨大影响。”4(杨钟琳,1991)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Hughes(1989)在其提出的“PPP”(Participants, Process & Product)反拨效应模式中指出,一个测试的性质将首先影响“参与者(Participants)”对其教学和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态度,而这种理解和态度又反过来影响参与者完成任务的“过程(Process)”,从而影响教学和学习的“结果(Product)”5。 既然中考、高考命题对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必须认真
10、研究和发挥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正面的导向作用。所幸的是,历经了十年课改,中学英语的中考、高考命题成功地实现了质的转型。在中考、高考试题中,“纸上谈兵”的语音分辨测试题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中考的“人机对话”和高考的“听力测试”和“口试”;机械的、单一的英语语法测试题渐渐淡出,而以语境为依托的综合英语语言能力运用的试题正在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终于在事实面前逐渐深刻认识到了中考、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型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弊端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即大量的“改错”练习中必然有大量的、人为的错误语言表达信息输出,部分学生会由于过多地接触这些人为的错误语言表达信息而对错误的英语语言表达形成
11、一次次的强化记忆,很有可能造成正确的英语语言表达习惯没有养成,而错误的英语语言表达方式却一次次地得到强化记忆的结果),相继抛弃了这一命题理念落后的题型,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能够客观地测试学生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因而也更加富有生命力的“任务型阅读”题型。 英语中考、高考题型的改革对提升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样贡献巨大的是英语中考、高考原有题型的命题质量上升。 以2005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及独立命题省份卷的听力试题为例,与传统的听力试题在命题上有所不同的,“一是2005年的高考英语听力试题更注重对考生的日常生活话语理解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课标中所提出的对学生实际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英语 十课改 总结 反思 doc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8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