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小抄排版.doc
《中学教育心理学小抄排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小抄排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学填空题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与 教育学 之间的交叉学科。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来体现的。 4、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 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 教学风格。5、教学环境包括 物质环境和 社会环境 。6、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自然条件 、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 预测和评判、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8、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 解释、预测和 控制的作用。9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 人类的本性。第二步部分是 学习心理 。第三步部分是讲个性差异及其原因。第二章1、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 心理发展 。2、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 心理特点和 主导活动。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 情感成分和 意志成分。4、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 社会自我再到 心理自我的过程。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 作出计划和 解决问题 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
3、程。6、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其不同的 认知方式 和 认知能力而造成的。7、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 加工 和 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8、智商(IQ)等于 智力年龄与 实足年龄 之比乘以100。9、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 先天禀赋 和 后天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10、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 个体差异和 群体差异。11、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 类型差异、水平差异、 表现早晚 的差异。12、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 性别差异、年龄差异、 种族差异 等。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 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4、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 。14、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性格特征差异和 性格类型差异 两个方面。15、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外倾性 与 内倾性。16、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 反映时间与 精确性。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人类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 正规学习和 随机学习 两种类型。2、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类型。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和 行为规范的学习。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 心智技能和 操作技能两大类。5、教育心理学领域最典型
5、的两大学习理论派别是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6、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桑代克的 尝试-错误说和斯金纳的 操作条件说。7、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学习规律有效果律、 练习律和 准备率。8、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 应答性行为 和 操作性行为。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强化可分为 正强化和 负强化。10、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苛勒的 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 1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与 发现学习 。1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机械学习与
6、意义学习。第四章1、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信息及其 组织。2、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知识可分为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3、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 感知和 表象两种水平。4、理性知识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其形式包括 概念和 命题。5、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知识可分为 陈述性知识和 程序性知识。6、根据加涅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包括 心智技能和 认知策略 两个亚类。7、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 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和 命题学习。8、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 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和
7、并列结合学习。9、知识学习过程一般包括 知识理解、知识保持和 知识应用三个阶段。10、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 直观和 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11、直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12、依据学生对知识概括的抽象程度,知识概括可分为 感性概括和 理性概括。13、包含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称为 正例或肯定例证。14、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称为 反例或否定例证。15、比较的形式主要有 同类比较和 异类比较。16、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体系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17、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
8、般包括 直接记忆和 工作记忆两种成分。18、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规律为: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先快后慢。19、根据干扰理论,产生遗忘的干扰主要有 前摄抑制和 倒摄抑制。20、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的教学形式称为 变式 。21、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是指称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的进程,称为 组块。22、学生知识应用过程包括的环节有 审题 、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式、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及解题与验证。23、一种学习对另一种活动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
9、上称之为 学习迁移。24、日常教学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 迁移。25、垂直迁移表现在 自上而下的迁移和 自下而上的迁移两个方面。26、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 关系转换说。27、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强调 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以后总是强调 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28、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 促进和 阻碍两种。29、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 结构化、一体化、 网络化 。第五章1、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 操作技能和 心智技能。2、一般认为,操
10、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3、操作技能练习中的反馈一般来自 内部反馈和 外部反馈两个方面。4、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的研究而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为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和 原型内化。5、我国心理学界通常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创拟确立模型和 检验修正模型。6、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合乎法则的 操作活动方式。7、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第六章 1、态度的结构包括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
11、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和 倾向。3、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 道德观念、形成 道德信念。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 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 道德认识指引和 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 行为技能和道德 行为习惯两个方面。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 他律道德阶段和 自律道德阶段。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 前习俗、习俗和 后习俗三个水平。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
12、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 寻求认可取向和 遵守法规取向。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 社会契约取向和 普遍伦理取向。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 自律性和 言行一致的特点。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 依从、认同、 内化。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对个体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 认知能力和 社会关系。第七章 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 目的性、认
13、知性和 系列性。2、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 常规性问题解决和 创造性问题解决。3、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和 检验假设四个阶段。4、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的常用的方式有 算法式和 启发式。5、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 直接检验和 间接检验两种。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 流畅性、变通性、 独创性。7、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 环境、智力和 个性。8、常用的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 头脑风暴训练。9、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 新奇独特的、 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第八章 1、直接引起、维持和指引个体活动的心理动因
14、或内部动力是 动机。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3、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4、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高尚的动机与 低级的动机。5、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把学习动机分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内部学习动机和 外部学习动机。7、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8、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 认知、审美和 创造的需要。9、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把个体的
15、成就动机分为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 避免失败的动机 。10、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1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1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形成的途径主要有 直接发生途径和 间接发生途径。13、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 问题情景。第九章 1、一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三个方面2、学习的认知策略由复述、 精细加工策略和 组织策略。3、常用的组织策略由 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4、再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图形有 系统结构图、
16、流程图、 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5、在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常用的表格有 一览表和 双向表。6、元认知策略包括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监控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7、 元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8、元认知具有的三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 认知过程、元认知体验与 认知行为。9、学习策略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 元认知、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和 学习方法。第十章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活动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 学习迁移。2、日常教学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 迁移。3、垂直迁移表现在 自上而下的迁移和自下而
17、上的迁移两个方面。4、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 关系转换说。5、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强调 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以后总是强调 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6、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 促进和 阻碍两种。7、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 结构化、一体化、 网络化。第十一章 1、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之为 焦虑症。2、强迫症一般包括 强迫观念和 强迫行为。3、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 健康模式与 疾病模式。4、心理测验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分为 认知测验和 人格测验。5、认知测验主要
18、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 成就测验。6、为了提高会谈效果,需要运用的专门技术主要有倾听、 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7、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 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观察法、 自述法等。8、在用观察法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常用的记录方式有 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 全身松弛训练、 系统脱敏法和肯定性训练。10、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 学会调适、 寻求发展两个方面。11、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 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 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12、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积极关注、尊重、 真
19、诚与同感。13、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还表现在 请求、拒绝和 真实地表达自己地意见。14、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可分为 评估性会谈与 影响性会谈。第十二章 1、教学素质是指以人的 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 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2、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 忠诚,对学生的热爱和同事之间 友好协作。3、教师适宜的教育行为主要包括 民主的管理风格、合理运用规则和惩罚、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的作用。4、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课堂教学过程和 。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 师范教育和 实践训练与继续教育两个方面。6、根据福勒和布朗的研究,教师成长
20、可分为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 关注学生三个阶段。7、我国学者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 自我指向型和 任务指向型两种类型。8、对任务指向型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 教学策略、教学反馈技术和 现场指导技术。9、教学监控过程包括 自我检查、自我校正、 自我强化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教育心理学选择题知识点1、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2、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20世纪20年代以前。3、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5、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廖世承。6、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
21、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人格。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3岁左右。8、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时期。9、心理的“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10、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自我意识。11、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方式。12、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场独立型。13、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被称为场依存型。14、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检验假设,切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15、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
22、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辐合型。16、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发散型。17、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18、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性格。19、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20、认知发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21、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者是斯金纳。22、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发现法。23、美国心理学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4、在西方,对学习
23、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加涅。25、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26、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为认知策略。27、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称为言语信息。28、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称之为态度。29、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提出者是巴甫洛夫。30、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心理学家为布鲁纳。3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学习动机。32、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教育 心理学 排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8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