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本质的呈现.doc
《中学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本质的呈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本质的呈现.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本质的呈现林燎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然而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中学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呢?1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数学,便对数学的本质有不同的认识:从数学的学科结构看,数学是模型。从数学的表现形式看,数学是符号从数学对人的指导看,数学是方法从数学的应用价值看,数学是工具。从数学的过程
2、看,数学是推理与运算。从数学的文化角度看,数学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从数学的学科特点看,数学具有三大特征: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与结论的精确性,还有应用的广泛性。从数学的学术形态看,数学是经过逻辑加工的严谨的演绎系统,形式枯燥,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但从数学的教育形态看,数学却融含着“火热的思考”和“生动的过程”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就在于此。2 为什么中学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的本质的呈现 数学的发展表明对数学“完全形式化”是不可能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数学的探索过程越凸显,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越应该为学生所认识和体验。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3、,揭示人们探索真理的艰辛与反复。数学教学要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和逐步形成的经历,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体验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 比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中,一则优秀教案设计中有这样的几个情境:“情境1:如何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情境2:用一把很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尺,能不能画出一个很大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怎么画?”“情境3:第二个问题对你解决第一个问题有什么启示?”“情境4:我们用什么样的几何量来刻画直线的方向?你想怎么定义?”“情境5:日常生活中还有表示直线方向的量吗?”“情境6:什么是坡度?它和倾斜角有什么
4、关系?”“情境7:什么是直线的斜率?” 这个教学设计的情境丰富,也体现互动,似乎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但是,我们细心地一想,它们并没有揭示出斜率最本质的两点:“与倾斜角一一对应”和“恰是表示直线的一次项系数”,非常可惜!为此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不用倾斜角的正弦或余弦作斜率呢?它们本质上有什么不一样? 新课标强调了数学的发展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和反思的探索过程,这种强调十分必要。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数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其它实验性科学,仅仅有上述探索过程还不够,数学还有它自己的特色,即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以其抽象性及其公理演绎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逻辑推理的平台,中学数学教学应
5、该是思维的教学,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培养数学的理性精神。 新课标实验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坚持一个原则注重数学本质的呈现,这是一切数学教学方法的根,是数学教学的立足之本!3 中学数学教学怎样呈现数学的本质31 展示过程,融会数学概念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达到理性认识。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数学推理和论证的要素,是学好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关键。因此,搞好数学概念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概念的教学关键是概念的引入辨析,新课标指出: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因此引入数学概念,要以具体的
6、典型材料和实例为基础,揭示概念形成的背景,帮助学生完成由材料感知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并引导学生把背景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 例如:“数列极限”的概念,可从战国时期庄周提出的“一尺之竿,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引入。让学生将每天剩余的木棍长度和已砍去的木棍长度写成两个数列,并把它们的各项标在数轴上,引导学生归纳两个数列的共同点特征:(1)都是无穷数列;(2)随着项数的无限增大,数列的项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从而引出数列极限的定义。 对概念定义后,还必须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内化概念,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概念的定义,对定义旁敲侧击。例如:在引进数列极限的概
7、念后,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无限增大”、“无限趋近”和“某个常数”逐一加以分析,进而让学生观察一些具体数列是否存在极限,再由此得到一些相关结论。有时还要通过变式、对比、应用和引申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促进融会贯通。32 联系实际,回归数学本源 数学高度抽象性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正是这个特征使得许多学生不理解数学,从而害怕数学,对数学“畏而远之”。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8、,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用活生生的实例来说明抽象的数学概念或数学问题。譬如我们把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竖坐标比作“海拔”,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竖坐标,从而大大减少了平时计算中的失误当学生不理解为什么“x(x一1)0”是“x-12”的充分条件时,我们先让学生分析“我是福建人”是“我是中国人”的什么条件,学生即对前一个问题恍然大悟。再如在函数的教学中,先向学生介绍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因果关系,函数只是将这种相互联系用数学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更好地去研究这种关系的内涵和外延。诸如此类,抽象的数学被形象化、生活化了,这不仅降低了数学的抽象度,降低了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坡度,有利于加深
9、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本质还在它对于生活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信心。33 理性探索,体验数学精神 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除了学习到应有的知识以外,在此基础上更要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实现具有人文价值的创新与创造而这些都要以理性的探索、求真、质疑做为坚强的依托理性的探索具体表现在对新的问题情境,能合理地选择有效的手段和策略,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探索研究,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又准又快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2008年泉州第二次质检第12题)已知(1)是偶函数且在0,+)是增函数,如果f(ax+2)f(x一4)在x1,
10、2上恒成立,则a的范围是( ) (A)(一,一5)(B)1,+); (C)一5,1);(D)(一,一5)U1,+) 这是学生感到困难的题目,于是我们启发学生注意从题目的四个条件进行探索,让他们发现解这个题最关键的是先从f(x)=f(x)和x1,2这两个条件入手,可以把问题转化为f(ax+2)f(x一4)在x1,2上恒成立,进而简化为ax+24一x在x1,2上恒成立,进而抓住a的本质含义对a讨论,再注意到yax+2的图象过定点(0,2),再利用数形结合求得问题的解。此外,作为选择题,也可以把f(x)特殊化为f(x)x2,也可以从选项提供的信息采用特殊值验证排除法求解。选择题的解法比较灵活多样,不
11、要都当作解答题来做,求解时不要受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奇思妙想,才能又快又简得出正确答案,这就是数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一些演算规则和解题技巧的教学,其中最本质的还是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理性思维方法的培养。一般来说数学学得好的人的理解力、思维力、分析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强,这也说明数学教学对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意义深远。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数学教学应当在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多做一些开拓性的研究,比如教学中的数学问题应该突破封闭题体系、减少机械模仿、淡化特殊技巧,增加探索性、开放性、综合发展性和思维开拓性的数学问题的教学。34 寻根究源,彰显数学文
12、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学生发现、探索、学习到新的知识与方法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介绍有关的背景文化,让学生欣赏先哲的探索、求知过程,纵览人类在数学求知历程中的执著、反复与艰辛,未尝不能起到一种震撼人心,鼓舞斗志的教育效果。比如在虚数单位i的引入前,介绍数的产生、发展、扩充的不同寻常的经历在教学立体几何中锥和球的体积公式时,有意识地展现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和祖暅的研究经历,展现体积公式产生的等积转化过程,展现一些重要的公理、定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感知数学成果的来之不易。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先让学生研究经典的“六十四格棋盘上的米”怎样算?“阿基米德和乌龟赛跑的问题”怎样解释?以
13、此濡化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其次,数学文化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著名数学家霍格本曾经说过:“数学史实际上是与人类的各种发明与发现、人类经济结构的演变、以及人类的信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它,使得数学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通过对数学史的了解,不仅有助于了解世界数学宝库中中外数学家令人神往的成就及其为科学锲而不舍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数学惊心动魄的发展历程,探索先哲的数学思想,有助于感知数学发展的规律,指导数学的学习,预测数学的未来,从而提高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35 运用多媒体,呈现数学美 数学的本质还表现在对数学美的欣赏与追求
14、。数学中存在美,主要体现在“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奇异美”等,会审美的人对它心醉神迷,不会审美的人对它望而生畏。美育问题早已为世人所瞩目,但是如何实施美育,特别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陶冶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从而优化数学教学,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数学课堂中常常力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事物,用直观的图形描述抽象的概念,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而得到了同一结果,用对称使得一个复杂问题变得很简单,这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因此对数学美的发现与挖掘,必然能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数学精神也会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得到濡化与升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数学 教学 注重 数学 本质 呈现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