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解析及应用.doc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解析及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解析及应用.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解读“三疑三探”的基本内容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主要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公民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学会归纳创新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想学、会学、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切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应包括对知识的运
2、用拓展环节,所以用八个字更能全面地涵盖这一教学模式的全部过程,即“三疑三探,运用拓展”。 第一步:“设疑自探”。是指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归纳梳理问题,从而形成需要解决的“主干”问题(即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它方式独立自学探究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 第二步:“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对于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作解决。 第三步:“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
3、节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第四步:“运用拓展”。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如果学生编题达不到目标要求,教师要进行补充,在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反思和归纳。 其实,“运用拓展”这个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是按“三疑三探”的步骤和理念进行的,是课堂教学中巩固新知的新一轮“三疑三探”。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
4、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特别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同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一脉相通的。 以上仅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根据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还可以使用灵活模式(即灵活运用基本模式的变式)。同时,也可以把“三疑三探”模式同其它模式整合运用,构成整合模式,达到既有模又无模的境界。 “三疑三探”的价值体现 1、有利于解决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不强问题 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本身来看,其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推进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步步升华的过程。从设疑、解疑、质疑到最后的编“疑”(编习题),四个环节实
5、际是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用问题创新问题的思维递进过程,学生能编拟问题(习题),说明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创新。从自探、合探、再探到最后的边用边探,同样是一个解决问题方式(即探究)步步提升的过程,从开始的想知道“为什么”而探,到最后的为“怎么用”而探,标志着创新能力的形成。 因此可以说,“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创新思维步步提高的整体,只要长期坚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较快提高,只要大面积推广,未来社会“人人都是创新之人”的目标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2、有利于解决中小学“辍学”问题 回顾和反思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
6、问”学生“答”;教师“编”习题学生“练”习题。学生必须按教师的“意志”去听、去想、去练,一切都是被迫而又无奈的,没有真正的独立和自主,因而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而且依此训练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听话”的公民,缺失的是“创新”。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则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首先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最终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实在解决不了而又迫切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才予以讲解。由此可见,这种模式下的课堂,学生随时都是主动的,就连教师的“讲”都是学生渴求状态下而主动要求的。因此,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快乐的,也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价
7、值和人格的尊严,才能真正把“厌学”变成“乐学”,真正不再因“厌学”而“辍学”。 3、有利于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主张学生课外进行预习,认为课外预习实际上是占据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属于变相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预习实际上是延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地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并通过探究去迅速解决问题。其实“考试”就是检测学生是否能自主高效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考试”就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预习。 从实际情况看,在经过预习的课堂上,学生由于绝大部分已经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即使有些答案知道的似是而非,但
8、因缺乏好奇心,所以往往表现出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现象,长期如此重复,势必产生课外预习时产生依赖课内教师讲解,课内学习时又满足课外一知半解的怪态心理,因此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取消课前预习,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了学生课内高效和快乐地学习。此外,由于学生当堂完成了学习目标,基本不用再布置课外作业,所以学生不存在课外负担的问题。 4、有利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答案又让学生自己解决,被“解放”的学生还可以向包括教师、课本在内的权威挑战,提出的问题,闪烁着
9、创新的火花,能让教师激动不已,有时甚至措手不及。在这样的背景下,迫使倦怠的教师忙碌起来,如果不认真研究教材,不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当课堂上被学生“问”住的时候,真可谓“尊严”全无,斯文扫地。 我们常说管理出效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管理制度,就是这样一种制度使教师真正“活”了起来。过去人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看来,一桶水就可以换取一个好教师的尊称,真可谓赚了个大便宜,因为,“三疑三探”促使教师必须有持续不断的“源头活水”。 成效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目标明确、便于操作、立意高远,它的创新特质已经成为引领课改的榜样力量。 1、课堂主体明显改变。素质教育倡导的
10、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样的课堂,为学生开辟了不唯师、不唯书、不盲从,自主设疑、解疑质疑,可以标新立异、可以异想天开,可以生本互动自探、可以生生、师生互动合探的空间,教师定位在“三讲三不讲”,这是对传统课堂诟病的彻底革命。 2、课堂效率明显提高。通过设疑自探和解疑合探,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即完成对本节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尔后进入“质疑再探”高层次的强化阶段进行拓展运用。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层层递进 ,并且突出强调会提问、会自学、会展示、会倾听、会评价、会质疑、会讨论、会总结、都参与、都成功。 3、疑探能力明显增强。“三疑三探”中疑探结合的相对固定的教学环
11、节,就是培养学生由无疑不探到想疑想探、会疑会探和善疑善探,这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这一多元又有界、发散又有劲的思维过程,有力有为地使学生养成敢于表达、善于疑探、认真倾听、理性评价、不断反思的终生有益的习惯。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质疑的问题多了,不仅迫使教师提高素质,而且带动家长探究学习,同时,学生用独特的视觉主动向既定的理论挑战,大胆诘问任何现成的东西,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对这样的课堂赞不绝口。 4、教师素质迅速提升。 5、教学质量实现突破。教案设计模板课 题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 法三疑三探学 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具学具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0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疑三探 教学 模式 解析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