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
《《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 胥静亚【内容摘要】:通过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平时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达成,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率都不高。为此,我们在信息技术促进知识目标达成的策略,信息技术促进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的策略,信息技术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策略,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探索出一些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经验和策略。培养了一批信息素养高和信息技术运用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我校
2、的课堂质量。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目标 达成 研究 一、研究背景1、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
3、学习工具。”教学的三维目标,即情感与态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它们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情感与态度是认知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认知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认知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型目标。它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必须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与态度。2、本校当前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变革,社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
4、高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但当前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随意性太强,凭经验和感觉教学,认为讲完了规定的教材内容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忽视甚至摒弃了教学目标应有的指引、调控和检测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执行教学目标过死,教学就是机械地展开教案,带领学生亦步亦趋地完成教案,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性因素;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人为地割裂分开,忽视了三者之间的统整性和交融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5、值观的三维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许多课堂虽有教学目标但空泛,目标虽细但流于形式,目标注重展示但忽略结果等等。总而言之,目标应有的导向性、激励性、评价性等功能不能忠实地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因而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在稳定的状态下稳步提升。虽然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少了,出现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繁荣景象,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存在着推移、肤浅等问题。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性的发挥还存在着不平衡状况,一种情况是教师的主体性极度膨胀,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另一种情况是学生
6、的主体性极度膨胀,教师的主体性受到抑制。3、本课题研究的现状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在国内有许多尝试和成功经验,但没有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拐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面的研究很多,涉及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方面的成功经验也有,但有的仅局限于知识目标的达成,有的局限于方法和能力目标的达成,信息技术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的研究就更少。为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综合研究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知识目标、能力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以及促进三维目标整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4、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我们有装备先进的教师课件制作室、三只多媒体教室、学生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现在又
7、加大装备投入重新更新升级了学校的计算机机房,初二、初三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在“十五”期间,我们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和结题工作,不但获得了三等奖,最主要的是,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都已经培养起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并且我校的绝大部分教师通过上级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和考核,在获得相应的证书的同时,提高了自己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我们教学永远的主题,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一直强调打造高效课堂,积极落实三维目标的,但没有涉及到运用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
8、成的研究”这一课题,以期能一方面提高本校的学科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总结出一些基于在常态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相关经验和操作策略。二、理论思考1、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2)课堂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等因素,在课案中设计的预期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2、研究的理论假设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课堂知识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已及情感、态度、
9、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三、研究目标1、概括出一些立足于常态的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做法,初步探索一些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经验和策略。2、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信息素养高和信息技术运用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3、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4、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我校的课堂质量。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2、信息技术促进知识目标达成的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突破学科重点难点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复杂变化的知识
10、,实现变虚为实,变难为易运用信息技术补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3、信息技术促进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的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拓宽教学途径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运用信息技术,摆脱时空限制,形象动态地展现教学过程运用信息技术展现实际生活画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信息技术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研究运用信息技术介绍学科前沿发展科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运用信息技术中丰富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图片资料,塑造美的形象,激发美的情感运用信息技术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综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5、
11、信息技术促进三维目标整合的研究五、技术路线1、研究的技术路线制订方案问卷调查 文献研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研究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研究促进知识目标达成的研究成果汇总 结题报告2、研究方法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因为教师既是教育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者,又是如何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者。这种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另抽出时间来进行,而是留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课题即问题”、“行动即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为课题研究的过程。行动研究紧扣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自始自终立足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指导教学,改进教学,特别适应于现
12、代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某一环节结合是上的具体研究。另外,在正式制定方案以前,采用文献资料法学习该课题已有的成果材料。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以前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以及信息技术对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作用。同时也辅之以案例研究法,课例分析法等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六、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策略(一)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通过问卷(教师版、学生版),调查新课标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以及调查影响目标达成的因素。通过调查,我们整理出了以下数据:知识目标达成情况 %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很好27.1%1
13、5%11.9%一般49.3%47%39%不好23.6%38%50.1%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平时的课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知识目标、方法和能力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率都不高,很有必要对这方面加强研究,探索新的途径和策略来提高三维目标的达成率。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学科重点难点、丰富教学资源拓宽知识、处理复杂变化的信息,从而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运用信息技术也有利于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发挥
14、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课堂方法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这个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这个课题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研究,从中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二)信息技术促进知识目标达成的策略运用信息技术如何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我们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策略。(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否听好课,取决于有无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欲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教学实
15、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文化学科科学性、理论性较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说教课,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特色、仿真特色、可控特色、变化特色,这些特色决定了多媒体课件具有如下功能:演示功能、模拟功能、再现功能、交互功能、分析功能和探索功能。因此,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诱人情境,激发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语文组实验老师张立英老师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收到了较好
16、的效果。张老师课前先在屏幕上打上了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手迹,主席洋洋洒洒的书法配上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纯净的诗词欣赏氛围中,从心境、思想、精神上为教学的顺利进行了充分准备。进入课堂,借助于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调控自如的优势,借助一张张诗情画意美妙无比的图片,借助于专业朗读家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朗读带,我很轻快地就将六七十平米的教室变成一个跨越几千年、跨越几万年的时空,将全班四十多位同学带入这个时空神驰遐想,感悟诗作的优美意象、无穷意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课知识的热情,促成知识目标的很好达成。(2)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17、突破学科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文字信息使人感觉枯燥乏味,生动的各种场景靠语言很难再现,动态的活动过程静止到地图上就成了死的线条,许多知识用语言进行线性描述不易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音像资料的播放可以让学生随机进入各种情境,亲眼“目睹”各种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地图上的路线和事件发展态势可以动态展示,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发展过程;散乱的知识点可以整理成立体的结构图示,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科的重点难点得到较好的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提高。我校物理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浮力这一章时,他们发现学生对液体的密度与浮力的大小
18、有关难以理解。事实也确实如此,学生在生活中对液体的密度知之甚少,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这就造成了教学上的一大难点,怎样使学生理解液体的密度会对浮力产生影响呢?课题组的物理实验老师精心策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个鸡蛋在清水中沉下水底,不断向清水溶杯中加入食盐,并搅拌看到鸡蛋逐渐悬浮于水中,再向溶杯中继续加食盐直至鸡蛋浮出水面。这个实验清晰地展示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密切相关。再如,我校生物实验教师在教学人体血管结构时,为了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实验教师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人体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液在人体流动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直观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获得了自主的情感体验
19、,不仅使原本抽象的学科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还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很好地促进了知识目标的达成。(3)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复杂变化的知识,实现变虚为实,变难为易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理科老师普遍感觉到:信息技术对于处理复杂、变化的信息具有独到的功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具有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的能力。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测得到的现象,可以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模拟出来,引导学生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化学中涉及到许多微观世界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因其受想
20、象力的局限,比较难于掌握。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来帮助学生想象,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和单一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微机多媒体却可以利用其功能,将这些微观世界在微机里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就可充分利用微机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将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模拟出来,真实可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使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知识有了更清晰地了解,实现了变虚为实,变难为易。从而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4)运用信息技术补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没有信息技术的时代,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有些资源还因为现实条件的局限无法呈现给学习者。
21、比如,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件;地理环境方面的内容都由于时间、空间的局限无法真实的再现。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却使得我们可以模拟地再现历史的真实、地理环境的风貌等等,可以开发出仿真性高、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网络,收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为教学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开放性、自主性由此成为可能。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多渠道的,其中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这些作品尊重史实、立论公允,对学生是有益的,应当鼓励学生观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选择一些影视作品和可看性强
22、的实况纪录,课外组织学生观看或租借给学生在家庭电脑上观看,并组织一些观后讨论。这种第二课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寻找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政治实验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多,他们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育人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寻找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资源,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情时政教育。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把课本上故事、案例以及电视上播放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都市现场等素材以生动、具体、形象的画面、声音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拓宽教学空间、增加课堂容量、扩大学生视野,并且由于这些生
23、动形象的榜样信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示范导行作用,可为学生树立起仿效楷模。这些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二)信息技术促进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的策略运用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方法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我们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策略。(1)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拓宽教学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学习者只能通过书本、教师、图书馆、实验室实验等有限的途径进行学习。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者的学习途径更为多样和广阔。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对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对一或一对多
24、的单向互动,还可以通过网络等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在互动内容上,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可以轻松地获取更多的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如何组织、处理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权威,不再是信息的中心源。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很可能超出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或合作者。我们历史实验组张敏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他在九年级历史梦想成真的时代,讲到“天机无限”的内容时,首先布置预习作业:利用学校电脑课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 信息技术 促进 课堂教学 目标 达成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