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思考.doc
《“2 1”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1”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思考.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1”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思考 摘要:“2+1”课堂教学法是针对目前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尝试。要实行2+1课堂教学法,要选择好讨论材料,课前老师和学生要做好适当的准备,注意课程中的讨论及引导,并及时总结。该教学方法有优点,也有其不足。需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关系、学生听讲与思考之间的关系以及怀疑与共识的关系。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62-03 为迎接当前课时逐步压缩,实践学时不断增长,学生素质和能力又要获得同时增长这种挑战,
2、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2+1”课堂教学方法。本文拟对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缘起、实施方法与效果以及一点思考总结如下,以向同行请教。 一、“2+1”课堂教学方法运用 (一)选择合适的讨论材料 一般而言,第一次课主要用于介绍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这门上课的方法及要求,因此,在第一次课基本上是老师讲授为主,“2+1”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从第二次上课开始,这就需要在第一次上课之后,把相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下次准备。材料的选择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内容的多样性。选择的材料既要有理论问题,也要有实务问题;既有观念问题,也有制度性问题。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或选择的材料,一般都会在课堂上进行深入
3、的讨论,学生也会进行认真的准备。内容覆盖面尽可能广一些,使学生既有理论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具有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选择的材料应以问题导向为主,且设计的答案应当具有开放性,一般不应当有标准答案。问题导向是指教师选择的材料都应当包含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中有争论的或比较少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当有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对于理论问题一般不选择有比较成熟的定论的理论问题,最好有对立的观点,这可以吸引学生有兴趣持续关注该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当要求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时,学生就必须进行独立思考,在对立观点中进行选择比较,进而有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对于实践中的问题或选择的案
4、例一般不应当选择那些通过简单背诵法条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或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争议,或需要经过充分的思考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3.选择的材料或案例要体现本学科的重要理论或法律中的重要规定。一门学科涉及的问题或实践中发生的案例很多,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深入讨论的问题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本课程涉及的所有问题在课堂上都进行讨论。因此,在选择材料时,要求老师要提出最重要的理论问题,选择的案例要与部门法中最重要的规定相结合,确保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并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二)课前老师及学生的准备 上课前,该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否则很难深入讨论,讨论也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对
5、于教师而言,首先要预先提供相关的材料,对理论问题,最好还要提供相关的文章及参考书目,使学生减少查找资料的麻烦,可以直接阅读相关内容。同时,所提出的问题不应只有一个,老师要预先设计好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保证使相关理论能从各个侧面进行探讨,从而保证在课堂中讨论的全面性及有序性。否则,学生可能信马由缰,讨论点过于宽泛,老师难以有效掌控讨论方向。如果是案例材料,老师要尽量使其精练简短,教师要从案例中提取问题,并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及解决各种问题的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有条件,还可以把这些材料复印出来,给每个学生一份。对于学生,则应要求其就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同时,还要进一步查找与案例或问题相关的资
6、料,可能的情况下,还要撰写发言提纲,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种准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并不断提高。对于分组讨论,则要求在上课之前,各小组要预先集中进行讨论。当然,对于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准备问题答案,老师也可以进行适当指导。 (三)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及讲授 这个阶段是“2+1”教学方法的主要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时间分配的灵活性,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并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从时间分配来看,阶段又由两部分组成,即讨论阶段与讲授阶段,这两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可以先后进行,也可以穿插进行。大致安排为讨论课约占一个课时,讲授阶段约两个课时,具体时间分配可以由
7、老师根据讨论和讲授情况灵活掌握。如果讨论问题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又特别重要,则讨论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反之则可以减少。 从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来看,主要发挥这样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问,教师首先要根据课前提供的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是讨论启动时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针对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或需要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还可以进行追加提问。事实上追加提问是最重要的提问,它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临时提出的问题,这既是教师掌握讨论方向的方向盘,也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问题的指挥棒。好的追加提问要求教师熟悉讨论的问题,它既检验老师备课的认真程度,也体现老师指挥课堂教学的艺术。二是倾听,老师在学
8、生回答中要仔细倾听,而且要善于倾听。要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问题,以准备进一步提问,听出不同学生回答的不足与优点;要适时鼓励,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关注,回答得精彩的可以通过眼神、手势、微笑、点头等方法进行鼓励;对于学生的回答,一般情况下不宜打断,只有在学生完全跑题且难以收回时,才可以打断。三是点评,对学生的回答得好的或不足,要进行适当点评,以鼓励为主,对于回答得不好甚至错误的地方,告诉他们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正确思考以及如何论证。在讨论结束后,只有进行适当的点评,学生才可能不断进步,才能培养他们正确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有部分学生可能不积极参与,既不积极准备课前资料,在上课
9、时也不积极思考和发言,那么对这些同学而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效果就没那么明显。为了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我们把40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要求学生发言时代表该小组进行发言,作为小组代表发言时,其发言内容应当在事前在小组进行过讨论,应代表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及讨论的水平,老师根据其发言给整个小组打成绩。一般而言,每个小组总有一些同学喜欢搭便车,不思考、不发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组发言人是谁不由各小组确定,而是由老师在各小组随机点名,被点名的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发言,这样小组里每一个同学都要准备好,避免了搭便车的现象。除小组发言外,允许同学以个人身份发言,这种发言精彩的有加分,以鼓
10、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 讲授主要是对讨论所没有涉及到的概念、理论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以弥补讨论内容有限的缺陷,使学生了解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要通过讲授对讨论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对讨论中遗漏的知识点,或前后知识的衔接点进行讲解,使学生更易于深入讨论,更清楚的理解讨论的内容。 (四)讨论后的总结与激励 在讨论结束后,要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总的回答进行归纳,梳理清问题思路,给出相对成熟的答案。即使是没有定论的前沿性理论问题,也要理清各方观点及相应的理由,给出指导性意见。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继续在课外进行拓展性学习。 除了对内容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外,还要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总结,对用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 1”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思考 课堂教学 方法 运用 思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7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