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使用与反思.doc
《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使用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使用与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使用与反思 摘要:在课堂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上课,现在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在平常的常态课上,我们老师在使用上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着重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62-02 记得上学期组里一位年轻老师开汇报课,内容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稻作文化的印记,整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导入过程中,上课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出泰国这个国家时,花了很多心思,用了一张又一张的幻灯片
2、,才勉强导入到泰国这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看得眼花缭乱,但从学生的反应看,并没有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平时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优势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看得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效果达成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录像、漫画、歌曲等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运用多媒体播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播放了一些最新成果,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和体会实行改革开放
3、政策后的变化。通过信息技术拉近了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使本来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课堂激情。 2.提高情景设置的质量。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具有不可还原性。而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通过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历史信息加以整合,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内容的丰富性、摆脱了以前历史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呆板的历史教学模式。如上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教学中,我设计并制作了这样一个场景: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歌舞场景”开头,通过一曲爱我中华
4、,体现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团结爱中华的主题,同学们随着优美的旋律和画面情绪高涨,陶醉在其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场景的形式转入新课,营造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顺其自然的进行学习。 3.刺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内容,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例如,在上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盛世文化时,可以利用了学校的计算机教室,给学生提供一个互联网环境。把学生分成了史学组、诗歌组、宗教组、艺术组。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协作,在每组的组长带领下通过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初中 历史 社会 教学 中的 使用 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7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