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1.doc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1.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二则教学方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蝎”“喙”“钳”“穰”等字的读音。2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能准确地解释“岁”“穰”等重点字词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等的用法。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能举例说明生物防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教学过程模块一:课堂导入老师出镜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实现长足发展的强大动力。在2003年和2005年,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标志着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日益发展壮大的技术强国的地位,令世人瞩目
2、,国人振奋。其实,科技不仅体现在航天、军事等尖端领域,它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把视线投向近一千年前的北宋,看看在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的笔下,又记录了哪些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故事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沈括及他的著作梦溪笔谈。切幻灯1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
3、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切幻灯2梦溪笔谈全书共30卷,主要总结记载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据统计,该书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就有二百余条,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内容包括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及工程技术相当广阔的领域,其中有些科学发明创造,已经列于中世纪世界各国的先进行列。梦溪笔谈是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二则中的第一则以虫治虫。来,一起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切幻灯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蝎”“喙”“钳”“穰”
4、等字的读音。2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能准确地解释“岁”“穰”等重点字词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等的用法。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能举例说明生物防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模块二:课文疏通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注意以下要求:切幻灯4自学课文1查阅工具书,给“蝎”“喙”“钳”“穰”等字注音,然后反复朗读课文。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岁”“穰”等重点字词的含义,并逐字逐句翻译课文。3以上学习任务以自学为主,如有疑难,也可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并巡视指导)模块三:知识检测刚才同学们按照要求认真地把课文自学了一遍。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检测环节,
5、看看我们自学的成果如何?首先请大家认真听读课文,听听生僻字的读法是否正确,句子节奏的把握是否恰当?切幻灯5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再分别朗读一遍,请其他同学点评。(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并点评)相信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听读,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很好。下面我们再对自己对于课文文字的理解情况做一个检测。切幻灯6解释黄体词:1方为秋田之害 方 2其喙有钳 喙 3悉为两段 悉4岁以大穰 岁 穰5旧曾有之 之 6. 土人谓之“傍不
6、肯” 谓下面,老师出示一下正确答案,请同学对照评改。方:正在 喙:这里指虫子的嘴 悉:全,都岁:年成 穰:庄稼丰收之:语气助词,无实义 谓:称,叫切幻灯7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我们来看这些词句的正确翻译:1.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2.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怎么样,大家都做对了吗?模块四:重点梳理下面,老师补充介绍一些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切幻灯8之:(1)动词:往,到去 例:至之市(前往)郑人买履(2)助词:的 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幼时记趣(3)助词:无实义
7、例:心之所向(结构助词,不译)幼时记趣首先,我们来看“之”的用法。之常见的主要有三种用法,即作动词、助词和代词。作动词时,往往翻译成往、到去,比如郑人买履中“至之市”,意思是等到前往集市的时候,“之”就是前往的意思。“之”作助词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翻译成“的”,如幼时记趣“故时有物外之趣”一句中的“之”就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物外之趣”就是“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另一种情况是不能翻译,这时“之”在句子中往往起调节音节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幼时记趣“心之所向”的意思是“心中想像的是(鹤)”,这其实就是“心所向”的翻译,“之”用在主语“心”和谓语动词“向”之间,只是一个结构助词
8、,不用翻译出来。切幻灯9(4)代词:代人、物、现象等。例:反归取之(代量好的尺码)郑人买履何不试之以足?(代鞋)郑人买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剑)刻舟求剑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幼时记趣“之”作代词的情况就复杂多了,既可以代人,也可以代物,还可以代现象等,如在郑人买履“反归取之”一句中,它代量好的尺码;在“何不试之以足”一句中它代鞋,在刻舟求剑“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它又代掉入水中的剑,在幼时记趣“昂首观之”一句中它又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等等,不一而足。究竟如何翻译,往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揣摩。那么本文中出现的四个“之”又该如何解释呢?请同学把答案写在书上。切幻灯10方为秋田之害 (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梦溪笔谈二则 苏教版 初中语文 上册 梦溪笔谈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6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