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精品教案.doc
《湘教版初中地理《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精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初中地理《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精品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地理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精品教案 一、本单元在全书中的地位 贯彻地理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内容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反映了全球的变化形式,突出了区域差异。是学习终生发展有用地理的好材料。 本章节从知识角度看,更多的是陈述性的知识,介绍国家的概况、国家之间的差异、交往的原则和国际合作及国际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国际时事知识的素材,同时,对今后学习分区地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思想角度看,使学生明白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及我们的“地球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探究其原因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用辨证的思想看待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问题的发生、演变过程。如何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
2、化。使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合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需要合作,而且必须要合作。合作应遵循的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本单元主要内容 (一)地区发展差异 1国家和地区1)国家不论大小,地位一律平等2)国界、领土、地区的概念3)国界划分的依据4)国家之间交往的原则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有哪些发达国家2)分布3)从多方面比较其差异 (二)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 1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1)人类面临哪些问题2)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 2国际合作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3重要的国际组织重点:国家不论大小,地位一律平等; 发达国家及分布;重要的国际组织难点:发达国家与发展
3、中国家的差异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疑点:国家之间交往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世界还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战争?本单元内容图示: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地区发展差异作 用名 称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合作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 家分 布二者差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国界、领土国界的划分第1课 地区发展差异哈市道外区教师进修学校 姚继东教学目标 1明确国家虽有大小,但地位应当是平等的2了解什么是国界、领土以及它们划分的依据3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4通过学生搜集到的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5通过本课的学习
4、,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区域差异的观念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由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部分构成。从课标的要求看,更注重后者,要求学生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和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体现了教材一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搜集资料来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第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只是作为知识点让学生有所了解,如国家虽有不同但地位应当是平等的;领土、国界的概念及划分的依据。从本课的内容看,更多的是陈述性知识,以人文知识为主,偏重于说明。所以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的资料、图片以及活动,这些资
5、料、图片以及活动对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尽管本课所述知识以事实性为主,但对于“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可设为探究课题,该课题的设置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重点:国家虽有大小,但地位应当是平等的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难点: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疑点:国家与地区的区别俄罗斯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教学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建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新课程导入的关键不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在哪里、是什么,而是要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引发学
6、生的学习兴趣,不求知识的完整,从学生的心理、生活入手,用一个或几个内容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探究。所以,建议这样引入: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刚刚去世,世界各国都派代表参加了他的葬礼,这种情形只有国家元首去世时,才能出现,那么,巴勒斯坦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吗? 关于国家和地区在讲解国家不管有多大的差异,国家的地位应是平等这一问题时。建议把后面的阅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由来和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国家这个阅读一起处理。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由来提前放到此处,目的是呼应刚讲过的知识-国家不管有多大差异,地位应是平等的,这样教材的衔接更紧密。在每个阅读之后教师做一下小结。国界、领土、地区的概念可直接讲解,但概念要交
7、代清楚,注意区分。关于国界是如何划分的,让学生从教材得出结论,让学生感知“具体”的国界-看“国界碑”,并举出其它的例子,该例子应是课前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政治地图的变化,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想-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关于本课前出现的问题“为什么南极洲没有国家”这个问题。建议在国界划分之后讲解,原因是与正文内容国家不论大小,地位一律平等跨越性大,不宜过渡,而放在此处,可通过南极科考,过渡到为什么南极没有国家。如: 师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对南极做了几次科学考察。生 21次师 答的非常好,今年我们国家又派出了科学考察团,考察南极内陆冰盖,到目前为止已是第21 次了,并且在南极建立
8、中山站和长城站,请问我们能在 一个主权国家建立自己的考察站吗?生 不能师 那为什么能建立考察站呢?生 南极没有国家师 追问:为什么没有国家?(启发学生从位置、气候、地形等要素来回答)如本课开篇就讲“为什么南极洲没有国家”这个问题时,那么和下面“国家不论大小,地位一律平等”这个问题相衔接时,很难找到切入点。所以建议拿到后面来讲解。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图6.3 ,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读图(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从图上得到信息:发达国家有哪些,分布及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图6.4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通过图片展示和文字介绍,让学生总结出二者的差异,并举更多的例子说明这种差异及提出一
9、个探究性问题,要缩短差距,发展中国家采取那些措施。图6.5 “经济增长比较”,讲解正文之后,用该图来说明文中观点-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有些领域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同时教师提供类似的数据,如近几年中国和欧美一些国家的GDP的数值,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表,体验知识的生成,加深印象。探究问题: 要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发展中国家采取那些措施。本课题要关注学生搜集到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各领域的差距资料,加以比较,找差距,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参考资料国界国家边界,是国家领土范围周边的界限,是划分国家之间陆地的界线,也是确定国家领海与公海、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线。有陆地边界
10、、水域边界(界河、界湖等)、海上边界(领海的外沿)、空中边界等。自然物标志有河流、湖泊、岩石、山脉、沙漠、森林等;人工物有界石、栅栏、墙垣、壕沟、道路、运河、水上浮标等;无形的、想象的有以经纬度分界的国界等。国家的边界可以是由于习惯形成的,也可以是根据条约划定的。领土、领海、领空领土是在一国主权下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一个国家主权所及的区域,由国际上承认的国界线决定。根据上述标准,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达1,707万平方公里;最小的是梵蒂冈,面积仅0.44平方公里。领海是指岛国或临海国家主权管辖下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
11、包括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领海不许他国侵犯和干涉。领海以外是公海,各国均可以自由航行。但是领海的宽度,国际上并没有统一规定,各沿海国家根据主权,可以按照本国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并照顾到邻国正当利益和国际航行便利,合理地确定其领海范围。目前各国领海范围差别很大,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政府于1958年9月4日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近些年来由于沿岸大陆架被认为是重要资源汇集区域,所以各国都有扩大领海的要求。1977年国际海洋法会议确定12海里为领海,200海里为经济水域(由沿岸国管理)的方向。划定领海基线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正常基线法,即沿岸低潮线,就是落潮是海水退到离岸边最远
12、的那一条线为基线,再向外延伸到国家规定的领海宽度,即为领海线。领海线和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就是一国的领海。 二是直线基线法又叫折线基线法,即连接岛岸基点的直线。就是在大陆沿岸突出部位或沿海岛屿上选定某些点作为基点,把连接各相邻基点所得到的折线作为领海基线,以此为起点,向外延伸到国家规定的领海宽度即为领海线。领海线和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就是领海。我国实行折线基线法。1996年5月15日,我国政府正式颁布中国领海基线声明。领空是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等的上空。是一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受该国主权管辖,他国不得侵犯,外国飞机和其它航空器非经该国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外国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
13、侵入一国领空,是对该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地面国有权按照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区别与联系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1)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2)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3)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
14、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济活动提供要素的。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
15、,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指标。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按照经济实力的不同而划分的两种国家类型。发达国家是与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的经济上比较
16、发达的国家。包括欧洲的绝大部分国家,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这些国家经济一般都比较发达,也较富裕。它们的领土面积共占世界有人定居的陆地面积的17左右,人口约占全界20,但却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不过这些国家大多数资源比较贫乏,原、燃料严重依赖进口,而工业产品又需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但在历史上曾长时期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不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独立,经济发展较快,但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强,因此被称为发展中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别,既有高收入(人均国民生
17、产总值在一万美元以上)的石油输出国;也有象罗马尼亚、墨西哥、巴西以及新加坡等具有一定工业化水平的国家;还有居大多数的亚、非、拉和大洋洲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
18、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形成新高潮具有其必然性:第一,冷战结束,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一统天下,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根本前提。第二,冷战结束,美国等发达国家为进一步控制和垄断世界市场,进一步鼓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推行经济、贸易自由化政策,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各种障碍。第三,WTO的建立推动了全球统一市场及机制的形成,为经济
19、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证。第四,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大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第五,最重要的是,90年代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势将进一步拉
20、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但是,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也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正确得当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扬长避短,迎接挑战,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变负面影响为正面影响,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本国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现代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
21、,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多次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愿意在和平、互利及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年月日,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
22、、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年月日,中印两国政府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写入了双方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从而使五项原则首次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条约上成为发展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年月日至日,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于日和日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先后同缅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 湘教版 初中 地理 地区 发展 国际合作 精品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