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弊述论.doc
《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弊述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弊述论.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弊述论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弊述论冯广贺内容提要清初殿试中即偏重书法,这与后来无别,只是偏重的程度以及书法的内涵有所不同而已.所谓以书法取士,启于乾隆朝,启于嘉,道诸说,均不确.清代重字轻文之弊发展经历了偏重书法和尤重字体两个阶段.究其原因,清代殿试所谓以文为重的文,字兼取的阅卷标准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历史因袭及清代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偏重书法弊端出现的必然.这种风气对清代的政治生活和书法艺术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关键词殿试偏重书法阅卷标准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多沿明制,殿试用时务策一道.关于清代殿试的阅卷标准,乾隆朝清会典中有明确的记载:御制策问,令?78?贡士条对.
2、策对取切实敷陈.浮文妨要及诡异雷同者皆不录.此处即为阅卷标准的最重要的规定,并未对文字书写尤其是书法方面作特别的要求,这么看清代至少是乾隆朝以前的殿试衡文取士似乎与书法的工拙无关.然而,清末殿试抑文重字的现象已为众多的学者所揭示.鉴于此前对殿试阅卷中偏重书法现象的研究多为其他课题的论述中简略涉及,极少专门的探讨,尤其是对乾隆朝之前的殿试对书法重视情况极少关注.与此问题有关的文字对于这种弊端出现的根本原因和影响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深入.笔者拟从制度的层面和清代历史文化背景下,对所谓抑文重字的现象作一较为全面的清理,期得引玉之效.一文字兼取与偏重书法清朝统治者在入主中原之前,即以主动吸纳汉族文化,译
3、汉书,习汉字,并任用汉人以辅助其统治.清世祖福临冲龄御极,生长深宫,颇好儒雅.据王士祯说: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优者.顺治中,世祖皇帝喜欧阳询书,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法欧书者也.这二位状元是否顺治帝亲擢,不可确知,我们可以推知的是,帝王喜好的书法风格对于殿试读卷大臣而言,是一定要考虑的.当顺治帝在认出了殿试一甲第三名卷即是书法颇为自己赏识的会元秦钱的试卷时,大悦,召见南海子,赐袍服,比第一人.顺治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赏识而更改其名次.像顺治朝的情况持续到何时不得而知,查康熙起居注,内有数处文字详细记述圣祖与读卷大臣一起评第进呈卷的过程,均是以文章与书法两项为标准对殿试卷遍加评骘.从这些记述
4、中,不难发现读卷大臣往往有偏重书法的习惯.二十四年三月殿试阅卷完毕,康熙虽然也表示基本满意,说所拟不差,但还是将文章较胜的陆肯堂易为第一名,而把书法更佳的陈元龙改为第二名,并且针对读卷大臣更偏重于书法的倾向明确表示:殿试虽文,字兼取,?79?朕意以文为重.二十七年三月殿试卷进呈后,圣祖问:所拟第一卷丘升(按:即查升)何如?大学士梁清标,尚书李天馥奏日:文极条达,字亦精工.圣祖发现第二卷沈廷文策较胜时.梁清标等回答说:圣谕诚然,臣等以丘升字画端楷,故列第一.面对这种地地道道地偏重书法,抑文重字的做法,清圣祖又一次重申:殿试虽兼重字,然毕竟以文为主.圣祖屡次申明以文为重的观点,而廷臣依然故我,或许
5、是殿试阅卷的习惯使然.然而,康熙三十年以后,圣祖似乎认同了读卷大臣偏重书法的做法.比如康熙三十年圣祖即以书法拔(戴)有祺状元.康熙四十五年圣祖阅第一名施云锦殿试策后评论说:字果佳!但词稍泛.阅第二名卷说:文甚佳,但字稍逊于施云锦.结果是文佳不如字好,仍定施云锦第一.圣祖总结说:殿试先论其字,次论其文.尔等检阅甚细,无不允当.这种态度与康熙二十七年以前相较已是截然不同,君臣在评阅殿试卷问题上达成了先论字后论文的共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科的一甲第三名即是以工书待内廷食俸,圣祖常以内翰林呼之的贾国维.此人举顺天乡试,以冒籍被劾,蒙恩赐复会试.落第,又特赐进士,一体殿试,遂以第三人及第.如此以书法之长
6、而被圣祖眷顾如此,使后人不得不叹为异数.清初殿试阅卷文,字兼取的传统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也会因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清代帝王的个人秉性和一时好恶而有所不同.例如以严厉务实着称的清世宗执政十三年问,五科殿试的一甲第一名均为会元,似乎有意向天下人昭示朝廷取士重在学问经济而非书法技能.但世宗阅卷也是文,字兼评:今日诸臣进殿试卷,朕阅至第五本,字画端楷,策内数语,极为恳挚,颇得古大臣之风,因拔置一甲三名.也没有发现资料能表明世宗对殿试偏重书法弊端的不满或矫正.另外,世宗在位时间较短,即使加以矫正,情况也不会有太显着的改变.?80?乾隆朝殿试阅卷中对书法的偏重愈加严重,殿试衡文列鼎甲者唯取无疵而已,真正看重的
7、竟是书法是否端楷.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则从全局,从维护其统治的利益的角度出发,唯恐因此而遗失真才.乾隆七年四月殿试读卷前谕:读卷官务须留心阅看,以觇士子平素之学问经济,不得仅以文理通畅,字画端楷,遂列前茅.如果能确有所见剀切,敷陈可备采择者,朕将见诸施行.即字画不甚工致,亦应拔取进呈,以备亲览.然而第二天,原拟第一名杨述曾即因策内几字错落而不得大魁,文章水平的高低仍然显得不那么重要.乾隆二十五年五月殿试后三天,高宗又一次谕诫臣下不得偏重书法.此次切责,较之乾隆七年更为严肃:廷试士子,为抡才大典.向来读卷诸臣,率多偏重书法;而于策文则唯取其中无疵类,不碍充选而已.敷奏以言,特为拜献先资,而就文与
8、字较,则对策自重于书法.决科衡文尚待观人,而阅卷时竞先抑文重字,可乎?大学士九卿等遵旨拟定了不得偏重书法的殿试读卷的规章.正因为有这次严厉的训诫,才使在别人看来书法不甚工致,不能对鼎甲作非分想的毕沅凭策论独详核冠场而成为状元.而对于凭文章水平而得状元的毕沅,竟然使知其事者咸嗟叹他的幸运.书法在殿试阅卷中的作用之大可以概见.乾隆癸未科状元秦大成之所以能大魁天下,恰恰与他利用会试放榜到殿试之间短短七八天的书法强化训练有关.秦大成是此科会榜贡士最后一名,他的文章不甚出色可知.会试报捷之后,秦的房师戴第元见他的字不佳,对他说:子字仅可三甲,速学焉,或可望二甲耳.秦大成乃昼夜临池,功日进,比殿试对策,字
9、益工.殿试果然列入二甲第八名(殿试第十一名),后来意外更易名次,秦竞大魁多士.戴第元唯论其书法,并没有只字提到文章水平问题.根据上述的情况来看,乾隆朝殿试阅卷对书法偏重,已经到了专凭书法定高下的程度.?81?二关于嘉道以后,尤重字体清人陈康祺在其郎潜纪闻初笔卷三中云:嘉道以后,殿廷考试尤重字体.多为论清代殿试偏重书法者所乐道.但这里所说的重字体与清人所说的书法有关,而与我们现在一般所理解的艺术意义上的书法是有极大不同的.清人所说书法往往与文字学不分,书法常与字学混用.陈氏原文所说的尤重字体可以从他所着的郎潜纪闻二笔卷十一中求解:近数十年,殿廷考试,专尚楷法,不复问策论之优劣而读卷诸公,评骘楷法
10、,又苛求之点画之间;有一字古体帖体,依说文篆隶而不合时式者,即工楷亦置下等.重字体,尚楷法包括重视文字的正确性,规范性的意义.嘉道以后,在既延续了乾隆朝以前对书法精美程度的偏重,又极重文字规范,二者构成了这一时期殿试偏重书法的全部内容.这一时期殿试对书法偏重达到了专尚楷法,不复问策论之优劣的程度.嘉庆朝己未科状元姚文田官内阁中书时,常至阁取历科状元试卷观之,日必书卷一本,终于大魁天下.当时论者谓姚的殿试卷字为本朝状元之冠.陈登原先生认为清人考试,嘉庆以前,尚无痴肥板重专凭楷法之俗.但由姚氏之事观之,则状元之字,自是异于通常,此殆承明之弊.其实嘉庆朝殿试即有专凭楷法之嫌.内阁大学士戴衢亨过世后,
11、给事中花杰即封章参奏,诋戴生前与贡士洪莹交通,取士不公,又黄旭试卷行楷相间,滥置二甲,不当入二甲的缘由是行楷相间,书法不精工,策论水平如何全未提及.而睿宗核查驳斥此事,也只是就书法而言,同样没有提到策论水平.道咸之后,关于殿试抑文重字的材料尤多,兹作简单列举,以见其不复论策论优劣,专重书法的弊端的严重.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龚自珍于道光九年(1829)会试中式.只因书学六朝,不?82?知馆阁体为何物,殿试列入三甲第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道咸间朴学大师俞樾春在堂随笔载:余自幼不习小楷书,而故事殿廷考试,尤以字体为重.道光三十年,余中进士,保和殿复试在第一,人咸疑焉.不习小楷,复试第一,人们就感到
12、极不正常.而述及殿试,必论楷法高下,文章水平已可置而不论.刘禺生谈到咸丰七年的参加殿试的贡士时说:毓汶书法翁覃溪,几入室;同稣书法甚佳妙,实能领袖馆阁.是科状元,无第三人敢争,固非两人莫属也.陈夔龙回忆光绪丙戌科殿试情形时也只提到大卷书法水平高低.咸丰元年王茂荫在他上奏的条陈中述及这种风气说:乃近来殿试,朝考之后,考列前十名与一等者,但传其字体之工,曾不闻以学识传者,考列在后之卷又但闻某书极劣,某笔有误,曾不闻以文艺黜者.殿试阅卷抑文而重字,其弊甚显,自然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反对.道光三十年御史戴纲孙,候补京堂张锡庚奏殿试不宜专尚楷字,奉旨交礼部议奏,但部臣在回奏中于楷字一节竞未议及.为此,王茂
13、荫再次陈奏,请嗣后令读卷阅卷大臣勿论字体工拙,笔画偶疏,专取学识过人之卷,进呈钦定.以后即将前十卷与一等卷所以过人之处批明刊发,使天下晓然于朝廷重在文不在字.但被礼部驳回.朝廷中两派意见经过这一番较量之后,殿试阅卷抑文重字的风气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废除的前夕.三清代殿试阅卷偏重书法的原因探究清代殿试偏重书法的原因者,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观点:一是承明代之弊.如陈登原认为:到于明世,则整齐之体施之制诰,施之廷试.揆厥由来,当由逢迎目仅识丁之君主,以其指数笔画,开卷了然.说嘉庆时状元取字佳者亦是承明之弊.这种观点,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无法解释清代殿试对书法偏重的程度较前代尤重的原因.二是皇帝的重视与
14、提倡.清末康有为云:?83?本朝列圣宸翰,皆工妙绝伦,而高庙尤精.承平无事,南斋供奉皆争言笔札,以邀睿赏.故翰林大考,试差,进士朝殿试,散馆,皆舍文而论书.许树安在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中列举许多例子证明清朝科举考试中过于注重书法的弊病,与皇帝的提倡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观点符合清代的实际情况,所举事例也与本文所述清朝前期殿试即已偏重书法的观点相合.三是读卷大臣衡文困难.这一观点又有分别从读卷官自身方面及文章方面探讨者.如陈茂同认为:但由于读卷官中,学问拚陋者居多,本无鉴衡之真,要以策文内容来评定高低确有困难,故他们在阅卷中,仍然重字轻文.而王宏理则以为:后世用以取士的八股文,结构严整而且呆板,而
15、殿试水平差别不大,考官较难区别文章之优劣.说读卷官无鉴衡之真,对于绝大部分出身进士乃至翰林的读卷官员来说,实在是有失公允,无须详论.而从文章方面探讨者多认为八股文陈腐导致衡文困难,但清代殿试题目为策一道而非八股文.策论与八股文体不同,作法各异.这种看法未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清代殿试偏重书法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第一,二种观点之外还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写,作俱佳的人才标准殿试是清代最高一级的人才选拔考试,集中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人才观.在选拔和使用高级文科人才的各项考试中,写,作俱佳即是清廷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和尺度.在实际执行中,写,作二项有一特长则即被认可.有清一代,培养人才,最重翰林.以致
16、本朝宰辅,必由翰林院官;卿贰及封圻大臣,由翰林者大半.故翰林一直为世所重,士子以获翰林出身为至荣.殿试即是通过会试之后的士子走向翰林官的途中要过的第一道门坎.馆选后成为庶吉士.庶吉士学习一到三年不等,散馆考试亦是文章与书法两项,两项均劣,三科华选的庶吉士也照样被一革到底;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四,(谕毕)因发出庶吉士试卷,执汉书吴廷桢等五人试?84?卷,谓大学士马齐等日:吴廷桢所学固优,书法亦佳,尔等所拟置第四,朕拔之为首至汉书内耿古德等三卷,甚不堪,文章与字俱未曾学.着除退.此三人如伊等果能力学,愿就考试,自秀才起,着重赴乡,会试可也.哟乾隆乙卯科会元王以铝止系字画拙率,书法不佳,险些归班铨选,
17、结果是着加恩仍以庶吉士,留馆教习三年.等待他的是三年清苦的庶常生活.在人才使用上,文,字兼优的士人则可入优选.例如雍正元年,翰林官因雍滞而开外转分流之门,决定去留的标准上谕中明确指示:着内阁翰院掌院教习,秉公别择,其学问优长,字画端楷或精于翻译国书者,留本衙门办事及分各馆纂修.其或材具练达,可当科道吏部之选,或长于吏治,编检可为道府,庶吉士可为州县者,一一分别具奏.虽然谕中明言是依才录用,并未点明孰高孰低,但其外转去向却分明是馆职,京官,道府,州县四个等级.若要不被分流出翰林院,就要是学问优长,字画端楷的人才.清人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提到戊辰进士中工二王体者,首推海宁查升,以其族叔嗣韩兼习五经,
18、拔置鼎甲,升遂抑置二甲.其实此二人均善书,并因此而得留翰苑:康熙三十八年,大学士等以汉科道员缺拣选编修,检讨待等官,开列职名具奏,奉旨:此内查嗣韩,查升俱善书,不可使离翰林院.清圣祖提出让二人留馆的原因只是善书.康熙间,写字作文两项还曾推广为五品以下月选官的选拔标准,只是方法颇为简易.康熙间上谕:考试月官,令作八股时文,大都抄录旧文,苟且塞责.嗣后不必作八股时文,止令写履历,以三百字为限.观其书法妍丑,文理工拙,则人之优绌自可立见矣.时文策论流于因袭而无法定取高下时,官场各种考试阅卷,就只好除比较小楷外,多以卷末试帖诗定去取了.(二)殿试策对陈腐庸滥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曾以经义为例详论明代科举拟
19、题之弊:成于剿袭,得于假倩,卒而问其所未读之经,有茫然不知为何书?85?者.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圆在Et知录卷十六经义策论条也提到宋代元八年三月庚子,中书省言:进士御试答策,多系在外准备之文,工拙不甚相远,难于考较.则宋代已有策论拟题之弊.而拟题的弊端在清代依然存在,康熙二年至七年,曾一度废止八股文;乾隆二年兵部侍郎舒赫德曾上言废除科举考试,认为包括策论在内的一切考试内容实不足以得人.并提到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随着清代策问拟题逐渐趋于琐细,其弊端也愈加突出.清初顺治二年定殿试用时务策一道,策题二三百字,内所询仅三项.康熙以后
20、策题长至五六百字,分列四项.乾隆二十六年后,策题长至八九百字.策题字数越来越多,策问的内容也愈加具体,细密,而留给贡士对策的回旋余地则越来越小.清初殿试策对的策问,对策的字数比一般是l:8(如顺治十八年辛丑科状元马世俊的对策),清中叶以后,策问与对策的字数比一般是l:2,除去策冒与策尾的预拟套话四五百字,每项策问与对策的字数比就接近l:l了.因此,清末王茂荫说:策题以三百字为率,而对策每篇满三百字即可中式.空疏者往往就题敷衍,便可完卷.试看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皇帝策问的第四道和状元洪莹的对策:策问:食为民天,周礼仓人藏粟,旅师聚粟,遗人委积,其为诸蓄甚备,常平义仓社仓无论.元史所载河西务十四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殿试 偏重 书法 弊述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6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