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初中语文教案[教学教案].doc
《木兰诗初中语文教案[教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诗初中语文教案[教学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案:木兰诗初中语文教案木兰诗教学目的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
2、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诵和背诵。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教学过程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黑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机杼:u,织布梭子。不能念,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可汗ea ,专用名词,不能念 a 。鞍
3、鞯: ,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a 。辔头:e ,缰绳。燕山: ,山名,不能念a 。胡骑:i ,战马,不能念i。戎机:o,军事。与“戍”的念u,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相同。朔气:o,北方。金柝:o,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当劈开讲,形音义都不相同。红妆:,装饰,打扮。着我旧时裳:o,穿。与“著作”中的“着”,念u,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傍地走:a ,靠近,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5.教师范读全诗。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
4、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驰征途。第4段为第三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教案 木兰 初中语文 教案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