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湟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oc
《本科毕业论文湟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湟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湟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排灯为例中文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情况和问题,面临严峻形势。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入手,阐述了新形势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排灯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对策。关键词 非物质 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民间文化前言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丰厚而独特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昆曲和古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2、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其原因在于伴随全球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的多样性,传统的文化形态出现了淡化与濒亡的危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民族文化的归属,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并使其得以开发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近年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综述1.1非物质文化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3、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三个共同特征 非物质性特征:非物质文化是指无须以物质形式为表现和传承的文化。它们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错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错在于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一旦一定的环境改变,创承人的逝去或传统文化被异化,某一项非物质文化就将消亡灭绝。 生态性
4、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它是依自然界的节奏而产生,表现和传承的,对其原创主体所在民族,地区及其文化背景,环境具有极大的依附性。一旦农耕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根本破坏,原有的农业文明状态下的文化形态和方式就会迅速瓦解与消亡。“活态”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表现,从主体形式到内涵,都离不开人,因此,从学理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活态”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生命线保护不当就会中断。某特种工艺技能,如在无人承传,待大师故去,由多少代师傅创造,积累,传承的一座工艺技能宝库就灭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着民族特有的思维
5、方式,心理结构是一个民族创造力,想象力和智慧的体现,是人类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示,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命。它是个民族生命创造力的展现,民族智慧的体现,反映着一个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情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大潮的快速冲击下,世界的文化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有的甚至面临着消亡。1.2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述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1.2.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遗产最丰
6、富的国家之一,土地广袤,历史悠久,56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同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保存并开展着无数各具特色的文化图卷。当今,随着一场非物质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保护我国如此丰富的遗产工作正在我国各地蓬勃展开。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由于众多原因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了许多或正面临失传的险境。比如,西藏有一位扎巴老人能够演唱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他能够演唱其中的34部,当他1986年逝世的时候,我们仅记录25部半,其余随着他的逝世而亡佚,每一位伟大民间演唱家的逝世都仿佛带走一座丰富的图书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7、主要是: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再加上缺乏法规措施!缺乏智能资源、缺乏抢救保护资金;还有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渠道不畅、原生态传承缺乏自觉、民俗流变冲击大;同时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识,造成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脱节,从而不能培养出提供文化遗产所需要的社会人才;更重要的是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整体价值的评估。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相对滞后,缺乏正面主导参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2.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下,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
8、形文化遗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些形式繁复、品类齐全的非物质化遗产淳朴、鲜活,构成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道德理念的真实反映,已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之中,渗透在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既为人们提供了文化享受,又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即使在海外民俗文化也延续不衰,成为华人团结的精神力量。然而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挑战,从沿海向内地、从城市到乡村、从中原汉族地区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大家在愉快地告别过去,非物质文化的状况开始衰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
9、环境不容乐观,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受到的具体威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它的直接后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赖以生长的农耕时代走向衰亡。很多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是伴随漫漫的华夏农业文明而生而长,它是远古吹来的风,携带着久长而深厚的历史信息,从物质内容到文化习俗,从精神方式到哲学信仰,都透析出农业文明的生存方式、生存想像和审美追求。而在市化的进程中,原生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许多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旅游业的冲击,一部分非物质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赖以生长的土壤环境已不复存在。民间文化在变异,民俗风情在变
10、迁,很多传统的民间文化已成为昨日黄花,很多民间特色文化仅存于城郊和偏远山乡,民间艺人逐年减少,制作工艺后继乏人。原有形式迅速嬗变,初始题材大为萎缩,几近濒于消亡的境地。全球化的冲击,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和增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彼此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尊重,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并赋予一个国家和民族以新的文化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由于人们比较容易认识到自然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因为它是可以感受和量化的。但是文化生态的破坏却是无形的较之自然生态的
11、破坏对人类的危害性更大。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普遍的民族自觉,许多地方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恶化,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资源流失状况极为严重,甚至威胁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如我国的戏曲艺术是个大家族,拥有370多个剧种,由于全国各地的历史、人文、语言等的差别,这些流行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内的地方戏,形成各剧种独特的地方特色
12、,是我国非物质文化中一笔丰富的遗产。1982年我国尚有394种,到了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只有100多种,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20年消失了上百个剧种全国戏曲剧种流失的速度惊人,有的地区平均2到3年就消失一个。许多地方,尤其是城市,很难听到、看到当地的戏曲演出,有的仅能从庙会上一睹芳容。不少剧种目前仅剩下一个剧团。以往,我们虽然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理念、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1.2.3非物质文化保护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 “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
13、种遗产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宣传、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们的原生性和真实性,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它们的原生性和真实性,同时要保护它们一定的历史环境,不要使它脱离历史形成的环境而孤立出来。生命性原则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创造,都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又自己的基因,要素结构,能量和生命链。因此,要切实维持和增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必须首先探索它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找到它的灵魂和脉搏,从而在源头和根本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只有守住了保护生命之本,其他的保护措施才可能是积极的、有效的。进行保护时,不能只顾该对象本身
14、,而必须连同与它的生命休戚与其的生态环境一起加以保护。否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异于切断水源,将活鱼晾成鱼干,而走向愿望的反面。人本性原则非物质文化的全部生机活力,实际都存在于生它养他的民族(社区)民众之中-在精神和情感上它们之间是结为一体的,这个特定的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困境中努力寻求两全,找到有效保护和弘扬之策;反过来,也只有依靠这些与对象相依为命的真正主人,“保护”才能有可靠的保障。从根本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者、享有和传承的保护,同时也特别依赖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得保护。创新性原则创新-它是非物质文化自身生命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科毕业 论文 湟源县 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开发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