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doc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教材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
3、“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
4、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2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课型选定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设计思
5、路:1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2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录像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通过课堂短剧、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4通过动手制作录像片、制作表格、搜集历史资料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通过录像、课后作业等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 课前准备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2介绍
6、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论准备。3让有条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历史旅游小组,游览南京夫子庙大成殿,自己讲解、自己导演、自己拍摄有关孔子的录像。4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教学活动过程一导入步骤:1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3推出本课
7、课题二教学内容:1孔子: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学生活动: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感性认识孔子:放映学生自制录像“夫子庙大成殿一日游”。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
8、谦让、和谐相处。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B伟大的教育家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
9、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并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通过讨论分析儒、道、法三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道、法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
10、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三课堂小结: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1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四迁移应用(课后作业):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五评价方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段(课间短剧和辩论词选)1课堂短剧A孔子讲学(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走边捋胡须)(众弟子安静)众弟子:先生早!孔子:(
11、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礼”!(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孔子:(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弟子2: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此乃仁也。弟子3: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孔子:(捋胡须)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新人 初中历史 上册 中华文化 勃兴 精品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5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