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中国大运河申遗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doc
《教学论文:中国大运河申遗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中国大运河申遗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与现实交融 人文与自然并重 道德与科技共进 中国大运河申遗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夏红林摘 要:以组织参与中国大运河申遗为契机,构建学校“继承和发扬中国大运河精神”的特色文化,通过系列的校本课程建立和实施,给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施加全面熏陶和影响,建立增强学校文化竞争力的科学机制,形成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改革格局。关键词:大运河申遗 学校文化建设基础教育经历重点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的过程,教育部多次提出“要着力推进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公平发展。”随着学校发展的深入,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能有优势。每所
2、学校都必须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变革的原因所在。办学特色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学校文化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的研究。基础教育经历重点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的过程,教育部多次提出“要着力推进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公平发展。”随着学校发展的深入,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能有优势。每所学校都必须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变革的原因所在。办学特色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学校文化特色。以汲取地方历史文化促进学生精神
3、层面的发展和成长,把学校建设成为“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是学校发展的目标。以组织参与中国大运河申遗为契机,构建学校“继承和发扬中国大运河精神”的特色文化,通过系列的校本课程建立和实施,给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施加全面熏陶和影响,建立增强学校文化竞争力的科学机制,形成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改革格局。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公众关注已久的中国大运河申遗也开始了新的征程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将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扬州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
4、。 扬州境内运河历史悠久,遗存类型丰富,并跨越运河发展各阶段,是中国大运河的杰出范例,生动展现了中国运河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与运河动态发展的变迁过程。大运河扬州段动态发展中所体现的与江、河、淮、湖、海等自然要素的密切关联,反映出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利用自然和人工结合的伟大成就和创新精神,是人类创造精神的代表作。我校校园所处在邻近春秋时期开凿的古邗沟、隋唐时期开凿的古运河和近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三角区域,在传承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努力利用和开发中国大运河所蕴含的宝贵教育资源,通过融学科课程、地方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校本课程的建设,促
5、成我校“历史与现实交融、人文与自然并重,道德与科技共进”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的建立,探索一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精神、扬州特质”的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及学校内涵发展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实验,以期达到取得普遍性、规律性和实用性的结论与模式。2005年底,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教授等专家联名给大运河沿岸的18位市长写信,呼吁联合申遗。2006年全国两会上,罗哲文等58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提案。此后,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2007年9月25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发文,确定扬州市作为中国大运
6、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9月26日,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大运河东关古渡正式揭牌,大运河申遗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世界申遗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中大运河包含的优秀民族精神、人民群众智慧和历史文化积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大运河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过程和航道管理等,又是丰厚的科学技术的成果;沿河众多城市和地区留下跨地域、大体量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如历史遗迹,还有它的堤坝、码头、船闸、桥梁等;非物质的,如昆曲、民间手工艺等,构成了庞大的文化宝库。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主席-阿勒萨尼公主为“中国大运河”敲下木槌,长达8年的京杭
7、大运河申遗之旅圆满收官。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 一、继承中国大运河“生生不息”文化精神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通过梳理提炼,将中国大运河“生生不息”的精神实质,转化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学校精神培育。中国大运河因变而生、因变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生生不息”在词源上所表达的意义就是事物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在传统文化中,生生就是变化,就是创造生命,就是生意盎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本貌。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是为“大德”。就是创造生命、养育生命、保护生命和成就生命
8、。中国传统理念就是大运河文化精神的旨归。运河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延展过程,自春秋战国时期始,2000多年来,大运河的水系在变,河道在变,水情在变,水工设施在变,治水理念在变,治水方略在变,管理机构在变,运行机制也在变。大运河的开凿意味着新的生命的创造,作为一个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时间的持续抑或是空间的延展,大运河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出现,在沿运河带的荒野上又呈现出了具有崭新特质的自然生命、城市生命和文化生命。我校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五年(1526),巡盐御使雷应龙在扬州城西门内仰止坊建维扬书院。书院以明代文人“经世致用”为宗旨,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
9、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大运河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的体现。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法律、地理、人情、风俗、自然科学等等,都在大运河开发和治理的过程中。学校开设校本课程,从社会历史层面上引导学生继承大运河“包容开放”的文化传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
10、产不断得到体现”大运河本身心胸宽广。大运河沟通了燕文化区、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由于各个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自然条件的差异,生活习俗的不同所带来的文化背景的各异,军事上的封建割据所形成的政治体制的不同,这都形成各个区域的文化的不同。大运河贯通以后,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这不仅为运河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文化相互接触、整合,从而形成了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正是由于其宽广的胸怀,才有对待不同地方文化开放的自信。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善于兼收并蓄国内其他文化,融会贯通,逐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例如,在唐代的时候,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论文 中国 大运河 学校 文化建设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