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物历史.doc
《心理学人物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人物历史.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杜威(1859-1952)生于美国的佛蒙特州,在佛蒙特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教过几年中学。在这段时间内,他自修哲学,发表过几篇学术论文。后来在霍普金斯大学当研究生,在心理学家霍尔门下学习。他完成了一系列心理学课程,并在霍尔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独立进行实验工作。与霍尔在一起,杜威偶然接触到海克尔和斯宾塞的发生学的倾向以及从科学的、进化论的观点来研究儿童发展的思想。在霍尔影响下,他深深感到不能满足于唯心主义心理学,倾向于哲学的“理性心理学”应让位于实验心理学。188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密执安大学任教这期间,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在引导杜威把经验的意义归于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积极地适应环境方面
2、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88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美国心理学教科书,在当时很受欢迎。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教,担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这期间,他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从事教育革新,试图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紧密地联系起来。1904年转到哥伦比亚大学,直到1930年退休。 杜威在其一生中,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其中包含者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著作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904)、儿童与课程(1902)、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909)、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1913)、明日之学校(1915)、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济与自然(1929)、我们怎样思维(1933)、芝加哥实验的理论(
3、1936)等。 他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以对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贡献闻名于世。他的主要影响是教育理论方面,而他的教育理论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始终把学校看作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倡导儿童中心运动,主张教育心理学化,对20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柏林纳就说过:以杜威为首倡的儿童中心运动?使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心理学的价值。0000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位牧师家庭,在韦斯里扬大学攻读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在哈佛大学做詹姆士的学生,在那里,他成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用动物来
4、研究学习的人。桑代克未在哈佛大学完成学业,而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卡特尔的指导下,继续他的动物研究。1898年发表了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动物联结过程中的心理学研究,同年,桑代克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讲师,1903年升任教授。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著述颇多,达507项之多。 桑代克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0000他是实验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的动物的智慧:动物联结过程中的心理学研究,被认为是动物实验心理学建立的一个标志,正如冯特在1879年建立心
5、理实验室被认为是实验心理学建立的标志一样。他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1903的教育心理学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桑代克的动物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在心理学家和动物之间架起了一道新的桥梁。他所做的工作并不只是对实验方法的使用,也不能用行为主义的先驱来简单地概括,实际上,桑代克的工作在心理学中开创了一项新的惯例:那就是将动物作为抽象化的工具来介绍人类心理中的一些常见概念。0000J. B.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生于美国南卡来罗纳州格林维尔的一农庄,16岁时,进入格林维尔城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5年后获硕士学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求学于教
6、育哲学家杜威、心理学家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唐纳尔森和物理学家洛布。1903年,华生获芝加哥大学心理理学博士学位,以后在芝加哥大学任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转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华生在霍普金斯大学工作了12年,在此期间,他系统地提出并阐发了自己的主义心理观。1913年,华生的著名文章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问世,行为主义正式产生。1915年华生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9年,华生出版了对自己立场更为全面、完整陈述的著作行为主义心理学,同时开始对婴儿的情绪反应进行研究。1920年,华生辉煌的学术事业突然结束,他迁居纽约,转入广告业,直至1945年退休。其间,他不遗余力地倡导把心理学
7、技术应用于商业和工业,并致力于向大众普及行为主义,使得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深入人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0000 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华生特别强调,心理学研究行为,而非意识。华生恪守实证主义的观点,把心理、意识归结为行为,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而构成行为的最基本成分则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即反应。他把人的反应区分为:(1)明显的遗传反应(如抓握等);(2)潜在的遗传反应(如内分泌的分泌);(3)明显的习惯反应(如打球、游泳);(4)潜在的习惯反应(如思维)。华生把心理和意识归结为潜在的或内部语言,他认为,无论是身体活动或心理活动,如果加以分析,最后可以还原为肌肉的收缩和腺体
8、的分泌;思维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隐活动,情绪则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这样一来,华生便把全部行为包括身体活动和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最终还原为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华生认为这样就可以把心理学纳入自然科学体系中去,把精神现象还原为物质现象,从而取消心理现象不同于其他自然现象的独特性。与此相应的是华生坚持心理学研究方法应是客观观察而不是自我内省,华生在研究方法上反对内省,这是他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果,他明确指出,在行为主义者的实验室里,只允许采用客观的研究方法,包括:(1)观察,使用仪器和不使用仪器的观察;(2)条件反射法;(3)言语报告法;(4)测验法。心理
9、学的任务在于有效地理解、预测和控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华生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的科学,必须只研究那些能够用刺激和反应的术语客观地加以描述的动作、习惯的形成、习惯的集合等等,所有人类和动物的行为都能用这些术语而不用心灵主义的概念和术语加以描述。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便能够完满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即既能;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能预测引起这种反应的先前刺激。因此,通过把行为降低到刺激-反应的水平,人类与动物的行为都能有效地加以理解、预测和控制。在遗传与环境的关系上,华生持极端的环境主义立场,他除了否定本能外,还拒绝承认有任何种类的遗传能力、气质或才干。他认为,人类行为中所有那些似乎像
10、本能行为的方面,实际上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由于他把学习理解为人类行为发展的关键,华生成了一个极端的环境主义者。更进一步的是,华生相信,通过童年期条件反射作用的适当的程序对婴儿行为进行修正和控制(实际上也是对成人的控制),不仅可能,而且是绝对必要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提出了一项基于行为主义原理的实验论理学计划。0000虽然华生在心理学中的那种富有创造性的经历持续了不到20年,但是,他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他大胆革新,藐视传统并反对陈旧心理学的见解,他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方法论的行为主义正是今天美国心理学的主流。0000华生的主要论著有: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
11、1913)、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1914)、行为主义心理学(1919)、行为主义(1925)和行为主义的方法(1928)。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于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
12、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0000斯金纳对学习和教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斯金纳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这项研究丰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填补了条件反射类型上的一个空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2、斯金纳的“无错误辨别”学习的实验研究是有意义的。它不论在动物的行为训练,还是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上都是可借鉴的,而且,对课堂教学也有指导意义。3、斯金纳所做的“强化程序”的实验研究既深入,又具体,系统性很强,揭示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它是驯兽师的必修课,对人类的行为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
13、和激励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显然应该归功于斯金纳的贡献。这项工作推动了个体化教学形式的深入研究。0000他的主要代表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1938)、科学与人类行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1953)、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1957)、教学技术学(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1968)、强化的相倚关系:一种理论分析(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
14、ent :A Theoretical Analysis)(1969)、关于行为主义(About Behaviorism)(1974)。0000E.弗罗姆(1900-1980) 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其双亲性格怪异,父亲喜怒无常,母亲患间歇性抑郁症。不愉快的童年生活经历是激发弗罗姆以后研习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探讨人性的主要原因。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课程,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分别在慕尼黑精神分析研究所和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的训练。1933年,他移居美国,先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后在纽约私人开业行医。弗罗姆曾在耶鲁
15、、哥伦比亚、密歇根等大学任教,后来到墨西哥国立大学,并在该校创设精神医学系。弗罗姆1965年退休,1974年迁居瑞士,1980年去世,终年80岁。0000在西方国家中,弗罗姆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罗伊德学说而著名。他早年崇拜弗罗伊德,认为弗罗伊德对潜意识过程的发现,是对人的科学的卓越贡献。但他对弗罗伊德片面强调潜意识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不满,他自己强调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他同意弗罗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强迫性的冲动支配着人的观点,但并没有把她们看作是本能的,特别是性本能的。他和霍妮一样,反对弗罗伊德的本能理论,强调文化因素。不过,弗罗姆不是空谈文化,而是把文化与政治、经济
16、、社会和思想等各方面联系在一起。在弗罗姆看来,人的人格化过程是在社会环境的各种复杂关系中实现的。因此,弗罗姆试图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观点,也就是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考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0000弗罗姆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与其他动物有别。关于人的一切问题,都是从生物需要终止时开始的,因为人类有着本身特殊的需要。他提出人有五种特殊的需要,即个体完全相同感的需要;个体隶属于社会感的需要;把低级的动物本能上升为具有创造性的人类的需要;与同伴造成融洽关系的需要;求得稳定的和一致的方向或参照架的需要;但是弗罗姆又指出,社会并没有提供满足这些需要的条件,现实的政治组织不再像过去那样能提供
17、稳定的关系和安全的处境,每个人都孤立于其他人之外。0000在弗罗姆看来,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虽然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却使人感到安全。现代社会中人的独立和自由增多了,但心理上的孤独和不安全感也增多了。因此,他认为人们活动的动机,并不在于满足本能的内驱力,而在于逃避他们的永远发展着的自由,渴望回到一种有所依靠的、更为安全的生存中。“逃避自由”是弗罗姆又一重要观点,他于1941年出版逃避自由一书专门论述此观点。弗罗姆认为现代社会中“自由太多”,没有什么是确定的和可靠的,因此人们感到孤独和不安全,总想逃避这个社会中的自由。0000弗罗姆认为,人们获得安全的制度只有两种,权威主义(authorit
18、arianism)和人本主义(humanism)。通过这两种制度,人们便能再获得安全。但他又认为,权威主义只能导致个人的压抑或对社会的敌视,不是解决人的孤独和不安全感的有效方法;人本主义才是解决人的孤独和不安全感的有效途径。由此,弗罗姆设想了一个他称之为人本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每一人都和另外的人是兄弟关系,因此,便不会感到孤独和不安全了,但他所讲的这种社会,只是一种乌托邦。0000弗罗姆接受弗罗伊德的压抑、防御机制、迂回路径、抵抗等概念,并在为自己的人和人的心灵两本书中,提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付孤独和不安全之感的五种心理机制,又称为性格的动向,它们是:接纳的动向;开拓
19、的动向;贮藏的动向;市侩的动向;创造的动向。在他看来,前四种动向都是病态的,真正健康的应是创造的动向,他又指出,虽然没有一个人只是表现出某一种动向,往往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兼而有之,但在某一个特定的人身上,必然会有一种动向是占优势的。纵然不是所有的人,但至少也是大多数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变态心理的人。而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如果人是有病的,社会就不可避免要陷入病态。他指出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而且认为要改变这种病态社会,首先要改变人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从一个非理性的社会,改变成一个理性的社会,或者像他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讲的,改变成一个唯一建设性的社会,即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20、但弗罗姆关于如何改变病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张,过分强调精神分析理论和精神分析学家的作用,没有看到所有制问题才是资本主义病态的根源。0000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弗罗姆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影响很大。弗罗姆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弗罗姆一生著述二十多本,其中逃避自由(1941)、为自己的人(1947)、健全的社会(1955)三本书,是他关于人格学说的主要著作。他的其他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与信仰(1950)、遗忘的语言(1951)、爱的艺术(1956)、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越幻想的锁链(1962)、人之心(1963)、现实人的约束(1964)、精神分析与宗教(1967)、希望革
21、命(1968)、精神分析的危机(1969)有还是存在(1976)、弗罗伊德思想的伟大与局限(1980)等。 0000E. H. 埃里克森(1902-1994)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出生于德国,祖籍丹麦。埃里克森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1933年他参加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随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同年去波士顿开业;1936-1939年在耶鲁大学医学研究院精神病学系任职;1939-1944年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冲突的解决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40年代他曾到印第安人的苏族和尤洛克部落从事儿童的跨文化现场调查;
22、1951-1960年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 0000埃里克森自认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热烈拥护者,他同意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作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划分,但他对自我的理解不同于弗洛伊德。他赋予自我许多积极的特征,诸如信任、希望;独立性、意志;自主性、决心;勤奋、胜任;同一性、忠诚;亲密、爱;创造、关心;统整、智慧,等等。他认为,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他能对人生发展的每一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创造性的解决。在上述的自我特性中,埃里克森特别重视自我的同一性。他指出:“对同一性的研究已成为我们时代的策略,犹如弗洛伊德时代对性欲的研
23、究。”在他看来,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的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感,即自我同一性感或心理社会同一性感。 0000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进行的。他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展开的,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它们是由遗传所决定的。但他又指出,每个阶段能否顺利地度过则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各阶段出现的时间可能不一致;在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以个人的自我为主导,按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以区别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过程。 0000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
24、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所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所谓危机不是指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消极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会使人格不健全,妨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而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埃里克森还指出,不仅所有的发展阶段是依次地相互联系着的,而且最后一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例如老人对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他说:“如果儿童的长者完美得不惧怕死亡,儿童也不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人物 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