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地球面貌》.doc
《小学四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地球面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地球面貌》.doc(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我们的地球阅读提示: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关心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八大行星中的第五大行星。地球不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球形,此外,地球每时每刻还在不停地公转和自转,不仅带来了四季变换和昼夜更替,还缔造出强大的地球引力和无处不在的磁场。地球的形状:人们公认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位提出地球是球体的人。之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圆形地影,给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证据。16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 1 7世纪末,牛顿研究了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认为地球应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
2、略扁的球体。地球的质量: 地球的质量是无法用直接称量法来计算的。由于地球由表面到核心的物质结构不同,其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这是地球的组成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重者下沉,轻者上浮,发生重力分异的结果;另外,深度增加,压力增大,密度也会相应加大),因此用体积和密度的乘积来计算地球质量行不通。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用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间接地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千克;并由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5.5克/立方厘米。这些数据直至今天一直被科学界所认可。地球巨大的质量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在强大引力的作用下,不仅地球表面的万物被紧紧地束缚在地球上,而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大气也无法
3、逃逸。地球的运动:地球自形成以来,就在太阳及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下沿着椭圆形轨道一刻不停地绕着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飞速地绕着地轴旋转。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由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就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就是黑夜,所以当地球不停地自转时,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关于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就是自转周期,即1日,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照点不同,故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分。恒星日是指天文学上以恒星为标准度量地球自转所得到的周期,是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太阳日是指太
4、阳连续两次出现在同一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由于地球既自转同时又公转,所以1个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经历的时间。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15/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来说,赤道处最大,为465米/秒,越往两极越小,至两极处为零。地球自转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并不是匀速的。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3种变化: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使日长每100年大约增长12毫秒,这也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日长在2000年里累计
5、慢了2个多小时。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在一年中,8、9月自转速度最快,3、4月自转速度最慢。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以太阳为中心,自西向东地进行着公转运动。从北极向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根据日出东方的习惯,也可以说是自西向东的。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产生的最显著自然现象是四季更替。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因此在同一地点不同的时间,地球上获得热量的多少即冷暖的差异便出现了,四季也就形成了。笼统地说,地球的公转周期是1年。但具体地说,由于参照
6、点的不同,天文上“年”的长度有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和交点年4种。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为29.79千米/秒。根据开普勒三定律:在公转轨道上,太阳和地球的连线在单位时间中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在近日点日地连线短,在单位时间中地球公转运动的弧线长,公转速度就快;反之,在远日点,公转速度就慢。地磁场:地球本身会在附近的空间产生磁场,即地磁场。地磁场是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之一。地磁场的南极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场的北极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的方向是水平的,两极附近则与地表大致垂直;赤道附近磁场最小,两极最强。 人们可以根据地磁场在地面上分布的特征寻找矿藏。此外,假如没有
7、地磁场,从太阳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通常叫太阳风),就不会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发生偏移而直射地球。在这种高能粒子的轰击下,地球生命将无法生存。地磁场虽然看不见,但却保护着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使之免受宇宙辐射的侵害。1、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 地球的质量有多大?3、 地球是怎样运动的?4、 地球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阅读思考:2、原始地球 2、原始地球阅读提示: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既而破裂,其中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使体积日益增大,于是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不断地壮大自己,在大约
8、46亿年前形成了原始地球。生命起源的假说虽然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各不相同,但科学家对产生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生命是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再由有机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类脂、多糖等;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长期相互作用而构成由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的多分子体系,进而演化成为原始生命。生命起源的假说海洋出现:地球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覆盖。人们一般将这些占地球很大面积的咸水水域称为“洋”,大陆边缘的水域称为“海”。然而,地球在形成之初并没有海水,它们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贮存于矿物和岩石之中。随着地球的演化,轻重物质的分异,它们逐渐从矿物、岩石
9、中释放出来,成为原始海水。譬如,在火山活动中总是有大量的水蒸气伴随岩浆喷发出来。海水的水量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经过数亿年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大气形成:地球大气是指包围地球的气体层。在通过聚集而形成地球的尘埃等物质中含有少量的挥发物,这些挥发物裹在尘埃和星子(即微行星)中一起被埋在地球内部。后来由于地球逐步集结热量,温度升高,一些气体就从含挥发物的矿物中释放出来,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大气质量约61018千克,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层最高大约延伸到离地面6400千米处。生命出现:一般认为,地球上最初形成的原始生命,是一些功能与现在病毒相类似的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其躯体仅以一层“界膜”与水
10、分开。久而久之,“界膜”发展为“细胞膜”,从此原始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出现。随着繁殖数量的增多,原核生物所需的物质日渐供不应求,随之而来的生存竞争便开始了。约在30亿年前的太古代晚期,光合作用作为进化的一个早期成果,大大增加了大气的含氧量,由此加速了生命的进化过程。约在18亿年前,原核细胞生物演化成了拥有真正细胞核的真核细胞生物。这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它导致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真核细胞生物中的一支渐渐发展成为多细胞生物,之后逐渐演变出了更高级的动植物。世界因此变得多姿多彩。原始地球的模样原始地球地球的年龄: 地球的年龄大约为46亿年。目前对地球年龄的测量一般依据岩石中微量元素铀等的衰变情
11、况。放射性元素在发生核衰变时,速度很稳定,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生成多少新物质都是固定的。因此,科学家可以根据岩石中现有铀(或其他放射性元素)的含量算出岩石的年龄,因而得知整个地球至少有多少年的历史。1、 地球的年龄大约是多少?2、 原始地球大气包含着哪些物质?3化石阅读提示:在地质历史时期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称为“化石”。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确定地层年代极为重要。化石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体成分等,能够反映生物生活的环境及生物活动特点。化石的形成:最常见的化石是由古代动物的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
12、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就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在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成为晶体,随着水流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可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了化石。各类化石: 地层中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4类。标准化石是能够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它具有生存期限短、
13、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特点。时限短则层位稳定,易于鉴别;分布广则易于发现,便于比较。根据资料的丰富和认识的提高,标准化石有时也可改变。例如,三叶虫化石就是古生代的重要标准化石。菊石化石菊石化石是中生代标准化石。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软体动物,属于运动器官在头部的头足类动物。菊石类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最小的仅有1厘米,而大的可达3米。菊石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三角形、锥形和旋转形,其中旋转形占绝大多数。在菊石壳的表面有许多的壳饰(生长纹和生长线的总称)。有的壳饰是与壳体的旋卷方向平行的纵纹,有的是与壳体旋卷方向垂直的横纹。实体化石是指古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
14、蚀,其硬体和软体均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化石。不过,这种没有经过显著化石化作用或只是有一些轻微变化的生物遗体是很少被发现的。绝大多数的生物化石仅仅保留的是其硬体部分,而且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化石化作用。遗迹化石主要是动物在生命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或遗物。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就是著名的遗迹化石。遗迹化石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及生命活动的重要证据。常见的遗迹化石包括脊椎动物的足迹、蠕虫和节肢动物的爬迹、舌形贝和蠕虫钻洞留下的潜穴以及某些动物的觅食痕迹。模铸化石是古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痕、印模。根据模铸化石与围岩的关系又可以将其分为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和复合模化石5种类型。 化学化石
15、是古生物遗体分解后遗留在岩层中的化学分子。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分解后形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等有机物可以继续保留在岩层里。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因此,科学家就把这类有机物称为化学化石。某一些物种,经数千万年至今依然存在,其生物体的特征几乎没有进化和改变,这样的现生物种称为“活化石”,例如鹦鹉螺、鲎、龙宫贝等。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栖息环境是成为活化石最主要的原因恐龙蛋化石是非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对揭示恐龙的繁殖习性、行为、灭绝的原因以及当地的地质、气候变化和环境研究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1、 什么是化石?2、 化石是怎样形成的?恐龙蛋化石 4、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
16、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壳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是3个圈层的中间层,也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是地球的核心,温度非常高。阅读提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有不同的变化。地壳地壳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两种主要类型。大陆地壳是指大陆部分的地壳,它覆盖地球表面45的区域,具有双层地壳结构,即由上部硅铝层和下部的硅镁层组成。硅铝层含硅和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而硅镁层的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而硅镁层则在大洋地壳中普遍存在。地壳厚度
17、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大陆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组成大陆地壳的岩石是地球形成以后逐渐形成的。因受地壳运动影响,大部分岩层已发生变形,其中最老的岩石估计形成于40亿年以前。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但各处厚度变化很大。总体上来说,高山、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度比平原区大。大洋地壳是洋盆部分的地壳,它在结构上与大陆地壳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地震、重力及海底钻探资料,典型的洋壳结构除海水和沉积物外,只有硅镁层,没有双层地壳结构。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112千米,最薄处不到5000米,最厚的地方也只有1030千米。大洋地壳在不断加厚、变老,但其年龄远远低于大陆地壳。地壳并不是静止不动和永久不变的。
18、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沧海桑田的巨变时有发生。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地壳还受到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特征的地球表面。由于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而岩石又是由矿物组成的,因此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流水、风、冰川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岩浆。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地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物就有3000多种,这些都是人类物质文明不可缺少的资源。现
19、在,地壳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92种,即元素周期表中1至92号元素。地壳中不同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它占地壳物质总重量的48.6%;其次是硅,占26.3%;以下是铝、铁、钙、钠、钾、镁。上述8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的98.04%,其余80多种元素共占1.96%。地壳地壳位于地幔之上,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地壳薄厚不均,山区较厚,而海底较薄。地幔: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地球内部体积和质量最大的结构,大部分由被称为“橄榄岩”的岩石构成,平均厚度为2800多千米。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下地幔的D层和下地幔的D层组成。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千米的上地幔上部,有一个明显的地震
20、波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软流层”。坚硬的地壳就浮在这个软流层上。一旦在地壳的浅薄地段产生裂缝,灼热的岩浆就会沿着裂缝喷出地面,引起火山爆发。 上地幔D层位于D层上部。随着地震波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地震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也发现了一个特别的D层。D层是下地幔与地核边界附近一个极为复杂的构造。研究表明,这里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有可能具有与整体地幔不同的化学成分。在地幔中,水平方向最不均匀的地方在表层的软流层附近;另外,由于下地幔的大部分水平压力不变,所以有均匀的构造;然而D层却有与地幔表层同样的不均匀性。对D层的成因有各
21、种不同的假说,一种说法认为,地幔与地核各自运动,使热量从地核流到地幔储存热量的地方,即形成D层;另有观点认为,D层是地核与地幔的某些成分形成的化学边界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变化地球内部是高温的,其热量不断地发散到地球表面。一般每深入地表100米,温度则增高约3。地核:铀等放射性元素释放出的热使地球内部变热,易熔部分开始逐渐化解。铁和镍等重金属开始在中心周围沉积。轻元素成为岩浆,浮在距地表不远处。向地心沉积的铁和镍开始形成地核。地核在中心形成,地表冷却,大陆地壳开始形成。1、地球内部结构?2、地壳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哪两种类型?5、大气圈、水圈阅读提示:在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空气,称为大气层或大气圈。
22、大气圈的高度,随地球纬度而有所不同。球上的生命才能繁衍不息。 大气圈:在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空气,称为大气层或大气圈。大气圈的高度,随地球纬度而有所不同。在赤道上空,大气层的高度约为4200千米,在两极则仅2800千米。由于有了大气圈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才能繁衍不息。大气能让太阳发出的一部分光波自由通过,并且可以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反射的光波能量逃出大气层。由于大气具有这种保温作用,地球就好像是个大暖房,即使在夜晚,地球上的温度也不会降得过低,使生物得以生存。大气成分:组成大气的空气为一种混合气体,并且愈到高空,变得愈稀薄。从地面到90千米的高度为止,空气成分的比例大致上是一样的。地球大气由氮、
23、氧、氩、氖、氪、氢、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另外,大气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水和多种尘埃杂质。大气成分氮,氩,二氧化碳,氖,氦,甲烷,氪,氢,氙,臭氧,其他,氧气大气分层:气象学家根据不同高度的大气特性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逸层5个层次。距地球表面最近的一层叫对流层,其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离地面愈远温度愈低。风、霜、雨、雪、云、雾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内。从对流层往上到50千米的高空是平流层。这里空气稀薄,水汽和尘埃很少,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而且很平稳,适宜于飞机飞行。从平流层再往上到85千米的高空是中间层。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最高处气温低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面貌 小学 上册 科学 校本 教材 地球 面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