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doc
《初中语文论文: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论文: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所以如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意境美的欣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通过审美的积极性和兴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歌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呢?由于意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作者的精心营构,而且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感受,所以欣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鉴于初中生的欣赏水平,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以下方面入手:一、体味静动衬托、静
2、动结合形成的不同意境文学艺术中的写景状物,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如果作者表现出对动静的感受和体验,可以使作品意趣横生,其味无穷。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上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此词的巧妙之处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这些声音又全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
3、反映出来,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是词人的情感随着景物而产生,表现了一个声色兼备、动中见静的深幽意境。文学艺术更多的是用静中之动来衬托静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景如画,描绘出了空山新雨后秋之夜的清幽明静,景物美妙怡人;然后从写景转入写人,“竹喧”“莲动”在前,“浣女”“渔舟”在后,以动衬静,表现了淳朴美好的生活图景。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有机的融为一体,由此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情操,乐于归隐的情趣。静动手法的结合,更能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如李白望天
4、门山,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是运笔如神!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中寓含了自己的新鲜喜悦之感,在描绘天门山雄奇壮丽的同时突出了诗人乐观豪迈的个性。东晋诗人陶渊明归田园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村宅、草屋,一片寂静,然而院内树木却又不甘寂寞,榆柳护绕后檐,桃李罗列堂前,静中见动。远处村庄,炊烟飘动,深巷狗吠,树颠鸡
5、鸣,动中更觉山庄之静。这种动中见静、静中见动、动静交错的描述,正是为了表现诗人那种内心既平静而又不平静的心情。二、色彩同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色彩明丽,又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明艳的江南春水图:“红似火”,使“江花”红艳而且耀眼;“绿如蓝”,使“江水”深沉而透明。运用强烈的红绿对比,使诗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杜牧的江南则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论文 欣赏 诗歌 意境 提高 审美 情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