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基于文本解读基础上的主问题设计.doc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基于文本解读基础上的主问题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基于文本解读基础上的主问题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于文本解读基础上的主问题设计摘要: 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问题设计理念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提出来,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充分展开。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推进,它的教学价值逐步凸显。2004年以来,通过问题教学模式课题的深入实践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化认识提出:主问题设计应该基于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方式决定了问题设计的方式,只有文本解读深入主问题设计浅出,这样主问题才能成为有效的问题,对话才能回归真实。关键词:主问题设计 文本解读 对话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观点最早由余映潮老师1993年提出,他的定义是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
2、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是指课文研读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和问题。近来,关于主问题设计的讨论在各大中学语文专业刊物讨论得很热烈,这在理论价值层面很好地引领了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但在设计主问题的实践操作中,有的教师以教参和教案为设计起点,有的教师以网络资料为设计起点,有的教师以学生的学情为设计起点。我们觉得这些设计起点都有一定的教学价值,但我们认为要真正让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实现,主问题设计应该基于文本解读。只有基于这个设计起点,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有效的以“教”促“学”。一、解读本真,问题才能成为问题,对话才能回归真实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下面这个案例。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
3、,表面的故事学生看得懂,也有很多教参认为本文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基于这样的解读,教师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的内容就确定在批判资本主义拜金主义的主题上,也正是基于教学内容这样的确定,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它的归宿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到“我”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上来,因为这样设计,更能理解小说中“我”父母拜金主义的主题。但学生会有许多疑问,我们社会主义也有拜金主义现象?菲利蒲有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呢?文中为什么要写我与父母不同的想法与做法呢?我的叔叔于勒,这样一篇世界经典的小说,如果我们只把它解读成金钱至上的大主题,那它和别的反映金钱至上的经典篇目的差别在哪里,它作为这一篇的经
4、典性特殊性在哪里。所以,主问题的设计如果没有解读出这些问题,我们就无法面对学生真实的提问。基于学情的文本解读也会因我们没有解读到位而成了一句空话。现在普遍的现象不是我们解读文本太深了,而是我们的解读无法真实回答学生的提问。可以说,解读的不够深入本真,使得我们的问题成为了伪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在有限的文学母题中读出它特有的个性。对于我的叔叔于勒这样的大作,我们把批判的矛头一味尖锐地指向菲利普夫妇对金钱赤裸裸的追求,是有失偏颇的。从文本中我们发现,对金钱充满热切的追求是当时整个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更何况菲利普夫妇一家生活也不如意,或者说比较贫困,文章开头一段已经说明。这
5、样的境地,只要还想改善自己的生活,设身处地,我们也会对改善自己处境的机遇盼望不已。所以菲利普夫妇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对金钱关心和财富热切的重视,他们悲剧的关键在于面对那个衣衫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穷苦凄惨的于勒,他们放弃了起码的亲情,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都丧失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是以沦丧起码的道德和起码的同情心为代价的。悲剧还不仅如此,从于勒的信和他落魄的事实中可知,于勒隐瞒了破产的事实,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担心自己拖累菲利普夫妇,他还希望赚了钱后和他们过好日子。在这样落魄的时候,他还保留着亲情的这份温暖,这里鲜明的对照,悲剧性加深了。更深的悲剧还在于,文中让我们看到经济世界,金钱关系扭曲了“我”
6、父母的心灵,异化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失去对人起码应该有的爱的能力和同情之心。但于勒不重视金钱,没有金钱意识,同样走过了悲剧的一生,他不但失去了生活的经济基础,还失去了亲人和社会的关心。他们都是值得同情的。所以小说的题目既不是我的无赖叔叔于勒,也不是我的亲叔叔于勒,而是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原文结尾说:“以后你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从中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之所以一直要拿铜钱给像于勒这样的人,是因为对那些不幸的人,我永远不愿失去那颗同情之心,在这个残缺的世界里,我将永远坚守那份人与人之间不能缺失的人性的关怀。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这样重新解读我的叔叔于勒,我们教学的
7、内容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在接下来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以及主问题设计上也要彻底改变了。课程论专家说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我们觉得文本解读出了什么决定了教什么,文本解读的过程决定了问题设计的起点和归宿。没有解决好读出什么?肯定会影响我们教什么?教什么会影响到我们怎么教。所以文本解读的真实性和个性化,从源头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个性化,这也从本质的意义上决定了主问题设计的真实性和个性化。这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主问题源何而设计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文本解读与主问题设计之间的关系问题。现在,一线教师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读课文,进入文本,要求
8、他们读出真实的有个性的东西,但同时我们教师却在伪阅读,甚至不去阅读。伪阅读不是说我们没有阅读,而是我们的阅读没有过程,不够真实。因为在真实的阅读中,我们会遇到阅读障碍,而在解决阅读障碍时,我们会发现问题,解决困惑,而阅读过程中这些要素的真实性恰恰是问题设计真实的起点,它使得我们不在文本的外部设计问题,而是从文本解读内在的理解联系中来设计问题。我们说,当学生真实阅读文本时(当然可能是肤浅的),如果我们的阅读是伪装的,那么真伪阅读的矛盾就会导致教学中出现问题与回答的真空状态,学生讲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老师讲参考中的理解。这样即使是基于学情的教学,也因教师自身解读的不到位而无法真正基于学情。可以说,
9、现在我们的教学内容过多来自教参,甚至是全部来自教参,我们与教学参考书相依为命,极少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伪阅读基点上进行问题设计,教师会强行用教师用书中的“答案”使学生提出的深层和浅层问题实现“硬着陆”。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设计的“胸有成竹”的问题是生硬的,因为我们没有在自己解读文本时打通文本理解的障碍,教参对文本的解读只是一种结果,而我们真实的阅读是一个体验过程。用解读的结果来与学生阅读的过程对话,这必然不真实,甚至架空。这样教师其实已经会失去了甄别判断的能力。照搬别人的提问,最后呈现在课堂上的是对话主体的落空,甚至由于无法把握主问题内部复杂的联系使对话无法进行。可以说教师文本解读主体的缺失,
10、导致了备课根基的浅薄,也导致主问题设计的无所适从。教师阅读主体地位的丧失在源头上影响了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现在,我们就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况:在一线教学的我们有各种资料,却无法进行有语文味的阅读教学。因为我们所看的资料,那是适合人家的文本解读,那是适合人家的教学设计,那是适合人家学生的课堂实录,对我们只有参考价值,而没有照搬的理由。从这点来说,所有的文本解读都需要自己真实感受的介入,别人的文本解读想要通过主问题设计进入阅读教学,我们必需要对别人的文本理解进行还原理解,否则它很难在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之间架起教学价值的职能。下面我们不妨再看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他在解读时发现了孔乙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教学 论文 基于 文本 解读 基础上 问题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