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doc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小课题研究报告内容摘要: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随着我市当堂达标教学的推广和全面铺开,对当堂达标教学的研究也日臻成熟和完善。怎样更好地提高语文当堂达标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我认为课前预习就是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金钥匙。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前预习
2、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关键词:课前预习 有效性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了这样的景观:一、学生发挥了自学潜能,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变成一个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共同体。有了这样的研究基础,结合网络研修观看视频的体会,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精彩的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如何富有成效地联系具体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严峻问题。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3、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因此,预习是绝对必要的。有效预习地指导,可以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二、课题研究目的 本课题将依托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采取课题实验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的方式,建设师生教与学的平台,通过课前预习的实践,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的潜能被唤醒、学生的梦想被引启,这样,学习才会是真正快乐的、优质的,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才有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
4、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三、理论依据及原则(一)理论依据:有效学习的理论、新课程理念、主体教育的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二)原则: 激励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 、 自主性原则。四、实验对象:八年级(1)班实验班对象为八年级(1)班,全班学生共41人,是平衡班(全年级共6个班)。语文综合能力与同年级其他各班相当。实验班学生年龄介于13-14岁之间,绝大部分来自偏远山区,因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及自身发展滞后的影响,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偏低。五、课题研究的内容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学习水平,本着“省时、高效、减负”的原则,将预习内容确定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
5、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初中生知识水平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以内,以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为目标,以课文相关背景知识为预习的外延。将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内容定为以下六点: 1认知生字词。认知生字词是预习课文的第一步。充满生字词的文章,学生在理解上会具有很大难度,因此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弄懂生僻的词,做到通篇没有不认识的字,特别是文章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重点字词,要利用字典、词典寻求解答,掌握其字音和字义。对于个别不懂的词语要勾画出来,在课堂上质疑,由老师帮助解决。 2通读全文。这里的通读全文,不仅仅指课文本身,还包括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课文下面的注释、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在教材
6、中这些与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学生通读这些内容,可以根据其中的提示,更快地把握字词含义、文章大意和练习的知识点,对课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样做不仅有效地减少学生课外预习的时间,降低预习的难度,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 3概括大意。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过程是“全篇部分全篇”,因此在“通读全文”后,我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预习记人叙事的课文,要求学生提炼出课文写了谁,在什么时间、地方,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进一步概括。预习写景状物的课文,要求学生抓住:写了什么景(或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4知人论世,
7、即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就是诵读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在布置学生预习时,特别是一些与学生生活时代相距久远的作家作品,通过安排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助学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知人论世”与粗略的了解作家作品相比,使学生避免了与文本“错位”的问题,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了预习的效率。 5最爱语句。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语文教材作为阅
8、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情感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将德育和美育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灵。对于课文中感情浓烈、文辞优美、富含哲理的语句,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预习中把这样的句子勾画出来,多读、多体会、多理解,扩展语文课前预习的深度和广度。 6质疑问难。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质疑和不理解的问题,如课文中一些隐晦的表达,生涩的词句,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认知很难把握其中的含义,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应将这些疑问标出来。产生疑问,说明学生已经达到语文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课文的中心,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涵,领会文章的主旨。 这六项预习内容的确定,
9、将本来过于笼统或繁杂的预习任务进一步目标化、明确化,引导学生语文课前的预习活动更具有目标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预习的质量。 六、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的探索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初中生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有的预习时马马虎虎,没有将预习真正落到实;有的预习时间较长,耗时费力,达不到预习的高效。哪些预习方法适合我校初中生的学情,使学生在预习中更有效、更省时,达到语文课前预习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通过反复实践,我逐渐摸索出了以下六种适合学生常用的预习方法: 1绘制表格法:最简便易操作。可以把生字新词、知人论世、概括大意、最爱语句、质疑问难等几部分预习内容集中设计成表格,让学生把预习的要点和预习过程中不
10、理解的地方列出来,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预习时明确学习的任务,进一步强化知识点的记忆,还有利于教师在授课前浏览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2数字预习法:在学生还不知道怎么预习时,我尝试着把数字带入预习的过程。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在预习时,我让学生预习找出文中写了几个人,几个场景,几次拳打镇关西,几次消遣镇关西,等等。学生要将这些数字一一整理,就要把课文多看几遍,数几遍。这样可以强化学生阅读的过程,比学生泛泛地通读,要深入得多。预习的效果,自然也好得多。 3查找资料法:一篇文章里,或多或少会有些学生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动手、动脑,借助书上注释和工具
11、书,解决原本不会的问题。如选举风波中“那三个女生班委就是被那些广告招徕去的。”一句,句中的“招徕”一词如果学生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就会对这句话产生歧义,所以就应该通过查阅词典,理解“招徕”的原义及引伸义,再结合上下语境进行理解,就好理解了。这种做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排除学生的依赖思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可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自主求知的习惯。 4勾画预习法:就是让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将生字、新词、精粹语段、中心所在、疑难问题标记出来。这些标记,有利于和别人研究问题时快捷查找,有利于上课时有重点的听课与质疑,同时在学生复习时也容易把预习时的情景再现出来,从而达到
12、巩固记忆、加深记忆的目的。如: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波浪线“”标出重点语句或中心句;用“”标示重点语段,用“?”标出不懂之处。如:预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用横线“”勾画出描鲁提辖的语句、表情、动作的句子,和用波浪线“”标出写鲁提辖心理活动的句子,个别精彩的语句可以打上重点符号。 5笔记预习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的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可以增进记忆,强化记忆。笔记预习法就是把预习时的收获和疑难问题,记到预习本上。这种方法要在学生熟悉预习内容,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比如预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根据预习提示
13、及文下注释,可以把与作者相关的内容按名(作家姓名),时(出生时间),地(出生地点),评(对作家的评价),作(选自哪部作品)归纳出来。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时:生于1037年,地:眉山人(今属四川),评:伟大的宋代文学家,作:苏轼文集。还可以在本子上抄写生字新词,记录重难点、疑点等等,这样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前预习的效果。七、课题研究步骤和过程1、选题阶段(2012年9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确定课题。认真学习有关教育和研究理论书籍,为课题开展做好理论准备。 2、准备阶段(2012年10月):调查现状,查阅资料,学习相关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调
14、查问卷,并进行分析。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讨,制定方案与措施。3、实施阶段(2 012年11月2012年12月):按计划实施各项活动,进行实践,不断调整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4、总结阶段(2012年1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八、预习内容设计使用事项 (一)预习内容设计1信息和评价。主要包括学年,使用班级,编号,使用时间及学生的组别、姓名、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这样设计有利于教师在评价中统计学生的预习情况。 2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在预习中应该使用什么预习的方法,应该怎样查阅资料,查阅哪些资料,以促成预习的省时高效。 3明确学习目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 初中语文 教学 论文 预习 有效性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