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论文:浅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方言运用.doc
《初中论文:浅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方言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论文:浅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方言运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方言运用【内容提要】: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方言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它的身影。本文就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方言使用现象作一探究。认为作品中的方言是作者在写作中出于某种需要而使用的,如为凸现人物形象、为表达情感、为反映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为增添作品人物的亲切感和幽默感等。方言的数量并不多,亦不生僻,并不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障碍,相反会使文章别具特色。【关 键 词】:语文教材 方言 普通话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民族共同聚居在一起,每一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方性语言
2、,这便是我国方言。准确的说,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第1872页。它的形成离不开我国特有的历史发展,也离不开长期流传下来的各地方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文化传统及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的约定俗成。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依然发现方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君不见在相声、小品、话剧、歌曲等文艺节目表演中,往往少不了别具特色的方言的陪衬;君不见各地方电视台举办的方言类节目红透半边天,如浙江台的“红脸与白脸”、“绝对OK”,重庆台的“雾都夜话”,宁波台的“来发讲啥西”、“阿国电影”等,不仅大大丰富
3、了汉语的表现力,而且拥有很高的收视率。方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自然也离不开方言。 我国中学教育明确要推广普通话,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采用普通话编写,普通话是一种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第362页。但我们同时发现,在现行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中,也不乏有方言词语的存在,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笔者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方言使用情况作粗浅探讨,从方言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和主要意义角度
4、简要梳理如下,以求教于方家:一、作者为凸现人物形象而适当使用方言词语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是作家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作者有时为了凸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而使用一些方言词语,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独特魅力,过目不忘。如古典小说中张飞、鲁智深、李逵等人物,试想若是直用白话而无方言搀杂其中,又怎会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胡适先生在海上花列传序一文中,也曾说过“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方言土话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 胡适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 1980,第505页。他充分肯定了方言对于人物刻画的重要作用。其实,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类作品的例子也为数不少。例如,李森祥
5、在小说台阶一文中就使用了不少方言词语,其中写道: “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这里“活做得去” 和“烟枪的铜盏”是方言词,前者意为能干活,后者指的是旱烟袋的烟袋窝儿。作者用了这两个方言词语朴实、贴切,使一位淳朴厚道、勤劳肯干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除此之外,还有“凼”(水坑)、“凹凼”(青石板面凹陷处)等,使文章别具一种乡村特色。又如,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描写的是京东北运河畔那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其中有一段描写“何大学问”赶马归来后与孙子嬉乐的文字:他满脸胡茬,就像根根松针,最喜欢磨蹭孙子的脸蛋儿,逗得孙子吱儿喳乱叫
6、,笑成一团儿,打成一团儿。而且,每趟回来,都要给孙子带回一捎马子吃食。这里的“捎马子”是京东北一带的方言,俗称“马褡子”,是一种搭在马背上的口袋,下垂的两头可以装东西。作者用这个词不仅展现出古运河一带的民俗风情,而且也刻画出了一位极为疼爱孙儿的爷爷形象。再如,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了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这句话中“现世宝”是方言词语,意为“丢脸的家伙”,生动地刻画出胡屠户粗俗、势利、蛮横、倨傲的市侩嘴脸。二、作者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而适当采用一些方言词语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外化,作者在写文章时往往会
7、把自己的情感投诸其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均可在字里行间中体味到,因此,有时作者为了抒发心中细腻的情感也往往会借助一些方言词语。这类作品有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萧乾的吆喝等。从容散淡,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富有生活情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色。端午的鸭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者借助一个小小的鸭蛋所体现出的却是一种浓浓的故乡情节。例如,在描写作者故乡鸭蛋的吃法时,写道: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其中的“空头”、“白嘴”二词是江苏一带的方言,富有清新的生活气息,在浓浓的乡音中,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论文 浅谈 人教版 初中语文 教材 中的 方言 运用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