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对一节数学讲评课的反思与改进《三点何以成线》.doc
《初中对一节数学讲评课的反思与改进《三点何以成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对一节数学讲评课的反思与改进《三点何以成线》.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对一节数学讲评课的反思与改进三点何以成线这是一节单元自测讲评课,内容是图形的认识初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的初衷是:通过对错误集中的第6题的讲解,复习巩固线段公理。再通过第10、13、17题的讲解,完成对线段和与差运算的复习。最后以第14、20题的点拨说明,巩固角的运算,然后小结说明,形成知识网络。这样一环一环既把学生集中出现的错误处理了,又达到了对本章内容的一个全面复习。有关题目如下:6.已知直线AB上有两点M、N,且MN=8cm,再找一点P,使PM+PN=10cm,则P点的位置:A 只在直线AB上 B 只在直线AB外 C 在直线AB上或在直线AB外 D 不存在10.已知线段AC和BC在
2、同一条直线上,如果AC=6cm,BC=4cm,则A、B两点间的距离是 17.在直线AB上有一点C,已知AC=10cm,BC=4cm,D是AB的中点,求AD的长度。从题目可以看出,把第10题通过引申(再加上一个中点)就引到了第17题的讲解。只是,在课堂具体实施时一切都变了味。首先,在分析第6 题时就没抓住要害“PM+PN=10,点P的轨迹为椭圆”,分析的连自己都有些不服,此时开始有些不悦。接下来的第10题,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出现两种结果(本题为重点问题),而我却没有这么做,又一次的受挫。更可气的是,原设计的对第10题的变式引出第17题,虽有变式却感到乱糟糟,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
3、我的目的,而且第13题本打算点到为止却讲了许多。至此我彻底崩溃。到了第14、20题就渴望赶快退堂,草草完事了。一、出发点:由题目到学生第一节课,我过多的考虑把错误集中的题目纠正过来,而忽视了试卷讲评不仅仅是讲,更应该有评。通过评,评出学生的士气,评出学生的信心,评出学生的不足。讲,不仅要做到解决问题,弥补不足,更要达到巩固已有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生成解题能力。所以,试卷讲评应是一个夯实、整合、拓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省式的查缺补漏的过程。正由于出发点的狭隘,决定了解决问题时的就提论题。受到专家的指点后,第二节课在另一个班我重新调整,并在讲解第10题时设计下列变式题: 变式一:如果线段AB中点
4、为D,求线段AD长。变式二:如果线段AB中点为D,线段BC的中点为E,求线段DE长。对于角呢?变式三:若AOB=60,BOC=45, 则AOC=?变式四:如果AOB的平分线为OD,OE为BOC的角平分线,则DOE=?效果非常理想。学生一直在探索探索,而我只需抛出一句话:再看这样一个问题。最后又用类比的思想,把线段的中点问题类比到角的平分线上。加强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融会贯通。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课堂上学生的探索热情被教师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点燃到极致。有了情感体验,学生不在沉默:表达、争辩、反驳、验算课堂不再沉闷,不再压抑。学生为我设计的问题而拍案叫绝。一节课下来,学生虽辛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点何以成线 初中 一节 数学 讲评 反思 改进 何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