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绅士的历史角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绅士的历史角色.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析绅士的历史角色 分析绅士的历史角色明清时期,绅士在国家、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担负着多种社会职能,而且构成“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以至有人称古代中国为“士绅之国”。正因如此,绅士研究成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富有特色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中外学者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古今中外,对绅士概念的理解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至现代学者在研究这一群体时都不得不作一番说明,界定出自己的研究范围,从而形成众说纷纭、各执一端的局面。对“乡绅”、“绅士”等概念理
2、解的不同,既有这些概念本身发展、变化的客观原因,也有研究者视角方面的主观原因。在此,本文也有必要先对绅士及其特权、社会作用等进行一番阐述。第一节 绅士的内涵“缙绅”、“乡绅”、“绅士”与“绅衿”等名词,在明清时的各种史籍中出现的频率与日俱增,由于“绅”是个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对其含义,古今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历史文献看,据清代嘉道年间的梁章钜考索:缙绅,又作荐绅,本义是“缙笏而垂绅带也”。无论是“缙笏”还是“绅带&r
3、dquo;,均指古代官员的特殊装束。“缙绅”一词,用作官员的代称。到明清时期,又用来通称“乡宦之家居者”4。明末清初的颜茂猷说:“乡绅,国之望也,家居而为善,可以感郡县,可以风州里,可以培后进,其为功化,比士人百倍5。”在这里乡绅是指退居乡里的官员。康熙年间的黄六鸿说:“本地乡绅,有任京外者,有告假在籍者,有闲废家居者。”6清末刊行的官绅约之小序称:“乡绅,非将来即应出仕,则已出仕而致政归里者也。”7可见,明清文献中的“缙绅”或“乡绅&rd
4、quo;,主要指居乡或在任的本籍官员,即使后来扩大到进士、举人,也因为他们是具备入仕条件的准官员。至于“绅士”,明清时人对“绅士”的理解实际上是乡绅与士人的总称,其组词形式及内涵与“绅衿”完全相同,所谓“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在明清文献中,二者还经常交替使用,如“为官不接见绅衿,甚属偏见。地方利弊,生民休戚,非咨访绅士不能周知。”8 现代的权威词典辞海对“绅士”等词作了这样解释:“绅,缙绅,谓仕宦。衿,青衿,谓士子。居乡之士大夫,统
5、称曰绅衿,又称乡绅、绅士。”9“绅衿,泛指地方上有地位有权势的人。绅,指有官职或中科第而退居在乡的人;衿,指青衿,学中生员所穿,指生员。”10称谓的概念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尤其是那些昭示尊卑身份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秩序的变动,称谓概念本身及其指属的范围,都会相应地变化。正是由于概念的变化以及研究角度相异,中外学者对“乡绅”、“绅士”等词的内涵构成了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主要是由衡量绅士的标准不同所造成的,一些学者偏重于绅士的身份(主要指官职、功名),如张仲礼认为绅士是包括官员在内的拥有学衔和功名的
6、集团。11马敏也说绅士“应当是指以科举功名之士为主体的在野社会集团,同时也包括通过其他渠道(如通过捐纳、保举等)而获得身份和职衔者。”12而一些学者则看重绅士的实际影响,费正清认为,“中国的绅士只能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意义来理解,因为他们是同拥有地产和官职的情况相联系的”狭义的绅士是通过考试或捐纳取得功名的个人,而广义的绅士则是“一群家族”,包括世家、世爵所有成员在内的地方精英势力。13从文献、辞典以及学者们的观点看,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功名的士子属于绅士,这是大家的共识。对“绅士”概念理解的分歧主要集
7、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绅士是否包括在职官员;第二,绅士是否包括居乡的地主及其他具有较多财富或较高社会地位但没有任何功名或职衔的地方精英。笔者认为,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形成所谓二元社会控制体系,即国家一方面依靠职业官僚集团来维持全国大一统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又通过凌驾于基层社会之上的地方势力集团来控制百姓。所以地方官和绅士是界线分明的两个群体,一个是官僚体系中的成员,代表政府行使职责,拥有正式的权力。另一个则是在野的地方代表,依靠身份与影响获得非正规权力来控制地方事务。二者不能混同。“官退为绅,绅出为官”,二者之间虽然可以互相流动,但只有居乡的官员,其身份才转化为绅士。不过,由
8、于官员任职与籍贯回避制度的实行,往往使他们具备官僚与绅士双重身份。正是这种双重身份使学者们对于官员是否适合划入绅士阶层产生了分歧。由于绅士阶层的特色,在于其地方性和在野性,而官员是代表政府与所有的社会集团打交道,以这样的身份,他们不被人视为绅士。但是在家乡他们仍然是绅士,因为无论他们是在籍,还是从遥远的任职地方对家乡都能施加影响。所以绅士主要指不在官位的士大夫,或是具有了政治身份,考取了功名的士。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绅士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大体而言,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本人从士而为官,又致仕归乡而称为绅士。作为去职的官僚,虽无官爵,但毕竟与一般庶民有别。二是考取了功名,却未曾实授官
9、职。他们既可以进而为官,自当与地方官以礼相接,这时当然有别于普通民众。高于平民而又尚未做官,正是绅士的特殊定位。三是本人既未居官,又无功名,但家中有至亲在朝为官,他们凭借官势相维系,在地方上威势不小,这类人也会被尊为绅士。至于那些没有任何功名或职衔的地方精英,因为他们在地方上有权势声望或经济实力,这里使用比较宽泛的定义,也列入绅士之列。第二节 绅士阶层的产生对于绅士阶层产生于何时,学术界颇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绅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大约形成在明朝中叶,“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运行的轨迹上,绅士作为一个社会集团的力量,只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才由晦暗的历史走向显亮的时代。”14也有学者把绅士阶层的起源时间定在北宋。如寺田隆信认为“公元960年,宋朝的建立宣告中国近世的黎明,以此为契机,由被称为士大夫或书生的人们取代了因唐末、五代战乱而没落了的贵族。他们作为新时代的承担者登上了舞台。”1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