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特点.doc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特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特点程 群 (华东理工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讲师,上海, 200237)摘要: 本文从几方面分析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特点:第一,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阶段性、曲折性与后发性;第二,中国社会科学起源于经学与西学的嫁接转合;第三,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一直面对社会科学的中国化问题;第四,马克思主义特殊地位的历史性。这些历史特点决定了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再度直面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与世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问题。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 发展 历史特点The Historical Traits: The Development of
2、China Social SciencesCheng Qun(Philosophy and Politics School,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China)Abstract: In 21st century China social sciences would be innovate and develop continuously not only keeping pace with world social sciences but also creating its own
3、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which must be based on the grasp of the historical trai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se historical traits as following: First, social sciences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phases, and its route is not smooth especially after th
4、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is far behind and must be catching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ocial sciences all the time. Second, China social sciences originated from the graft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
5、ulture. Third, from the start it has been confronted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n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Fourth, Marxism has been keeping its special pla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especially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All these historical traits tell that China soci
6、al sciences in 21st century must once again be faced with the contradic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Marxism and non-Marxism, China social sciences and world social sciences.Key Words: China social sciences;development;historica
7、l traits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是如何面对中国社会科学的过去及其目前在世界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位置,既与世界社会科学发展同步,同时又保持中国社会科学应有的特色、风格和做派。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特点,是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不断开拓创新,与世界社会科学发展同步而又创造自己的中国风格与做派的基础。通观现代中国社会科学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方面:一、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阶段性、曲折性与后发性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大致有如下三种:第一种是以历史事件为划分标识
8、,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夏锦乾等在迈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现代社会科学起步于19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它的历史发展进程,若以历史事件来标识,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由戊戌至五四、五四以后至建国、建国后至文革、文革后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学术开始向现代的转型,先后形成了进化论及历史唯物论的科学范式,二者争替消长,走向多元的格局。而贯串始终的,是科学理性的命运。”1(p202)这种划分的特点是一方面考虑到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社会变化及其与中国学术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也总结了中国学术自身发展的两种范式及其发展中存在的辨证关系和统一的
9、科学目标。学术转型与两种范式的交替是核心与主线。第二种是以新中国成立为界线,划分为两大阶段、五个时期。董进泉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指出,“从学科史的角度讲,中国社会科学发端于20世纪初,以新中国成立为界线,在迄今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可划分为前后50年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三个时期。(一)起步时期(19001915年)。这一时期学科建设刚刚开始,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乃至范畴、概念、术语远未定型,既无学术研究机构,也无专业学术团体和刊物。中国社会科学还处在启动阶段。(二)形成时期(1915年3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作为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标志着新旧文化形态更替初步完成。经过大革命时
10、期,到3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基本形成了。(三)社会科学的中国化(30年代初-1949年)。社会科学的中国化日益成为中国学术界各派代表人物的共识,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社会科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1949-1977年为第一个时期,社会科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道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科学教育科研活动完全中断,后来虽有恢复,但始终处于严重萎缩状态。1978至今,为第二个时期,中国社会科学迅速走出困境,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2(p14-15)这种划分方法一方面考虑到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新旧文化的交替,而且兼顾到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建制的具体建设与发展,特别是社会科学
11、中国化的曲折历程。社会科学基本建制的确立和发展是其核心和主线。换个角度讲,即社会科学的中国化。第三种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科学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在回顾50多年来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时,认为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奠基起步阶段(1949-1965年),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初创、奠基阶段。这一阶段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重点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新的科研体系框架,创建科研和教学机构,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第二阶段:严重挫折阶段(1966-1976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遭受严重破坏的时期。“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把“左”的错误推向了极端
12、,使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遭到空前浩劫。第三阶段:发展繁荣阶段(1978年至现在)。这一阶段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冲破“左”的束缚,排除“右”的干扰,从恢复走向繁荣。3(p4-14)4(p14-15)这一划分方法主要是考虑了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奠基、挫折和恢复的历程,新中国社会科学建制和科研活动的状况是其核心和主线,兼顾社会变化对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大区别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是包罗万象、研究主体身处其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社会。因此,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遵循科学发展自身特有的规律,而且与社会科学所在的社会母体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不可能不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
13、响。正如一位俄罗斯学者所言,要预测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必须揭示出过去一个世纪最后几十年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及其与各种社会制度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那些趋势,而且应当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看作不只是科学的一般发展中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5(p123)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就历史分期而言,各位学者的认识大同小异。最为显著的是,他们都看到了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历史巨变、社会制度的巨大变迁与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密切联系。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化的阶段性使中国社会科学不仅具有一般社会科学发展必经的由起步到逐步发展、由逐步发展到繁荣的自然发展阶段,而且带有明显的曲折性。
14、因为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阶段,并非一条由不同线段连接而形成的不断上升的直线,而是一条有上升、有下降、有繁荣、有挫折、有高峰、有低谷的曲线。这一曲线、曲折主要体现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文革时期,给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一曲折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包含着学术发展自身规律性的因素。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也需要必要的竞争机制。缺少学术自由,没有学术争鸣,缺乏竞争,就没有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具体到中国社会科学在新中国建国后特别是文革时期所遭受的挫折,借用夏锦乾等学者的中国社会科学范式论的观点:是由于历史唯物论社会科学范式一统社会科学界、失去了对立面而呈现出越来越多
15、的不足,尤其是社会科学被简单地与政治意识形态挂钩。1(p216)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与它的另一特点密切相关,这一特点即后发性。就起源而言,中国社会科学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学术的产物,而是舶来品,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学术转型的产物。就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社会科学具有后发性的特点,换个角度即输入性。它是建立在输入先于其产生、尚处于形成之中的西方社会科学的理念与具体内容而产生的。由于具有后发性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输入西方社会科学的新鲜内容。因此,在与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进行比较时,中国社会科学总是或多或少处于后发性比
16、较劣势,处在追赶状态。从学术系统来看,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有着明显的不同特色,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社会科学难以把握的问题,往往走向简单否定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境地,或不知不觉处在了后殖民时代西方话语霸权的奴役之下。因此,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产物,中国社会科学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样,同样面临着后发性困境。二、 中国社会科学起源于经学与西学的嫁接转合“在中国,社会科学是舶来品”,这一判断人们并不陌生,也不难理解。但这一判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却未必为人们深刻理解。从源头上讲,近代意义的社会科学首先产生于西方。后来传到中国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17、理论体系还是纯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嫁接的舶来品。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建设中迄今一直存在社会科学本土化、中国化问题的根源。就广义的社会科学内涵而言,如果将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关于社会秩序和社会治理的规律、理性和认知,那么中国古代早就存在着社会科学的各种元素,应该说社会科学在古代中国甚是发达,正是这种发达的社会科学元素维持了古代中国长期虽历经战乱波折但仍稳固的封建政治统治。最为典型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理论,指导着历代中国儒士的学习和社会政治实践。因此,如果说社会科学的本质是关于社会认识和由此来治理社会、指导社会实践的理性的话,那么中国古代并不缺乏
18、这种理性,而且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社会理性是比较强烈与浓厚的。从广义上讲,儒家经学的理论就包含着社会理性的因素,含有社会科学的萌芽因素,所以在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的起步阶段,许多儒士、经学大师能够毅然从传统学术转向现代社会科学,承担起建构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的责任与重担,其中不仅包含着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因素,而且也存在学理上的合理性逻辑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讲,儒学经学是中国社会科学理性的萌芽和奠基。科学的本质是理性、求知。经学包含的求实思维,其实质是指对圣人的学与行“无征不信”,以求不走样地遵循圣贤的伦理准则,但这种“求”的存在,这种理性推理、遵循规则的精神与科学精神不谋而合。关键在于转变“求”、“知
19、”、“遵循”的对象。经学的“求”与“知”着重的不是直接观察现实世界,而是儒家经典圣贤书,其基本思维方式往往停留在释义世界里,形成“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封闭学问世界。而近代社会科学的要义在于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规则、理论来认知和总结社会存在的规律,其主要对象是现实世界的历史及其发展,其认知的对错不由圣贤书判断,而是由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来判断。因此,近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在中国的逐步扎根是嫁接在经学学问途径上的转合因子。形式上,社会科学的建立推倒了经学的一统和神圣地位,但这种追求学问、追求真实的精神只要穿越圣贤书本的世界跨入色彩斑斓的现实世界,那么就使经学与社会科学的嫁接、转合成为
20、可能。而外在现实世界的巨大变动给予学术界的巨大震撼足以成为这一嫁接转合的直接推动力量。就经学、儒学的存在及其他一些社会管理技艺而言,中国并不缺少社会科学的元素。但就近代意义的以自然科学为范式、利用自然科学的范畴、概念、理论来指导社会认识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建立而言,在西方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中国亦是如此。著名的李约瑟命题曾提出古代有无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的问题,答案近乎否定。缺少了自然科学的范式,就不会自然产生以自然科学为范式的社会科学范式。由此而言,中国古代社会孕育了许多社会科学的元素,却因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不能自发产生本土的社会科学范式。6(p135-136) 王忠武在东南学术20
21、03年第6期撰文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社会科学主体的缺陷、社会科学缺乏独立性、社会科学方法落后、社会科学客体缺乏充分分化、社会环境的不适应等七方面剖析了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社会科学的原因,但没有指出中国缺少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是中国缺少近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社会科学元素的丰富存在使它有接受外来社会科学范式的可能,另一方面,接受外来范式必然带来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如果说中国古代社会就已存在的各种社会科学元素为中国接受西方社会科学范式奠定了理性基础,那么近代西方对中国的入侵所带来的文化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接受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客观条件。西方人的坚船利炮不仅使近代开明的中国人认识到要“师夷长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社会 科学 发展 历史 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