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doc
《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摘 要】民俗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就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民俗文化正在慢慢遗失。伴随着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新课程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明显增多,我们必须明确民俗文化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以便切实有效地去实施民俗文化教育,从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关键词】 中学历史;民俗文化;教育价值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遗失。在民族传统文化遗失的清单上,“民风民俗”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中国文化,就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2、的不同,应该包括三大部分:民间文化、通俗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民俗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正如陈建勤教授所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如果不强化本民族自己的文化遗产,可能就会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甚至导致这个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遭到迷失。2004年11月11日在南昌召开的“民俗教育与当代社会”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的一批著名文化学者和民俗学家建议,我国应尽快把民俗和乡土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参加本次论坛的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魁立教授说,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佚名. 专家学者建议把
3、民俗和乡土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Z.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与前几次课程改革相比,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人类文明发展史”。 文明史强调百姓社会决定上层建筑,注重生产力水平决定百姓社会。新课程形势下,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民俗是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相互联系的桥梁。社会生活现象就是民俗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和九年级(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关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明显增多,已经涉及人们的居住、饮食、服装、建筑、交通、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岁时节令等方面,有的分散在各个章节,有的以集中的
4、专题出现。伴随着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我们必须明确民俗文化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以便切实有效地去实施民俗文化教育,从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DNA”。浙江省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须)教材使用的是人民版,我将以这两套教材的为例,探讨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一、传递历史信息历史是已经逝去岁月里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事情,而消逝了的事情就永远不能再重新发生。因此,人们如果想了解和研究自己的过去,只能凭借前人留下的各种“痕迹”。正是凭借这些“痕迹”,我们才可以追溯祖先的足迹,认识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而探讨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所谓史料,就是指那些
5、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充分占有可靠史料,既是历史研究的前提,也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基础。民俗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形成的,显示出特定时代的痕迹”石应平. 中外民俗概论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3.,也是史料。历代正史撰写过程中,就运用了丰富的民俗史料。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的内容,就来源于古书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史料价值应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如,高中历史(必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早期国家”中,强调“炎帝的传说,很可能体现了远古人类利用火来垦荒农作
6、的历史。黄帝传说中的一些情节,则和早期国家出现政权的情形符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片史料、音像史料,其中文字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和文艺史料两大类。文艺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史料”胡琮禹.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分类和作用J. 阴山学刊,2001,(3):93.。民谣就是属于语言民俗一类。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中的第108页,引用了南宋时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谚语,从而形象的说明了“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产生和形成过许多的民俗事象。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消失了,有
7、些在变异中传承下来。民俗事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的发展促进民俗的演变;民俗的变化反映着历史的进程。”徐仪明,陈江凤,刘太恒. 中国文化论纲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274.民俗是活的社会“化石”。如,在高中历史(必须)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变迁”中讲述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晚清以长袍马褂为主流;民国时期中西并列,新旧杂陈,主流服饰为西装、长衫、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长衫;文革时期,“国防绿军装”成为新时尚;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男子服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8、,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感受到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二、培育民族精神世界是由不同民族的国家组成的。世界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人立于世,不可没有骨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世,则不能没有民族精神。历史记忆和历史体验是树立国家观念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伟大国家,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民俗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
9、的情感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根基。可见,民俗文化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素材。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习俗,从远古流传至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来包装着我们,若真的被遗弃了,那我们在精神上也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中国人。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体现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特民族心态,反映了“人间骨肉,同此团圆”的深切民族心理。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
10、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就要突出中国传统节日所倡导的“团圆”之情。这种“团圆”之情正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东亚的许多国家,形成了庞大的中华文化圈。例如,居住民俗对日本的影响。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建筑,即是唐代的风格。中国古代的建筑在唐代发展到了一个成熟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其重要标志就是唐代的长安城。长安城整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它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城市规划的典范。长安城对日本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及平安京(今日本京都)两座都城
11、的设计、建筑,都有极大的影响。当时日本都城的布局、样式完全是仿照唐朝长安城而建造的,连主要街道的名称都是取自于唐朝长安城的主要街道的名称。在讲述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盛世文化”时,通过补充唐代长安城对日本都城设计、建筑的影响,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本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又可以使学生熟悉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文化,对祖国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由于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渗透道德教育我们阐述的道德,是指其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调节人际关系、提高个人修养、协调社会关系、净
12、化社会空气的内动力。“道德作为一个社会规范,其产生可以说是伴随着人文精神产生而产生的”。“道德观念的产生,是人类自身力量增强、人的自信和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它从根本上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肯定”。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9100.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道德性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历史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渗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指出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历史 教材 民俗文化 内容 教育 价值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