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doc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俗称“七月半”、“鬼节”,时在七月十五,也有的在七月十四。中元节来源于佛教,与佛家的盂兰盆会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中元节又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节日,而是一个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民间节日。它是一个具有异彩纷呈和丰富浓郁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渗透着佛家的文化因子,同时又彰显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及鬼魂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孝。关键词:中元节 历史渊源 文化内涵 Hungry Ghost Festival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history Abstract: Hungry Gho
2、st Festival is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commonly known as semi-Jul, Halloween at the July 15, some 14 in July. Hungry Ghost Festival from Buddhism, and Buddhist O-bon of a close relationship, but the Ghost Festival is not a purely Buddhist holiday, but an ideological influence of Buddhism by the
3、 formation of the folk festival. It is a colorful and rich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festival, which not only penetrates into the Buddhist culture factor, but also shows Chinas local culture, the original religious beliefs - and the ghost of the concept of ancestor worship and traditiona
4、l Chinese culture - filial piety. Key words: Hungry Ghost Festival history cultural meaning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节日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最根本的就是其有着无比丰富的文化意蕴。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繁多姿的传统节日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随着中央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人民对其的及时觉醒和关注,传统节日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重大影响。扫墓祭祖的清明节、赛龙舟吃粽子的端午节、阖家团聚吃月饼的中秋节刚成了我国的法定传统节
5、假假日。可是,当我们沉醉在这些传统节日浓厚的文化气息中时,我们是否就满足于此了呢?不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丰彩纷呈,丰厚浓郁,其他的传统节日也同样值得我们的期待和关注,她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样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是人类的财富。中元节就是其中之一。中元节俗称“鬼节”,也有称“七月半”,是民间传统节日,和清明、十月半并称为三大鬼节,也是流行于全国的岁时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的。中元节古已有之,古时的一些民俗活动至今还略有显现。中元节在我国历史上人民生产生活中影响甚远,历来受到民间的高度重视。中元节是一个有着明确历史渊源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其历史应渊源于佛教,起源于佛教中“目连救母”
6、的故事,中元节由佛教盂兰盆会发展而来。中元节洋溢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她不仅是历史人民心灵追求信仰的载体,也是我国历史人民伦理道德的载体,是我国传统孝文化的载体。对于这么一个有着极高文化价值的文化传统节日,我们有必要也应该对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了解和研究,以体现中元节的价值,从而唤醒广大人民对中元节的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一、 中元节的历史渊源(一)中元节起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在中国的岁时节令里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乃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是下元。中元节的历史渊源应该说是出于一个生动的佛教故事目连救母。中元节在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其主要依据是西晋竺法护翻译的佛说盂兰盆
7、经。经文是: (目连)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据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天王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得以解脱。吾金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铺)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
8、食尽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如天华光。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从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于一切饿鬼之苦。 按照这一经文,僧徒要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为自己的及世俗之人的宗亲举行盂兰盆会,这与后世的中元节的联系似乎是无可否认的。“中元节的起源有不少不同的看法,至于佛家,则于中元节举行盂兰盆会,相传是源于目连救母之故。”【1】“佛教的盂兰盆节起源于佛说盂兰盆经这不经典,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木莲(一译目连、目犍连等)以天眼通看到死去
9、的母亲地狱沦为饿鬼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2】于是,盂兰盆节便成了佛教去在七月十五这天的隆重节日。除此之外,佛教的盂兰盆会又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佛门僧众在七月十五日要举行批评忏悔的集会,进行批评和自省。佛门僧众每年都有一定时间的安居期,汉化佛教规定从农历的四月十六日开始,到七月十五日安居期满。这一天,僧众聚集一堂,任凭众僧检举自己的不法之事,从而忏悔。这种行为就叫“自恣”,意思是“随意”,其内涵是:众僧一齐进行检举忏悔,相互尽情的揭发彼此的过失,自己也进行忏悔。这当中有两个意思:一是请别人检举自己,二是随别人意愿,尽情检举自己的过失。因此,这一天也叫“僧自恣日”。又因为这种自恣行为会
10、让佛欢喜,故而又叫“佛欢喜日”。此外,这一天 佛教还称其为“佛腊”,腊,岁末也。宋僧赞宁僧史略赐夏腊曰:“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佛腊日之后,新岁开始,僧众也就添了一岁,所以佛教也称七月十五为“僧受岁日”。由此可知,七月十五这一天,对佛教而言具有重大意义。盂兰盆会就是一个例子,佛教盂兰盆会在这一天的隆重盛行,便让我们发现了今天中元节的归宿。 (二)中元节由盂兰盆会发展而来中元节与盂兰盆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盂兰盆会的历史和其内容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讲,中元节其实就是由盂兰盆会发展而来。这主要表现在二者相近的习俗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盂兰盆会十分
11、盛行。“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3】反映出当时的北方已有盂兰盆信仰。而南朝最早见于梁武帝萧衍。据佛祖统记的记载,梁武帝于大同四年到同泰寺,设立盂兰盆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都设置盂兰盆会供养众佛。由此可知,南朝梁时从皇帝、僧尼到民间信徒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就以相当普遍。佛教的盂兰盆会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行也是理所当然。南北朝是个佛教势力登峰造极的时代,其思想散漫于朝野上下,无论是宫帝丞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有的帝王动辄舍身寺院,甘当寺奴。佛教思想的盛行,无疑,它的各种习俗活动也会想当然的取得众佛教信徒的认同。到了唐代,宫廷内仍盛行盂兰盆会。唐六典规定中尚署七月
12、十五日进盂兰盆。出于政治需要,武则天极力倡导佛教。公元629年,即如意元年七月,她在洛阳城南大会僧众,“陈法供,饰盆兰”,杨炯的盂兰盆赋反映了这一盛况。唐太宗也崇佛,曾令百余人于宫中陈设佛像,诵经,谓之内道场。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以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舁出陈于寺观。届时“排仪仗,百僚序立于光顺门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4】。唐德宗继位后取消内道场,罢内出盂兰盆。唐代民间热衷于佛事,贞元年间崔炜在岭南,中元日看到番禺人多在寺庙内陈设珍异物品,于开元寺聚集百戏。四时篆要说唐人在七月十五日,去佛座下土放在肚脐中,能够
13、令人多智,厌火灾。盂兰盆会活动在宋代基本成为了民俗的一部分。岁时杂记记载,北宋的律院多依据经教作盂兰盆经,人家大率即享祭父母祖先。常以竹竿分成四五足,中置竹圈,谓之盂兰盆。画目连尊者之像插其上,祭毕加纸币焚之。作者还说:“近俗七月十五日有盂兰盆者,盖出释氏之教,孝子之心,不忍违众而忘亲,今定为斋享。”反映 除了佛教对七月十五日祭祖活动的影响。岁时杂记引嘉泰事类假宁格记载,宋代中元节休假三天,七月十五日各一天。可见至少南宋宁宗时期的假期如此。南宋杭州僧寺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5】。明清时代的盂兰盆会风俗,南方较为盛行。嘉靖萧山县志说当地十五日僧舍各营斋供,举村荐亡作盂
14、兰盆会。小孩垒砖瓦作浮屠塔,燃灯于中,绕塔游戏。“选僧为瑜伽焰口,造盂兰盆,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除夕,谓之盂兰会。盖江南中元节,每岁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秦淮最盛。”【6】实际上京师寺院做盂兰盆会也颇为壮观,帝京岁时纪胜说北京庵观寺院设盂兰盆会,街巷搭苫高台坐鬼王,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尺,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之慈航普度。超度亡灵是佛教七月十五日节日的主题,放焰口,点荷花灯,水中放法船皆其形式。结合今天的中元节,今天的七月十五,全国各地普遍地称为中元节,而非盂兰盆会,然而,中元节的习俗却仍然沿用盂兰盆会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七月十五这一天
15、举行祭祀活动已成为一个想当然的普遍的社会习俗;至于荷花灯,北方大部分地区称其为河灯,南方有些地方称为江灯。因此,中元节就是盂兰盆会的衍生,它既不是纯粹的盂兰盆会,也不是纯粹的民间节日,而是佛教思想与民间习俗的融汇。从我国的历史来看,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活,无论是富丽堂皇的皇宫大殿,还是穷山恶水的乡村小屋都脱离不开佛教的影迹,所以,中元节从形成伊始就是佛教文化与民间习俗的交融。自唐代以至近世,中元节的基本格局是佛家做它的盂兰盆会,世俗之人则祭奠自己的亡亲或田神,各行其是,节日则是统一的中元节。尽管如此,中元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却是不可置疑的。二、中元
16、节节俗及其文化内涵理解一种节日的文化主要还是得从该节日的节俗活动中来理解,春节是这样,中秋节、端午节也同样是这样,中元节也更是如此。节俗是节日文化的外在表现,二者具有一致性,就好比人类的行为与思想的一致性。那么,中元节有些什么节俗呢?这些节俗又覆盖着哪些文化呢?(一)节俗中元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不仅归因于它的浓郁文化,它的一些民俗活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民俗活动至今还在部分地保存着,主要有燃放荷花灯和祭祀祖先。这些民俗活动是中元节文化内涵的载体,中元节因此而经久不衰。1、照冥荷花灯 中国岁节的正、七、八月三望日之中,可以说各日都有灯火。其中自然是上元的灯火最为人所熟知,鳌山堆叠,
17、河汉闪烁,正所谓“火树银花不夜天”。八月十五以赏月、玩月为主,可偏有些地方将这一天变作灯节,大涨其灯,大放其火。正、八月望日的灯光是张在地上的,七月望日的灯火则放在水中,所以叫放水灯、放火灯、放江灯 河灯也称“荷花灯”,因为这种灯的底座是用纸、木做成莲花瓣形的(也有直接以荷叶作底座的),故而称之。一般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叫河灯,南方有些地方也叫江灯;称做“水灯”则是指这种灯放在水中,是泛称。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浮泛。放河灯的目的,按佛教的解释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身,缠绵在地狱里边非常苦,想托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元节 历史渊源 及其 文化 内涵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