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策略实施研究》结题报告.doc
《《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策略实施研究》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策略实施研究》结题报告.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策略实施研究结题报告【摘要】学生有目的的主体性活动是促进道德内化、提高其思想素质的关键。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人生,获取有用的东西,养成良好的品德。这是解决传统品德教学存在的弊端、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彰显其应有德育功效的有效手段之一。【关键词】德育 活动化教学 有效 活动环节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中学政治学科历来是各学科中被视为德育学科,思品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以教为主,以讲授为主要方法,忽视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忽视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长期以来教学形成了以
2、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因此政治学科的德育作用是成问题的: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作为本课题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转变,加强并突出初中思品课的显性德育作用,这是初中思品学科当前必须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将具有现实的意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
3、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当代德育重点已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从“培养论”向“学习论”转变,强调在老师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现行教材的一个理念就是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道德生命是在健康、文明、道德的生活中成长与发展的。思想品德课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道德成长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通过课文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引导他们认识、体验、践行,促
4、进道德生命自由成长。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分析,我们能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为活动教学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而活动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具体运用也必将为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道德生命体提供新的培养模式。思想品德课引入活动教学还可以实现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中蕴涵的人类种族经验的互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义世界,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都可能生成新的德育内容。活动教学使教材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融为一体,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开展思想品德的活动化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徐汇区新教材试点学校,思想品德新教材已在我校全面推开近八年。思想品德新教材是开放而具活力的教材
5、,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动力是教材对于学生活动的设计,新教材的特点是注重学生实践活动。新教材设置了多样化的学生活动栏目,这既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教学实效。教材将“说一说”、“想一想”、“辩论会”、“知识窗”等栏目整合成有机的教学过程,不仅使思想品德课获得“教学生命”,也使教材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新教材的特点正好为活动化教学的实施搭建了实践操作平台。二期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题的研究以初中思品课新教材为载体,探索初中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学就是要教师走出封闭的教学,在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中,关注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教师作为教学活
6、动的主导者,应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课内外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互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使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各种来自教师的信息,而是挖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通过教师活动式的教法,形成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是符合二期课改思品课教改的方向,并具有推广运用的价值。对于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的研究,虽然同行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不容乐观,初中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过程管理不严密,教学评价单一化,只着眼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有的活动化教学就像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表演,或
7、者是教师完全放手,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搞,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活泼热烈,但实际德育效果却是低效的。对于活动化教学在各年级段的选择上,我仔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九年级学生面临的是升学考,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不但课时有保证,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能力也强,学生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也往往是最佳的。二、课题的理论支持1、皮亚杰的“活动理论”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识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儿童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就无法构建知识结构。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导致认识结构的发展。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己通过活
8、动并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来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孕育了真切的情感,并用这种情感来巩固和提高已有的道德认识。只有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思品课教学的载体,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张扬、提升,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生成和发展。2、杜威的“做中学”观点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做”让儿童充分主动活动,通过主动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做”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符,否则学生学到的经验就会脱离社会生活。活动化教学过程从“以教学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9、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不仅培养了学生有效参与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思考和道德评价能力。3、罗杰斯的“知情统一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情感和认知的统一观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情感与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他还认为个性的形成过程就是“自我”的形成过程,而“自我”的形成不是靠外部的灌输或者行为的塑造来完成的,它必须依靠自己的活动体验或经验来发现和发展,强调知情统一和自我意识与直接体验在全面发展人中的作用。思品课活动教学就是重视学生的行为践履,发挥其实践功能。活动式教学能让学生获得践履行为的机会,强化道德行为练习,实现知行统一的要求。因
10、此,思品课活动化教学的重要价值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感受是形成和提高认识,并把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只有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思品课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体现出其真正的德育效应。4、多年课改中的优秀教学理念二期课改中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更是继承了一期课改中优秀的教学理念,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以达到认知、情感、行为三结合和知识、能力、觉悟三提高的教学目标。在多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改过程中,许多教师注重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创设一定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
11、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教学实践证明,活动化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的好形式。而现所讲的新教材思想品德课活动化,就是在总结广大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提炼而成的,并将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当前思想品德新教材设计的学生活动充分考虑了当前青少年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为青少年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觉悟创造了实践机会和前提条件。三、课题的涵义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现学生多方
12、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活动化教学的本质和指导思想是“以活动促发展”。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是在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具体而言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和设计具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在主体性活动中学习、体验有关的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使
13、德育教育更有实效,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本课题中的“活动化”是指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设计让青少年学生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人生,获取终身有用的东西,养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象等活动成分,还要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教育资源,课前、课后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人生、体验生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科学的道德认知。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开发
14、者和决策者,选择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学习与参与,提高学习效果,这是研究的内容。活动化教学中,如何就学生在初中思品课的学习行为过程中做出评价,应该是体现多元评价。作为老师,改变以往老师的主观评价,建立老师、学生、小组等的多重评价主体,形成对学生多方面学习行为表现的评价。四、研究方法、原则、途径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活动化教学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利用各种课内外学生活动,有计划地探索有利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且在行动研究中,探索如何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真正体现有效教学理念。 调查研究法 通过运用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来获取材料,并对所获取的材料进行整
15、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文献法 通过收集活动化教学研究的有关资料,学习总结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八年级思品课活动化教学有效活动环节。个案分析法建立个案,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及趋势进行评价,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教学方法。经验总结法教师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经验,通过总结上升至一定的理论高度。从初中开展的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实践出发,加强对现状的反思,并从中研究和总结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的教学方法及活动评价体系,积极探寻初中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清晰有效的活动环节。2、研究原则活动性原则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要依据
16、要求,结合班级、学生特点设计活动序列,明确活动目标,保证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形式,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认识、培育情感,外化行为。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自主活动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实施、自我总结评价。协调性原则开展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班级、家庭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要统筹兼顾,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激励性原则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种种手段不断表扬、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肯定其成绩,让他们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多样化原则教师设
17、计的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吸引学生,从而利用一次次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3、研究途径本课题研究的是八年级思品课活动化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政治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课题组成员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接着从教案入手,加强对思品课教学中活动的设计研究,然后以课堂为载体开展研究课、示范课活动,通过开课活动来分析归纳优化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活动评价体系以及活动策略,最后形成八年级思品课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活动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政治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上课能力和教学质量。五、课题的研究实践过程一般而言,思品课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框架分为课前活动、课中活
18、动、课后活动三种。青少年学生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参与来探究、体验、感悟人生,获取终身有用的东西,养成良好的品德。所以在运用八年级教材时,不但要增加课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成分,而且要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教育资源,课前、课后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人生、体验生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下面我就从这三种活动环节去分析,谈谈我的教学实践。1、课前活动(1)课前活动的目的意义课前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动起来,教师在上新课之前事先安排布置好学生活动,借助课前活动,
19、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认知基础,侧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侧重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可以调查学生的行为,也可侧重了解学生已经形成的行为定势。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起点,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开展课前活动可收到如下教学效果: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口才,增长学生的才干,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2)课前活动对教师要求对教师而言,课前活动并不是简单地就是在上某新课之前事先布置学生活动,更高层次的课前活动是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事先对新教材中涉及的学生活动有个总体了解,对于一学期甚至是一学年的学生活动有
20、个总体安排与设计。了解了新教材中的学生活动内容,教师的课前活动就有的放矢了。课前活动中教师主要作用是调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回忆、反刍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让学生掌握与自己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或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学生的课前活动,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事先的引导、活动的指导、质量的把关。(3)课前活动的内容形式新教材中学生活动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稍作思考直接就能回答出。例如八年级第四课中 “说一说”:交通事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八年级第一课中 “操作平台”:请学生写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规则。第二类是需要学生思考感悟,在思辨的基础上得出最佳答案。一
21、般而言,这是有是非标准,或者说是有价值取向的问题。例如玩电脑游戏究竟有利还是有弊?对公交售票员给让座乘客发1元预售票的看法等。第三类内容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实践体验的过程,其中穿插着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例如以小组为单位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介绍其历史背景等;以及每个单元后的“实践与探究”活动等。第一类的学生活动是无需事先准备的,第二类部分及第三类学生活动是需要教师安排课前活动的。如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介绍其历史背景等,课前活动是让学生到网上、报刊、杂志查找,到图书馆收集。这样的调查收集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搜集、整理、处理、使用资料的能力,又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接受到爱国教育。
22、又如实践与探究活动快乐处方,教师事先布置让每位学生了解父母的烦恼,而后统计整理归类出烦恼清单。课前活动的内容除了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外,还有小品的表演排练、演讲辩论的准备工作等,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把关了。抓好课前活动质量能为课堂中学生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4)课前活动的组织安排学生课前活动的实施要求是分小组进行活动,即:课外实践活动组。课外实践小组是自由组合,发挥最佳拍挡作用,每组人员不得少于4人,不得多于6人。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人少了活动无法有效开展,人多了不乏滥竽充数者。课外实践组主要完成收集、采访、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的组长可以轮流做,也可推荐一人长期负责,组长产生的方式由每小组自
23、己决定,但必须保证每一次活动要由组长负责,组员听从组长的安排与分工。当然,每个班在分课外实践组中总会有一、两位学生没有活动组要接收,那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班级学生的调查以及动员工作,也可以事先说服班干部、课代表与这些同学组成课外实践小组,帮助与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调动他们参与思想品德课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布置,教师要一般都提前12个星期讲要求,实践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充分。有时还可以结合时政热点、贴近学生生活搞活动。例如每年10月长假,可布置学生利用7天假期收集当前我国或上海发展变化的数据和事例,节后在课上交流,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的新气象。每年九月的教师节,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策略实施研究 思想品德 活动 教学策略 实施 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