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裁判法.doc
《田径裁判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径裁判法.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田径裁判法一 计时1.手计时与全自动计时被承认位两种正式的既是方法。2、手计时应按规则第120条的规定,由计时员计取。3、在跑道上举行的径赛项目,手计时成绩应判读到较差的1/10秒。部分或全部在场外举行的径赛项目,手计时成绩应判读到较差的整秒,如马拉松2:09:44.3应进位成2:09:45。停表时如果指针停在两线之间,应按较差的时间计算。使用1/100秒的秒表或人工操作的数字式电子秒表,当百分位秒不为零时,应进位至较差的1/10秒,如10.11秒应进位成10.2秒。4、计时应从发令枪或经批准的发令器材发出的闪光或烟开始,直至运动员的躯干(不包括头、颈和四肢)的任何部位抵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的瞬
2、间为止。5、在3只正式表中,两只表所计时间相同而第3只表不同时,应以这两只表所计时间为准;如3只表所计时间各不相同,应以中间时间为准;如只使用两只秒表,所计时间不相同时,应以较差的时间作为正式成绩。全自动计时6、在下述第162条10和11中所列各种比赛均须采用全自动计时装置。凡举行国内一、二、三类比赛,均应使用全自动计时装置。7、全自动计时必须是使用发令枪或经批准的类似装置自动开始计时和自动纪录终点时间的设备。8、全自动计时装置必须符合本条款的规定,并根据比赛举办国赛前4年内所作的一次精度测试结果进行审批。全自动计时装置必须从发令员的枪或经批准的类似装置启动时自动开始计时。为此,从鸣枪到此计时
3、系统启动之间的总延误时间应是稳定的,并应小于1/1000秒。终点时通过一架带有一个垂直缝隙的摄影机以终点摄影方法在连续运行的胶片上进行纪录的。该摄影机应放置在终点线的延长线上,胶片上必须均匀地标记出1/100秒的累进时标。应从照片上判读时间和名次,判读时将照片放置在一个保证时标垂直于判读线的专门仪器上,除非时间恰好为精确的1/100秒,否则应判读到较差的1/100秒。如果该电子计时器未被发令员的枪或类似装置自动启动,印在照片上的时标应能自动表明这一实情。出现这种情况时,所纪录的时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被承认为正式成绩,但该照片仍然可以作为有效证据,以决定名次和调整运动员之间的时间间隔。9、可以采
4、用一套视频摄影系统,并具备下列条件:(a)由发令枪或经批准的发令装置自动启动。(b)在终点线的延长线上安装一架摄像机,拍摄频率至少50帧/秒。(c)该系统装有一个能产生1/100秒时标的计时器。当使用逐帧摄像系统时,以运动员恰好抵达终点瞬间的画面或抵达终点瞬间后的第一幅画面所显示的时间为正式成绩。(d)经举办比赛的会员国批准。(e)能产生一张显示下列内容的打印图片(i)每名运动员的时间,和(ii)此计时仪器是否由发令枪或经批准的发令装置自动启动。注:可以使用终点摄像系统,该系统由至少每秒100线的CCD摄像机、一台计算机和与之匹配的电子计时装置联机而成。该系统应由一个独立的测试实验室进行检验。
5、在所有全自动终点摄像系统中,生成的图像必须与计时系统同步。10、应将全自动计时器计取的时间作为正式成绩,除非有关裁判员以任何理由判定该计时器肯定明显不精确。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后备计时员计取的时间可以成为正式成绩,如有可能,以从终点摄影胶片上获得的时间间隔为基础进行调整。当比赛中的一组或几组运动员因计时器故障无全自动计时成绩时,应以该组别的手计时成绩作为正式成绩公布,其他各组仍应以全自动计时成绩作为正式成绩公布。11、如有可能,至少应有两架终点摄影机分别从两侧同时拍摄。更为可取的是,这些计时器在技术上应相对独立,即采用各自的设备和电缆分别供电、纪录和传递发令枪或经批准的发令装置的发令信号。注1:
6、如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终点摄影机时,赛前应由技术代表指定其中的一台为正式摄影机。当有理由怀疑正式摄影机的准确性或有必要使用辅助照片来验证运动员抵达终点的先后顺序时(在正式照片上,运动员的整体或部分图像模糊不清),才可使用备用摄影机纪录的时间和名次。注2:如果计时装置存在任何失误的可能性,应用后备计时员计取的时间。12、10000米及10000米以下各项目的径赛成绩,应从终点设有照片上判读到1/100秒,记录成绩的单位为1/100秒。在跑道上举行10000米以上的各项径赛,当判读时间的末位数不为零时,均应进位到较差的1/10秒,并以1/10秒为单位纪录成绩。如20000米跑的时间为59:26.32
7、应记为59:26.4。部分或全部在场外举行的所有径赛项目,其时间应判读到1/100秒,当判读时间的末尾2位数不为零时,应进位成较差的整秒。如马拉松的时间为2:09:44.32,应记为2:09:45。13、只能自动开或停而不能两者都自动操作的计时装置,既不能作为手计时,也不能作为全自动计时。因此,不能用来计取正式比赛成绩。14、应计取所有抵达终点的运动员成绩。此外,如有可能,计取800米及800米以上项目的每圈时间和3000米及3000米以上项目的每1000米时间。该时间可由后备计时员计取,也可由计取第1名的计时员计取,但他们的表应能计取多个时间。15、举办规则第12条1(f)、(g)、(h)运
8、动会中的公路比赛,允许使用传感器计时系统,但应符合下列规定:(a)该系统不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或在终点采取任何动作。(b)时间分辨率达到0.1秒(即可以0.1秒区分运动员的结束时间)。(c)将传感器佩带在运动员的服装、号码或鞋上时,重量不明显。(d)不得使阳在跑进路线或起、终点给运动员的行讲造成明显阻挡、障碍的器材。(e)由国际田联技术委员会批准该系统及系统的元器件和技术特性。(f)该系统由发令枪或经批准的发令装置启动。(g)根据规则第160条1的规定,决定第1名的正式成绩。注:公路跑和公路竞走比赛,正式成绩为从发令枪发出信号至运动员抵达终点线之间的时间。如一名运动员发令枪响之后通过起点钱,可将
9、其从起跑至终点线所用时间告诉该运动员,但这个时间不能成为正式成绩。运动员通过终点的顺序应被认为时正式名次。二 跑道与分道l标准跑道全长为400米,应由两个平行的直道和两个半径相等的弯道组成。除草地跑道外,跑道内侧应用适宜材料制成的突沿加以分界。突沿高约5厘米,宽至少5厘米。如因举行田赛项目比赛而需临时移动突沿的一部分,应用5厘米宽的白线标出原突沿位置并放置塑料锥形物或小旗,其高度至少20厘米,间隔至多4米。本条款同样适用于障碍赛跑中运动员从主跑道转向跨越水池所跑的那部分跑道。对于没有突沿的草地跑道,应用5厘米宽的线条标出跑道内沿,还应以5米间隔设置小旗。为防止运动员踩线,应将小旗放在线上,向场
10、内倾斜,与地面成60度角。小旗规格约25X20厘米、旗杆长45厘米最为适宜。2、应在跑道内突沿以外3外厘米处测量跑道长度。如无突沿应在标志线外沿以外20厘米处进行测量(见图一)注:国际田联场地设施手册含有全部有关跑道结构、设计、标记的技术信息。本规则给出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3、400米及400米以下各项径赛,每名运动员应占有一条分道,分道宽最小为122米,最大为1.25米,分道线宽5厘米,所有分道宽应相同。应按上述第2款的规定测量第一分道的长度,其他分道的长度应在内侧分道线外沿以外20厘米处进行测量。注:分道宽应包括右侧分道线。(见规则第141条2、3)4、跑进的方向应为左手靠内场。分道编号
11、应以左手最内侧分道为第1分道。5、在规则第12条1(a)、(b)、(c)的国际比赛中,径赛跑道应设8条分道。6跑道的左右倾斜度最大不得超过 1: 100,在跑进方向上的向下倾斜度不得超过1 :1000。注:建议新建跑道应向内侧倾斜。7、在规则第12条1(a)、(b)、(c)的比赛中,800米跑应在第一个弯道末端的抢道线之前为分道跑,允许运动员越过抢道线后离开自己的分道切入里道。抢道线应为一条弧线,宽5厘米,横跨跑道,在抢道线两端的跑道外侧各插一面标志旗,旗高至少150米。注1:为了帮助运动员确认抢道线,可在各分道线与抢道线的交界处放置处锥形或棱柱体(5*5厘米),这些标志物最大高度15厘米,与
12、抢道线颜色相同。注2:在国际对抗赛中,参赛国可商定采用不分道跑。注3:在规则第12条1(d)至(h)中的800米比赛时,每条分道内可有1至2名运动员起跑,也可在一条弧形起跑线后采用不分道起跑。8在 4 X 200米(如果为部分分道跑)和 4 X400米接力赛跑中,第l个整圈应为分道跑,4X400米接力的第2棒运动员和 4 X 200米接力的第 3棒运动员在越过抢道线之前应为分道跑。94X400米第1接力区(4X200米第2接力区)的中心线与800米起跑线相同。每个接力区的长度为20米,在中心线前后各10米,接力区的开始和结束均从接力区分界线的后沿算起。10、起/终点线(第一直曲段分界线)前后1
13、0米之间的距离为4*400米接力的第2、第3接力区。11、进入非终点直段处的弧线,表示允许第2棒运动员(4*400米)和第3棒运动员(4*200米)可以离开各自的分道,切入里道。该限于本条7中800米跑的抢道线相同。12、1000米、2000米、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跑在这些项目的比赛中,如果运动员人数超过12人,可将他们分成两组同时起跑。大约65%的运动员为第1组,在常规起跑线处起跑。其余运动员为第2组,在另一条弧形起跑线处同时起跑,该起跑线应画在外侧一半跑道上(译注:如由8条分道,该起跑线应画在第5至第8分道上)。第2组运动员应沿者外侧一半跑道跑至第一弯道末端。画第二条弧形起
14、跑线时应使所有运动员跑进的距离相等。在2000米和10000米跑时,如有2组同时起跑,外道组起跑的运动员应在越本条7中所述的800米跑抢道线后切入里道。在1000米、3000米、5000米跑时,如有2组同时起跑,应在进入终点直道处标明外道组起跑的运动员在何处可以抢道。可从第二条起跑线至抢道线处第4、5分道之间(如有6条分道,则在第3、4分道之间)的分道线上方至5*5厘米规格的标记,如小旗、锥形物等。300米跑的起跑位置应为4*100米接力的第1棒接力区中线。三 起点与终点1.应用5厘米宽的白线分别标出起点与终点。赛跑的距离应从起跑线后沿(离终点线较远的边沿)量至终点线后沿(离起点线较近的边沿)
15、。为有助于终点摄影装置对准终点线,便于判读终点摄影胶片,分道线与终点线的交叉点应以适当方式涂成黑色。不分道跑的径赛项目,起跑线应为弧线,从而使所有运动员到达终点所跑的距离相等。2各项径赛应用发令枪或经批准的发令器材朝天鸣放起跑。发令应在发令员确认运动员处于稳定状态、起跑姿势正确之后进行。3在国际比赛中,400米及400米以下(包括4X200米及 4 X400米接力)的各个项目,发令员用本国语言发令:各就位、预备,当运动员全部预备就绪,即可鸣枪或启动经批准的发令器材。400米以上的各个项目,起跑时只使用各就位口令,在所有运动员稳定时鸣枪或启动经批准的发令器材。起跑时运动员不得单手或双手触地。4、
16、在运动员做好起跑的各就位姿势后,无论何种原因,如果发令员对已进行的起跑准备不满意,他应命令所有运动员从起跑位置上撤回,然后由助理发令员重新将运动员召集在起跑线后大约3米处。400米及400米以下(包括4X200米和4X400米接力的第1棒)各个项目,运动员必须使用起跑器进行蹲踞式起跑。在各就位口令之后,运动员必须走向起跑线,完全在自己的分道内和起跑线后做好准备姿势。双手和一个膝盖必须触地,双脚必须接触起跑器。发出预备口令时,运动员应立即抬高身体重心做好最后的起跑姿势,此时运动员的双手仍须与地面接触,两脚不得离开起跑器。运动员已就位时,其双手或双脚均不得触及起跑线或线前地面。5、在各就位或预备口
17、令发出后,所有运动员应立即做好最后的预备姿势,不得延对经适当时间仍不服从起跑命令者,以起跑犯规论处。下达各就位口令后,如果运动员用声音或其他方式干扰该项比赛中的其他运动员,以起跑犯规论处。6运动员在做好最后预备姿势之后和鸣枪之前开始起跑动作,应判为起跑犯规。7对于起跑犯规的运动员,必须给予警告。对两次起跑犯规负有责任的运动员或在全能比赛中对3次起跑犯规负有责任的运动员,应取消其比赛资格。8若发令员或任何一位召回发令员认为起跑不公允,应鸣枪召回运动员。注:比赛中,当一人或多人起跑犯规时,其他运动员容易跟随,严格来说,跟随者也属于起跑犯规。发令员只应警告他认为对起跑犯现负有责任的一名或多名运动员。
18、因此受警告的运动员可能不止一人。如不公允起跑并非由运动员引起,则不应对运动员提出警告。起跑器9、400米及400米以下(包括4X200米和4X400米接力的第l棒)各个项目的起跑必须使用起跑器。其他项目的起跑不得使用起跑器。在跑道上安放起跑器时,起跑器的任何部分不得触及起跑线或延伸至其他分道。起跑器必须符合下列规格:(a)起跑器的结构必须十分坚固,不会给运动员以不公正的利益。(b)起跑器可用销钉或钉子固定在跑道上,但要将对跑道的损坏降至最低限度,并能容易撤掉。钉子的数量、直径、长度应根据跑道的结构而定。安放起跑器时,应使其在起跑时不能移动。(c)运动员使用自备起跑器时,必须符合本条款(a)、(
19、b)的规定。起跑器的设计样式和结构不限,但不得妨碍其他运动员。(d)由大会组织者提供的起跑器还应符合下列规格:起跑器应包括两块抵脚板,供运动员起跑时蹬踏。抵脚板应固定在坚固的框架上,不得妨碍运动员双脚蹬离。抵脚板应倾斜,以适应运动员的起跑姿势。板面可以是平面,也可稍呈凹形。板面上可有槽穴或覆盖适宜物质,以容纳运动员的鞋钉。可对抵脚板进行调整,但在起跑时不能移动。安装起跑器时,两块抵脚板的相对位置可以前后调整,调整后,必须用坚固的夹具或锁扣进行固定,操作方式应简便、快速。10在规则第12条1(a)、(b)、(c)的比赛中,起跑器应与国际田联批准的起跑监示器连接。发令员或指定的召回发令员应要戴耳机
20、,以便清楚地听到该仪器检测出起赂犯规时(反应时小于1001000秒)发出的信号。当发令吊或指定的召回发今后听到此音响信号,如果发令枪已响或被批准的发令装置已启动,应发出召回信号。发令员应立即检查起跑监示器上的起跑反应时,以便确认对起跑犯规负有责任的运动员。强烈建议在所有其他比赛中使用这套系统。11在规则第 12条 1(a)、(b)、(c)、(d)和(e)的比赛中,运动员必须使用大会组委会提供的起跑器。在塑胶跑道上举行的其他比赛中,组委会可规定只准运动员使用大会提供的起跑器。终点12判定运动员的终点名次,应以其躯干(不包括头、颈和四肢)任何部位抵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的顺序为准。13在规定时间的计程
21、比赛中,发令员必须在比赛结束前1分钟鸣枪,以预告运动员和裁判员比赛即将结束。发令员应在计时主裁判指挥下,在规定的比赛结束时间再次鸣枪结束比赛。鸣枪瞬间为比赛结束的信号,有关裁判员应标出每个运动员在鸣枪前或鸣枪瞬间最后一次触及跑道的确切地点。测量所跑距离应量至运动员最后足迹的后沿,以米为最小单位,不足1米不计。比赛开始前,应为每名运动员至少指派正名终点裁判员以便标出该运动员完成的比赛距离。四 跨栏赛跑五 障碍赛跑1、标准距离为:2000米和 3000米。2、3000米障碍赛跑必须越过28次栏架和7次水池;2000米障碍必须越过18次栏架和5次水池。3、3000米障碍每整圈应设5个障碍,水池栏架为
22、其中第4个障碍,障碍应均匀分布,各个障碍之间的距离约为一圈标准长度的五分之一。4在3000米障碍赛跑中,从起点至第1圈开始处之间不放置障碍栏架,待运动员进入第1圈后再在这段距离内放置。5障碍栏架高度,男子应为0914米(士3毫米),女子应为0.762米(士3毫米)。男、女栏架宽度至少应为3.96米。所有栏架顶端横木的截面应为12.7*12.7厘米。障碍栏架的顶端横木应漆成黑白相间的条纹或其他对比醒目的颜色,横木两端为浅色条纹,宽度至少225厘米。 栏架重量为 80100千克。栏架两边各装有一个底座支架,其长度为1.201.40米(见图三)。放置栏架时,应使顶端横木的一端伸入跑道内沿0.3米。注
23、:建议比赛中第一个障碍栏架宽度至少5米。6、水池(包括水池边栏架)长度,男子项目为366米(正负2厘米),女子项目为3.06米(正负2厘米),宽度均为3.66米(士2厘米)。池水应与跑道地面齐平。靠近栏架一侧的池底深70厘米,池壁前为30厘米宽的水平地底,然后有规律地升高呈斜坡状,直至远端与跑道地面齐平。应牢固安置水池边栏架,高度与其他栏架相同。为了保证运动员安全落地,池底前端应铺设适宜材料,宽至少366米,长至少250米,厚不超过25厘米。7运动员必须越过或涉过水面。凡踏上水池两边的任意一边或在过栏瞬间,其脚或腿低于栏架顶端水平面者,均应取消其比赛资格。只要遵守本规则的规定,运动员可用任何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田径 裁判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50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