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274页].doc
《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27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274页].doc(2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一生物必修1精品教案汇编目 录1.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光合作用过程”(人教版)2.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人教版)3.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人教版)4.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植物的呼吸作用(人教版)5.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代谢单元教学计划(人教版)6.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人教版)7.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案(人教版)8.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人教版)9.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1课时(人教版)10. 高一生物必修1示
2、范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课时(人教版)11.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人教版)12.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人教版)13.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人教版)14.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中的无机物(人教版)15.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人教版)16.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1课时(人教版)17.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2课时(人教版)18.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课时(人教版)19. 高一生物必修1示
3、范教案: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1课时(人教版)20.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2课时(人教版)21.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分化(人教版)22.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增殖 第1课时(人教版)23.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增殖 第2课时(人教版)24.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1课时(人教版)25.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癌变(人教版)26.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人教版)27.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人教版)28.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人教版
4、)29.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能量之源 -光合作用(人教版)30.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1课时(人教版)31.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2课时(人教版)32.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3课时(人教版)33.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人教版)34.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人教版)35.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课时(人教版)36. 高一生物必修1示范教案: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3课时(人教版)37. 高二生物选修1示范教案:探
5、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人教版)生物模块一(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教版)“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模块一(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2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还是学习生物 2(必修)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
6、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
7、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教法分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
8、据。【教学方法】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教学课时】 1 课 时【教学准备】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温度计,载玻片,盖玻片,大烧杯等实验材料用具。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课件。【教学设计思路】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 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可通过列表比较辅助认识)【教学实施过程】学习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联系、思考明确学习目标1985年Jefferys博士首先将DNA指纹技术应用于法
9、医鉴定。1989年该技术获美国国会批准作为正式法庭物证手段。我国警方利用DNA指纹技术已侦破了数千例疑难案件。DNA指纹技术具有许多传统法医检查方法不具备的优点,如它从四年前的精斑、血迹样品中,仍能提取出DNA来作分析;如果用线粒体DNA检查,时间还将延长。提问: 1 、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 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 、你还能说出 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 1 、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 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
10、人的信息。 2 、 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采用了DNA指纹技术。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11、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提问: 1 、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 2 、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主动获得知识。 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继续引发学生思考: 原核细胞的 DNA 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阅读课文及“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 讨论,明确实验原理、目的及方案,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结果。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后,选派代表就实
12、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主动获得结论:真核细胞的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补充: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 DNA) 。 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思考回答: 原核细胞的 DNA 位于何处?(拟核区域内。)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有利于突破难点。加工、整合信息 , 构建知识体系。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 、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 、 DNA 和 RNA 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 、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
13、及“ DNA 和 R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由DNA分子中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入手)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倾听、交流,获得对核酸结构的认识,由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初步理解核酸的多样性。 与教师一起归纳总结: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遗传信息就贮存在其中。(用数字变化推理所谓遗传信息的变化和内涵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认识到生命的各种复杂现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根据这一
14、部分的特点,课后可以试着制作DNA连接模型,回校后互作比较。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系统小结 , 反馈与矫正小结: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 DNA 和 RNA 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 和 RNA 在细胞分布,我们还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但实际上还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多多学习,多多探究才是我们最恰当的选择。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说出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功能。 完成练习。拓展探究:课后利用各种途径了解DNA指纹鉴定的有关原理。巩固强化,同时
15、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课后记: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能力。本节课利用了一课时完成,时间有些紧张比。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实验的熟练程度和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陌生,由此直接导致实验耗时多或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看DNA的结构式不明就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机化学知识可有适当补充。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
16、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作者: 黄燕青 (高中生物 甘肃金昌)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教学设计和评价设计一、教学设计1.提出问题拿出市场上常用的几种加酶洗衣粉如立白、汰渍、奥妙洗衣粉,请大家看一看其包装袋上的配料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为什么?加酶洗衣粉在什么条件下洗涤效果最佳呢?2.提出假设加酶洗衣粉由于含有生物酶,就受到影响酶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等。在水温(50摄氏度)、PH为弱碱性(PH=8)的条件下洗涤效果最好。同时,水质(硬水)也会影响洗涤效果,加酶洗衣粉在软水中的洗涤效果较好。3.设计实验本实验可以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
17、1)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在3个编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取3块同样大小的同种质地的白布,用滴管在每块白布上分别滴上一滴食用油、鸡血、牛奶,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将3个烧杯分别放入50摄氏度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分钟。用天平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3份,分别放入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再维持各自的温度10分钟。观察并记录3个烧杯中的洗涤效果。第二课时(2)PH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在3个编上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取3块同样大小的同种质地的白布,用滴管在每块白布上分别滴上一滴食用油、鸡血、牛奶,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在3个烧杯
18、中分别加入1mL质量分数为5%HCL溶液、1mL清水、1mL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用天平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3份,分别放入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 用PH试纸测出3个烧杯中的溶液的PH。将3个烧杯放入5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保温10分钟。观察并记录3个烧杯中的白布的洗涤效果。第三课时(3)水质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在两个编上号的烧杯中分别注入500mL软水(清水)与500mL硬水(河水)。取3块同样大小的同种质地的白布,用滴管在每块白布上分别滴上一滴食用油、鸡血、牛奶,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用天平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2份,分别放入2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将2个烧杯
19、放入5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保温10分钟。观察并记录2个烧杯中的白布的洗涤效果。第四课时(4)实验探究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PH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水质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得出结论学生完成课题后,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得出结论。1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比较分析。2各种不同品牌的加酶洗衣粉对油渍、血渍和奶渍等污物的不同的洗涤效果分析。3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二、教学评价以下是具体的方案:项目分值说明课堂表现20学习的积极性和态度;课堂教学实验过程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20操作的认真性和参与程度实验报告10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书面测试50
20、进行统一的纸笔测验说明:以上四项相加,只要分值超过六十,本次实验的成绩就合格。张怡老师点评:黄燕青老师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教学和评价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从教学设计看,黄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作出的假设也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特别是将“温度、PH和水质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具体化,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研究。在评价方面,黄老师能够从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书面测试几个角度进行评价,而且对每一个评价要点有简要说明。建议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对教学目标的表述,这样再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就更强了。用四课时完成探究
21、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时间是比较充裕的,因此增加有关酶知识的回顾及运用是重要的学习环节。黄老师可以在第一课时组织学生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后对实验方案的制定进行讨论、交流,除“温度、PH和水质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研究”,还应增加“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比较研究”、“各种不同品牌的加酶洗衣粉对油渍、血渍和奶渍等污物洗涤效果的研究”,这样在第四节课的交流中才能进行相关的讨论;在第二、三课时分别完成实验及报告;第四课时进行探究实验及问题的探讨、交流。在评价的实施中,建议黄老师增加对实验操作评价的分值,尤其是实验报告的撰写,相比之下,纸笔测试分值可以减少一些。“光合作用过程”的教学设计(来源:
22、中国生物课程网,丰县华山中学 陈元丰)1教学设计思路: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植物新陈代谢这一章的重点,该知识点的系统性很强,但也很抽象,鉴于本节内容的以上特点,笔者采用了以下教学思路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复习叶绿体的结构,为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打下基础,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独立解决,再利用CAI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分步演示和连续演示两种形式),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每一步反应的实质,又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光合作用完整的过程。为了再次加深学生的理解,利用自制的光合作用图解模型,模型中缺少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利用CA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74页 生物 必修 精品 教案 汇编 27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8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