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doc
《随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随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 要:随州市香菇产业当前在发展中面临着种植面积规模盲目扩张、栎木资源过度消耗、初级产品过剩、产品出口受阻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要实现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首先,必须制止香菇的种植面积盲目扩张和栎木资源的过度消耗;其次,应及时优化产业经营模式;再次,应迅速开展香菇产品的深加工研究和开发,形成品牌;最后,要强化绿色、循环经济理念,大规模营造栎木林,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香菇产业;产业经营模式;品牌开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一、随州市香菇产业初具规模 随州市
2、香菇种植起步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因地制宜,种植香菇,逐渐形成了地方香菇种植的规模。在香菇产业发展的初期,当地政府就因势利导,制定了明确的出口导向政策,积极支持香菇走出国门。随后,随州市委市政府又把以香菇为主体的食用菌生产作为全市农业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来抓。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引导下,现在香菇种植遍布全市的44个乡镇,并拥有省级中小企业创业辅导示范基地1个,食用菌协会1个,规模以上企业28家、4个交易市场(三里岗镇、万和镇、殷点镇、草点镇),与香菇生产与加工的相关从业人数达30多万人,袋料及椴木香菇1.7亿袋(棒),产量达到4.6万吨,菇农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虽然近几年香菇价格波动比
3、较大,但在当地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菇农的种植积极性依然很高。正是有了菇农这种高昂的种植热情,当地政府加快了调整农业结构的步伐和加强了做大做强香菇产业的信心。 从食用菌种植生产的规模上看,随州市是湖北省也是我国的重点产区。据统计,经过30多年的发展,随州市已成为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和出口基地,香菇产业已成为随州市的特色、优势产业,这个产业的兴起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和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州市香菇大面积种植集中分布在曾都区和随县,现在这一区一县28个乡镇(办事处)都在种植香菇。全市年产香菇46000吨,在以随州市为中心的香菇交易市场上,国外直接交易量达9000多吨(其中以随州市为
4、中心的国内交易量达36000多吨),产品主要销往香港、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随州市香菇出口创汇2.2亿美元,占湖北省香菇出口创汇总量的80%。随州市用于香菇等系列产品的注册商标达11件,其中省著名商标3件;有5个品牌获原产地标记保护认证;3个品牌取得ISO9000质量认证;有4家公司获haccp认证,享有自营出口权;12家企业在农产品升级转为工业品工作中获得湖北省有认定。被省委省政府领导称赞为“全省乡镇创汇农业的一面旗帜” 的三里岗镇,八山一水一分田,早在2006年香菇交易量就达1.2万吨,该镇当年出口创汇位居全省乡镇第一。三里岗镇当年用3个80%说明当
5、地香菇产业总体状况:80%的农户种香菇、80%的劳动力从事香菇产销、8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香菇。部分致富的菇农感慨生活的变化用3句话形容:“一年盖楼房、两年娶新娘、三年奔小康。” 二、随州市香菇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香菇产业的蓬勃发展,给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规模的种植成为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以及随着香菇产业的盲目发展和宏观形势的变化,随州市香菇产业面临着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植规模盲目扩张使产能相对过剩 从表1和图1、图2中可以看出,20032012年,随州香菇的种植面积由3000万袋迅速扩张到2012年的1.8
6、亿袋(棒),香菇产量从2003年的11209吨增长到2012年的53925吨。种植面积定基发展速度为603.9%,年均增长速度为22.1%;产量定基发展速度为481.1%,年均增长速度为19.1%。规模扩张过快,产量迅速增加,极易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 (二)绿色壁垒增加了出口难度 随州市香菇以出口为主的格局对世界香菇市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世界其他种植香菇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香菇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采用“竞价”的方法,对随州市香菇产品进行压级压价,极力压低出口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采取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对出口香菇设置屏障。自2006年5月起,日本对我国香
7、菇及其相关制品实施“肯定列表”制度,2010年7月份,日本多次对我国食品、农产品和海产品实施“命令检查”和强化检查制度,两项制度的实施,提高了我国香菇的出口门槛,增加了检验检疫费用,延长了通关时间,降低了鲜香菇的品质,导致鲜香菇对日出口剧减。 (三)资源过度消耗,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 香菇生产是一种资源消耗型产业,阔叶林树木资源过度消耗,森林生态平衡问题突出。林木资源能否持续供应,直接关系着随州市香菇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随州林地50.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4%,阔叶林16.15万公顷的资源限制下,按照香菇种植的持续发展和永久利用原则,应控制在2000万袋左右,而2012年实际数量(1.8
8、1亿袋)已远远突破。特别是近几年大规模的种植,森林资源面临枯竭的境地,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若不有效保护和培植森林资源,不实行香菇产业的集约化、精细化生产,香菇的种植势必面临资源消耗殆尽的危机,也必将制约着整个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随州市香菇产业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 产能过剩,出口难度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是制约随州市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追根溯源,笔者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制约随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主观原因 从随州市香菇产业发展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模式粗放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随州市香菇栽培模式90%以
9、上是家庭分散式的,从事生产主体菇农的生产方式依然是粗放的。绝大多数菇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生产设备相对简陋,栽培条件较差,管理方式比较粗放。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香菇生长的时间和茬数受到制约,使香菇产量受到极大波动,一些菇农为提高产量,盲目使用化学药剂,这就造成了生产源头的有害物质残留,由于在保鲜和加工过程中缺乏相关安全与质量控制体系的约束,极易导致香菇产品品质低下。 2.香菇产业缺乏品牌意识 目前,随州香菇集群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产业集群优势仍不明显。例如,2010年,集群内企业有265家,规模以上企业仅有28家,但就在这2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亿以上的企业仅有1家
10、,而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也仅有9家。此外,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仍不明显,产业链条没有得到足够的延伸,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三里岗为例,该镇目前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创汇基地,虽早在2006年该镇的交易量已达1.2万吨,但出口的大多产品是经过简单烘干的制成品或是以盐渍制烘干等粗加工为主的产品。与此同时,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与国际著名的品牌比起来,随州市目前的香菇品牌的影响力过于微弱,竞争力明显不足。正是因为自有品牌的含金量低,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强,在提高香菇生产与加工的科技含量,发展高品质,创建大品牌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制约随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客观原因 从随州市香菇产
11、业发展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州市香菇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政策指导 随州市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缺乏明确的、统一的政策保障。香菇产业的精深加工和集群发展,涉及到工商、税务、环保、信贷和奖励等多方面内容,然而随州市目前还没有出台一个纲领性文件来指导这些问题如何协调和解决。此外,随县和曾都区这两个香菇种植大县为了提高本县的财政收入和追求政绩,甚至出台了一些阻碍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恶性竞争,可持续发展前景显得黯淡。 2.随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缺乏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结构 随县和曾都区都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香菇产业领导小组,但在随州市却缺少一个统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随州市 香菇 产业 发展 现状 问题 对策 探析 doc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7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