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溶液单元检测-复习练习题.docx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溶液单元检测-复习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溶液单元检测-复习练习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水和溶液单元检测(提高题)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现有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盛有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把一个鸡蛋分别放入两容器中的情形如图所示,鸡蛋在甲、乙两杯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甲浮和F乙浮 , 两杯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分别是F甲和F乙 , 压强分别是p甲和p乙 ,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F甲浮F乙浮F甲F乙p甲p乙B.F甲浮F乙浮F甲F乙p甲p乙C.F甲浮F乙浮F甲F乙p甲p乙D.F甲浮F乙浮F甲F乙p甲p乙2.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放置酒精灯 固定铁圈位置 放上蒸发皿 加热搅拌 停止加热、余热蒸
2、干 A.B.C.D.3.有甲、乙两个溢水杯,甲溢水杯盛满酒精,乙溢水杯盛满某种液体。将一不吸水的小球轻轻放入甲溢水杯中,小球下沉到杯底,溢出酒精的质量是40g;将小球从甲溢水杯中取出擦干,轻轻放入乙溢水杯中,小球漂浮且有 的体积露出液面,溢出液体的质量是50g,已知酒精=0.8103kg/m3 ,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小球的质量是40g 小球的体积是50cm3液体的密度是1.1103kg/m3 小球的密度是0.9103kg/m3 A.只有正确B.只有正确C.只有正确D.只有正确4.如图所示,一船在某水域作业时,将装满金属工具的大铁箱用绳子悬放入水。第一次放,因水太深,铁箱没触碰到水底,此时船的
3、吃 水线在A处。换个地方第二次再放,铁箱才接触到水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箱在船上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下方B.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仍在A处C.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之下D.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之上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丙乙甲B.t2时,甲和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6.某物体重为0.5牛,把它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溢出重为0.3牛的水,则它受到的浮力( ) A.一定为0.3牛B.可能为0.2牛
4、C.一定为0.5牛D.可能为0.4牛7.甲乙两物体的密度相同,甲的体积是乙的2倍将它们叠放在水槽里的水中,水面恰好与甲的上表面相平,如图所示现将乙物体取下,当甲物体静止时,甲物体将( )A.沉在水槽的底部B.悬浮在原位置C.漂浮,水下部分高度与甲的高度之比为1:2D.漂浮,露出水面部分的体积与甲的体积之比为1:38.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B.电解水属于化学变化C.化学变化中分子可拆分成原子D.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9.4 个边长均为 L 的相同的立方体木块,用胶水(胶水质量不计)粘在一起放入水中,露 出水面的高度为 L
5、/2,如图所示。当胶水溶于水后,木块散开,这时( )A.a、b 露出水面高度为 L/2,c、d 为零B.a、b 露出水面高度为 L/2,c、d 沉入水底C.a、b、c、d 露出水面高度都是 L/2D.a、b、c、d 露出水面高度都是 L/410.20C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C,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A.小于3克B.等于3克C.大于3克D.大于等于3克11.小吴同学为探究力之间的关系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将弹簧测力计 下端吊着的铝块逐渐浸入台秤上盛有水的烧杯中,直至刚没入水中(不 接触容器,无水溢出)。在该过程中,下列有关弹簧测力计和台秤示 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6、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不变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示数也不变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增大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示数增大12.如图,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实验的步骤是,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C.乙实验若按照的步骤进行操作,中称取食盐为 5g,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D.乙实验中,若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13.半潜船可用来运输超大型货物,空载时漂浮于海面(如图甲);装载时需向船
7、体水舱注 水,船体重力增加,巨大的甲板下沉至海面以下(如图乙);待货物被拖到甲板上方时, 排出水舱中的水,船体重力减小,甲板上浮至海面,完成货物装载(如图丙)。半潜船 在甲、乙、丙三种状态时所受的浮力分别为 F1、F2、F3 ,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F2F3F1B.F1F3F2C.F3F1F2D.F3F2F114.如图,A、B体积相同,B、C质量相等,将它们放入水中静止时A漂浮、B悬浮、C沉底。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A所受的重力B.B下表面所受的压力一定大于A下表面所受的压力C.C所受的浮力一定小于B所受的浮力D.C所受的浮力一定小于A所受的浮力15.将一半径
8、为R的实心金属球,用细线拉着,匀速缓慢地放入水深为2R的盛水容器中,直至容器底部,水未溢出。下图能反映金属球从水面刚接触处开始至容器底部过程中,所受浮力的大小F与金属球浸入水中深度h的关系的是( )A.B.C.D.二、填空题(共8题;共33分)16.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温度10305060溶解度g氯化钠35.836.33737.3硝酸钾20.945.885.5110(1)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是_(填“A”或“B”)(2)6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当60的该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g17.下表是NaCl和
9、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020406080100NaCl溶解度/g35.736.036.637.338.439.8KNO3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246(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NaCl和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填“增大”或“减小”)(2)若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变为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其方法为_(填一种)若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时,提纯的方法是_(填一种)(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A.40时,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BKNO3饱和溶液中一定不能再溶解NaCl固体C从表中数据可以判断NaCl和KNO3的溶
10、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40之间 18.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下表是KNO3、NaCI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温度()020406080100KNO313.331.663.9110169246NaCI35.736.036.637.338.439.8上表中的两种物质在40时,_的溶解度较大;请用相应的数据列式表示该温度时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_(不要求计算)请写出一种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_ .20时,将20g NaCl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g从NaCl溶液中得到NaCl晶体的方法是_ 用硫酸铜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1、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所得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_ 19.实验室一瓶新购进的浓硫酸,其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1)若该瓶硫酸还没有开封使用,瓶内溶液的质量为_g(2)若要配制9.8%的稀硫酸400g,则需用该浓硫酸_mL(计算结果保留至0.1)(3)配制稀硫酸的过程中,除了用到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可能有_(4)若量取浓硫酸时采用仰视的方法,则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9.8%(填“”、“=”或“”)(5)若取该9.8%的稀硫酸100g与足量的镁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g20.现有 60的饱和食盐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水的质量
12、;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分数;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1)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有_; (2)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 20,一定变化的量有_。 21.小明家买的某种品牌的牛奶喝着感觉比较稀,因此他想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测量这种牛奶的密度他先上网查询了牛奶的密度应该为 1.03g/cm3 然后他找来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在木棒的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蜡,并在木棒的一端绕上一段金属丝(体积不计),做成里了一支“密度计”小明又找来一个足够深的盛水容器和一把刻度尺请你按照小明的实验思路,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将一段金属丝绕在木棒的一端,制成“密度计”,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教版 科学 年级 上册 第一章 溶液 单元 检测 复习 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