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理喜洲白族民居.doc
《浅论大理喜洲白族民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大理喜洲白族民居.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目 录一、大理白族民居遭破坏的原因(4)二、大理喜洲白族民居(5)1、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与形成大理白族民居特点的原因 (5)2、大理喜洲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 (6)3、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 (6)4、为什么要建造“三坊一照壁” (7)5、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 (8)6、大理喜洲建筑受西方建筑的影响(9)三、喜洲民居特色建筑之一严家院 (9) 1“六合同春” (10)2“走马串角楼”(10)四、如今的严家院 (10)五、怎样保护喜洲白族民居 (11) 1、对于严家院的保护措施(11)2、对于普通民居的保护措施(11)六、结论 (12)参考文献(14)致谢 (15)摘要: 大理喜洲白族民
2、居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大理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保护,但是如今这些民居正在慢慢消失。是什么使其消失的呢?我们该如何保护?关键词 大理民居 “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保护 保留浅论大理喜洲白族民居的价值意义与保护策略一、大理白族民居遭破坏的原因在“文革”时期,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多数院落的大门、照壁和雕梁画栋的格子门和壁画均遭到破坏,有的毁于火灾之中虽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喜洲白族民居受到重视,并在1987年将其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还对少数的民居建筑进行修复。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在喜洲古镇上,还是出现了任意的建筑。还有因为资金不足,居民
3、不知道这些民居的价值,使得大部分民居因破旧而倒塌,有的也因太过破旧而无法修复成原貌,有的被居民改建,破坏了它们原有的风貌和价值。民居被破坏后,是难以修复或是无法修复成原貌的,就算重建也不可能建造出这样惊世骇俗的民族建筑了。其实并不是人们故意破坏,而是居民并不了解民居的价值所在。这些老民居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不能满足现在生活的需要。如:明、清时期是没有电的,老建筑里就不用考虑装上电路、水路;而且以前的民居内并没有卫生间,上厕所必须到院子或是更远的茅厕,在今天的社会几乎没有茅厕,也没有人愿意去茅厕方便了。还有,老民居因为年代久远可能就会阴暗潮湿,冬冷夏热,居民的生活环境不理想。现代的楼房不仅仅在
4、房间里通电、通水,还在房间增加了卫生间。这样的民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居民更愿意舍弃原来的老民居、老建筑换成现代化的高楼房。这样就使得老民居越来越少了。在民国时期,外来的文化已经传入中国,电也成了一种需要,虽然大部分贫困的人用不起电,但是对于一些名门望族、达官贵人、资本家来说不是难事。所以这些人的民居里就会通水、通电,并带有卫生间。这些民居建造的年代也不算太久远,对于在里面住了几十年或是几代人的居民来说他们对老房子有了深厚的感情是不想搬出老房子的。但是很多房地产商为了大肆的抢商机,而土地又特别紧张,就把目光放在了老民居上,然而使得老民居在慢慢的消
5、失。就算政府把老民居列入文物保护的行列,给它们都挂上牌号,但是只要房地产商看重的地,老民居依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保护就被拆除了。这说明我们的保护并没有做好,仅仅证明了它的价值,给它挂个牌号,却没有把它实际的保护起来。这些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在摧残着我们身边这些为数不多的老民居,都是因为并没有健全的保护意识,导致我们现有的老民居也在慢慢的消失。二、大理白族民居1、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与形成大理白族民居特点的原因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西部。大理大部分地区为纵谷区,属于横断山脉南端。地势呈南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白族人民对苍山洱海具有深厚的情感,他们的民居都是背靠苍山,面对洱海。然而苍山与洱海都是南
6、北走向,因此就形成了白族民居的座西向东的原因。 (苍山和洱海的位置走向图)2、大理喜洲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大理喜洲是大理古城以北的一个白族村寨。喜洲历史悠久,许多白族民居都是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保存下来的,是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这些一进几院,院内有院的民居建筑,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斗拱飞檐,雕花门窗。房屋平面呈方形,顶的造型是表瓦人字大层顶,多为两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向南向,三间或五间,为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下灰。 喜洲白族民居特别重
7、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的装饰。 照壁是一主两厢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筑,多为一高两低的桃檐飞角青盖顶的墙体;居主房正前,连接两厢山墙,使三房形成封闭庭院。 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书以四言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水墨或粉彩绘图画。大理有句俗话“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到”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大量运用石头,石材不仅用于地基、墙角,也用在门头,窗头的横梁。正是因为白族人崇尚白、青色,墙面全是刷白石灰,白墙青瓦给人以朴素,干净大方的感觉,也体现出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 3、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所谓“三坊一照壁”是由于白族人民在民居的建造上,采取的是建三坊房子,多为南向、北向
8、、西向各一坊。在主房(多为西向)的正前方(多为东)建造一堵白墙也就是照壁。由着三房和一个照壁为合起来的小型的庭院就是白族特有的“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院内图)4、“三坊一照壁”的形成原因白族居民大多背靠苍山,面向洱海,这源于白族人民对苍山洱海的深厚感情。苍山属于横断山脉,南北走向,洱海也为南北走向。而白族居民要背山面海就只能座西向东。其他房屋一般都是座北朝南,既向阳也向光,然而白族民居座西向东就使其光线不好。为此聪明的白族人民就利用光线反射,在正房前筑一面白墙,把阳光反射到正房中。因此就产生了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的建筑特色。 (照壁反射光线示意图)5、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 “四合
9、五天井”与“三坊一照壁”不同点在于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代之以三间下房的一坊,是由四幢房子围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中间是个大天井。院子的其他四房角上各有一个小天井,每幢房子都是中间堂屋两边厢房,小天井对着的叫角房。这是个有五个天井的四合院,故名为四合五天井;四坊多为三间二层(厢房、下房也有一层的),但正房一坊的进深与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东、南,在四个小天井中有一个用于大门入口,设门楼,亦多朝东、南。 (“四合五天井”顶视图)然而把“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特色融合到一起建造,就形成了一进数院,院内有院的建筑。不仅仅显现出建筑独具一格的特色,也显现出白族先民的民族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理 白族 民居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6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