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doc
《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53二五年六月廿八日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胥传广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05年“两会”上提出“在推进两个率先中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怎样建设和谐社会,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而科学评价和谐社会,建立一整套评价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学术界的一大课题。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既要包含经济增长中的各种关系,又要包含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因此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全面小康社会基础上的“和谐社会”,而不是建立在贫穷落后基础之上的“和谐社
2、会”。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和谐社会”,而不是建立在停止不前基础上的“和谐社会”。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了,全社会的和谐才有可能,才能解决好社会的公平问题,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解决好社会的保障安全问题,才能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民主、法制,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小康、自由和平等。正是考虑到这些问题,本文建立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也就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生存环境和享受发展五个方面构建。一、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情况,必须要有一个明确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人和环境的和谐为基础,而遵循以下原
3、则: 综合性与系统性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包括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工业;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从不太完善的民主社会过渡到较发达的民主社会;从传统文明过渡到现代文明。不仅强调经济因素,也要强调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因此,和谐社会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和谐社会标准必须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反映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以人为本 传统的发展观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财富的增加、速度增长等方面,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无疑,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
4、人的发展,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连续的过程,发展是多元的,既包括经济增长,又包括社会、科技、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联系。归根结底,一切发展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不仅是衣、食、住、行、学、玩等生存生理需要,而且包括生态环境需求和精神心理需求。这是新世纪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观。评价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情况的指标体系,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可比性 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符合我市市情,能反映我市和谐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要考虑能进行地区之间的和谐社会水平的比较,既可以纵向测算一个地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又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地区和谐社会水平的差异。 可
5、操作性指标的本质在于给具体的事物以明确的规定性。度量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同时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模糊的和谐社会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以便为制定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会使指标体系十分繁杂,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灵。因此,合理地、正确地选择有代表性、可比性、独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标是构建高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 独立性 反映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情况的指标较多,这些指标间彼此可能存在非常
6、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挑选一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所选指标间的相关性问题,所选择的指标间的独立性要强。二、指标选择过程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应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必须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指标的权重 综合指标的构建,可以克服单个指标信息反映零散、不能给人以整体印象的缺陷。但综合指标的构建牵涉到各指标的权重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时要依据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以及各指标反映这些本质特征的程度而给予不同的权重。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衔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是一个互为依赖的又相互独立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经
7、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作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了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即使构建成了,也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同时,和谐社会又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更高层次的释解,内容更全面,范围更广泛。因此既不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同于和谐社会,又不能将再者之间完全分裂开来。三、和谐社会评价指标的选定经济发展指数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活质量指数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5、恩格尔系数6、平均预期寿命社会公平指数7、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8、农村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9、基尼系数10、贫困发生率11、社会结构指数生存环境指数12、环境质量指数13、社会治安综合指数享受发展指
8、数14、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指数15、平均受教育年限五、和谐社会指标的量化标准与评价方法经济发展指数1、人均GDP十六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据此发展速度测算,到 2020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 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3000 美元确定为全面小康的经济标准。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从和谐社会的本质考虑,人均GDP应当高于全面小康的经济标准,至少应在3500美元以上。由于GDP是较为全面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的高低。因此,用人均GDP来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和谐社会经
9、济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100 当人均GDP3500美元经济发展指数= 人均GDP3500100 当人均GDP3500美元生活质量指数2、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标准分别定为2000美元和1000美元。从近二年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测算来看,部分地区差距较小,有些地区差距较大。但考虑到中央及地方最近几年来加大了对居民收入增加的力度,特别是农民增收的力度,未来一段时期,我市农民收入的增长将会明显快于“九五”、“十五”时期。因此,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定为2500美
10、元和1500美元,既高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趋势,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0 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00美元城镇居民可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00100,支配收入指数 当100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00美元0 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00美元100 当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00美元农民人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00100, 纯收入指数 = 当8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500美元 0 当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美元3、城乡居民住房建筑面积参照世界各国人均居住情况,并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等基本国情,人均居住标准不宜定得过高(特别是与发达国
11、家相比),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以不低于 25 平方米/人为宜。 0 当人均居住建筑面积10平方米人均居住 (人均居住建筑面积-10)(25-10)100 建筑面积指数 = 当5人均居住建筑面积25平方米 100 当人均居住建筑面积25平方米4、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标准,同时为了与人类生活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一致起来,这里将恩格尔系数为50%与40%所对应的指数值分别定为60与100,并利用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由恩格尔系数转换为所对应指数的计算公式。具体形式如下: 0 当恩格尔系数65% 260-400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指数 = 当40%恩格尔系数65%100 当恩格尔系数40% 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构建 和谐社会 评价 指标体系 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