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代谢--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酸代谢--ppt课件.ppt(1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1章 核酸代谢,磷酸二酯酶,核酸代谢,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分类,DNA和RNA,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ribonucleic acid,RNA),组成,磷酸(phosphate),核苷酸,核苷,戊糖(ribose),碱基(base),嘌呤(purine),嘧啶(pyrimidine),定义,主要内容,一 核酸降解及核苷酸分解和合成代谢 二 DNA的复制 三 RNA的生物合成,简要了解,1 核酸的酶促降解 2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3 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代谢,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作为核酸合成的原
2、料,最主要功能(NTP/dNTP)体内能量的利用形式(ATP)构成某些酶的辅酶(NAD、FAD、CoA)形成多种调节分子参与代谢调节(cAMP/cGMP)作为活化中间代谢物的载体(UDPG),核酸的消化与吸收,嘌呤的分解代谢,AMP,GMP,G,X(Xanthine,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鸟嘌呤脱氨酶,IMP,H(Hypoxanthine,次黄嘌呤),次黄嘌呤氧化酶,腺嘌呤脱氨酶,尿囊素.尿囊酸.NH3+CO2,尿酸,人和灵长类嘌呤碱最终代谢产物,痛风症的治疗机制,鸟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别嘌呤醇,嘧啶分解代谢,胞嘧啶,NH3,尿嘧啶,二氢尿嘧啶,H2O,
3、CO2+NH3,-丙氨酸,胸腺嘧啶,-脲基异丁酸,-氨基异丁酸,H2O,丙二酸单酰CoA,乙酰CoA,TAC,肝,尿素,甲基丙二酸单酰CoA,琥珀酰CoA,TAC,糖异生,核糖核苷酸合成代谢,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都有两条合成途径: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 pathway)主要途径,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碱基。补救途径(salvage synthesis pathway)次要途径,以碱基为原料合成核苷酸。二者在不同组织的重要性不同:肝等多种组织多为从头合成途径;脑、骨髓只能进行补救途径。,嘌呤核苷酸的代谢,Metabolism of Purine Nucleotides,嘌
4、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是指利用磷酸核糖焦磷酸及二氧化碳、氨基酸(3)、甲酸盐(一碳单位)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途径。,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和胸腺,而脑、骨髓则无法进行此合成途径。,(一)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定义,合成部位,嘌呤碱合成的元素来源,CO2,天冬氨酸,甲酸盐(一碳单位),甘氨酸,甲酸盐(一碳单位),谷氨酰胺(酰胺基),过程,1.IMP的合成,2.AMP和GMP的生成,R-5-P(5-磷酸核糖),PP-1-R-5-P(磷酸核糖焦磷酸),在谷氨酰胺、甘氨酸、一碳单位、二氧化碳及天冬氨酸的逐步参与下,IMP,H2N-1-R-5-
5、P(5-磷酸核糖胺),1.IMP的合成过程,磷酸核糖酰胺转移酶 GAR合成酶 转甲酰基酶 FGAM合成酶 AIR合成酶,IMP生成总反应过程,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IMP脱氢酶腺苷酸代琥珀酸裂解酶 GMP合成酶,2、AMP和GMP的生成,嘌呤核苷酸是在PRPP分子上逐步合成的。IMP的合成需5个ATP,6个高能磷酸键。AMP或GMP的合成又需1个ATP。,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特点,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或重新利用)途径。,(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定义,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de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
6、ferase,A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腺苷激酶(adenosine kinase),参与补救合成的酶,合成过程,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补救合成节省从头合成时的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等只能进行补救合成。,(三)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四)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二磷酸脱氧核苷,NDP,dNDP,二磷酸核糖核苷,NADP+,NADPH+H+,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g2+,还原型硫氧化还原蛋白-(SH)2,氧化型硫氧化还原蛋白,硫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F
7、AD),脱氧核苷酸的生成,(五)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是一些嘌呤、氨基酸或叶酸等的类似物。,次黄嘌呤(H),6-巯基嘌呤(6-MP),6-巯基嘌呤的结构,嘧啶核苷酸的代谢,Metabolism of Pyrimidine Nucleotides,(一)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主要是肝细胞胞液,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是指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2)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嘧啶核苷酸的途径。,定义,合成部位,嘧啶合成的元素来源,合成过程,1.尿嘧啶核苷酸的合成,2.胞嘧啶核苷酸的合成,UDP,UTP,3.dTMP或TMP的生成,dUMP,脱氧胸苷一磷酸dT
8、MP,(二)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三)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嘧啶类似物,胸腺嘧啶(T),5-氟尿嘧啶(5-FU),某些改变了核糖结构的核苷类似物,DNA的复制与修复,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遵循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DNA RNA 蛋白质,复制,转录,翻译,反转录,RNA复制,一、DNA的复制,生物的遗传信息以密码的形式编码在DNA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通过DNA复制(replication)由亲代传递给子代。,(一)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servative replication),在复制过程中首先碱基间氢键需断裂并使双链解旋和分开,然后每条单
9、链可作模板在其上合成新的互补链,结果由1个DNA双链形成2个DNA互补双链。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DNA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1958年Meselson和Stahl用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二)参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1.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又称 DNA-directed DNA polymerase,or 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i.e.DDDPase,参与DNA复制的酶有DNA聚合酶、DN
10、A连接酶、旋转酶、解旋酶、单链结合蛋白和引发酶及一些蛋白质因子等。,DNA聚合酶:是催化以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为底物(substrate)合成DNA的一类酶。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DNA聚合酶的种类和作用有所不同。,DNA聚合酶催化的反应:,DNA聚合酶的作用机理,在大肠杆菌中至少发现了五种DNA polymerase,分别是DNA polymerase I、II、III、IV和V,其中Polymerase I发现最早(1956年),而polymerase IV和V直到1999年才发现。,(1)原核细胞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 I(pol I):1956年Kornberg等
11、在Ecoli中发现的第一个DNA聚合酶,是DNA复制研究中的重要里程碑,Kornberg因此于195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DNA pol I 也称Kornberg酶,Mr 103 Kd,一条多肽链,一个锌原子(活性所必需),每个E.Coli细胞内大约有400个分子的pol I。,53聚合作用 3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 53核酸外切酶的活性 焦磷酸解作用 焦磷酸基交换的作用 因此DNA pol I属于一种多功能酶,功能:,53聚合作用:DNA pol I 不能“从无到有”进行合成,只能从已有的多核苷酸链的3-OH端延长DNA链,即必须要有Primer(引物),primer多数情况下是RNA,少数情
12、况下是DNA,Primer必须要有一个游离的3-OH。,模板:单链DNA(单链线状DNA、单链环状DNA);局部变成了单链的双链DNA;有切口(nick)的双链DNA;有缺口(gap)的双链DNA;注意:完整的双链DNA不能作模板。,单链线状DNA,单链环状DNA,B.局部变成了单链 的双链DNA,C.有切口(nick)的双链DNA,D.有缺口(gap)的双链DNA,A.单链DNA,用胰蛋白酶或其他蛋白水解酶处理DNA pol I可以得到两个片段。,A.大片段:第324928氨基酸残基组成,Mr68000,具有聚合酶的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这大片段称Klenow fragment。,B.
13、小片段:第13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Mr 35000,具有53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大片段:,35核酸外切酶的主要功能是校对。,53核酸外切酶的主要功能在DNA修复和切除引物中起作用。,小片段:,Pol II是由一条Mr为88Kd的多肽链组成,它的活性大约只有polI活性的5%,也要模板和带3OH 的引物,最好的模板是带短的gap的双链DNA,有3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但没有53核酸外切酶的活性,主要用于DNA的修复。,DNA Polymerase II(DNA pol II):,1970年和1971年先后分离出pol II和pol III。,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Mr 高达900Kd。,每
14、个Ecoli约含10分子DNA pol III,虽然pol III的量很少,但活性很强,为pol I的15倍,模板和pol II大致相同,有3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但无53核酸外切酶的活性,DNA pol III是原核细胞DNA复制的主要酶。这个酶的缺陷株往往是致死的。,DNA polymerase III(DNA pol III):,DNA polymerase IV和V(DNA pol IV和V):1999年才被发现,涉及DNA的错误倾向修复,当DNA受到严重损伤时,即可诱导产生这两种酶,使修复缺乏准确性,因而出现高的突变率。,大肠杆菌三种DNA聚合酶的比较,有DNA pol.、5种,除DN
15、A pol r存在于线粒体内,其余均存在于细胞核中。它们的差别除了细胞定位外,主要在于动力学性质和对抑制剂的敏感性不同。其他性质基本上同E.coli的聚合酶,也需要模板,带3-OH的引物和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链的延伸方向为53。,(2)真核生物DNA 聚合酶,哺乳动物DNA聚合酶,2.DNA 连接酶(DNA ligase),催化双链DNA切口的5 磷酸基和3羟基生成磷酸二酯键。连接酶催化DNA复制中最后的反应步骤。,连接反应需要供给能量。E.coli 和其他细菌的DNA连接酶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为能源,动物细胞和噬菌体的连接酶则以腺苷三磷酸(ATP)为能源。,此酶首先在E.Coli
16、中发现,当时称-蛋白,后来在真核生物中也发现了类似活性的酶,真核生物中的这类酶名称各不相同,有称nicking-closing enzyme(切口开合酶,切口闭合酶等),untwisting enzyme(解缠酶)。,(1)topoisomerase I(拓扑异构酶I,Top I;旋转酶I),这个酶的功能是切开超螺旋双链DNA中的一条链,链的切口末端就可转动,使DNA变成松驰状态,然后再将切口封闭,这酶作用时不消耗ATP。,3.使DNA双螺旋解开所需的酶或蛋白质,它的功能也是使超螺旋松驰。在消耗ATP的情况下,能将复制叉前方产生的正超螺旋变成负超螺旋。在无ATP时,可同时切开超螺旋的两条链,使
17、DNA变成松驰状态,然后将切口封接好,克服解链过程中在复制叉前方造成的“打结”现象。,(2)topoisomerase II(拓扑异构酶II,Top II;旋转酶II),这酶首先也是在E.Coli中发现。,(3)DNA helicase(DNA 解螺旋酶,DNA解旋酶,DNA解链酶),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使双螺旋DNA两条链分开。,目前已知E.Coli含有4种解螺旋酶,即解螺旋酶I、II、III和Rep蛋白,其中Rep蛋白是E.Coli中最主要的解螺旋酶,每解开一个碱基对需水解2分子ATP。通过水解ATP打断互补双链间的氢键。,功能:与解开双螺旋后的单链DNA结合,防止单链DNA重新形成双
18、螺旋,另外防止单链DNA被核酸酶降解。,原核生物的SSB与单链DNA的结合表现为正协同效应,而真核生物的SSB没有这种协同效应。,(4)单链结合蛋白(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s,SSB),(三)原核生物DNA的复制过程,1.DNA复制的起点和方向,原核生物:1个起点(origin of replication,复制起点,复制原点)。,复制起点核苷酸序列的特征:(1)碱基序列高度保守。(2)富含AT,有利于DNA的解链。,方向:大多为双向复制。,E.Coli染色体DNA复制:复制时有一个复制起点,双向展开,形成状中间物,直至两个复制叉相遇,这种复制称复制。,复制
19、子:受同一个复制起始区控制的DNA被称为复制子(replicon),它是复制的功能单位。原核细胞DNA复制只有一个复制起始区,因此它只有一个复制子。通常细菌、病毒和线粒体的DNA分子都是作为单个复制子完成复制的。真核生物:有很多复制起点,复制方向也是双向。真核细胞的细胞核DNA复制有多个复制起始区,因此它包含多个复制子。,起点,起点,在复制的起始点处,DNA双链部分解开为单链,形成叉子形状称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大多数生物DNA的复制是双向的,但也有例外,如滚环式复制(rolling circle replication)。,2.DNA的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
20、ontinuous replication),所有已知的DNA聚合酶的合成方向都是53。1968年日本学者Okazaki冈崎提出了DNA的不连续复制模型,他认为35走向的DNA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是由许多53方向合成的DNA片段连接起来的,这些不连续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原核细胞冈崎片段的长度为10002000个核苷酸,相当于1个顺反子(cistron)的大小,即基因的大小;真核生物冈崎片段的长度为100200个核苷酸,相当于1个核小体DNA的大小。35走向的DNA链是不连续的,53走向的DNA链是连续的,因此称半不连续复制。,在DNA复制时,以35方向
21、为模板合成的一条新链是连续的,称前导链(leading strand),它的延伸方向与复制叉的移动方向相同。另一条新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由许多53方向的冈崎片段组成,这条新链称滞后链(lagging strand),它的延伸方向与复制叉的移动方向相反。,DNA聚合酶不能“从无到有”地合成多核苷酸链,只能从已有的多核苷酸链上延长,这个已有的多核苷酸链就是引物,所以DNA的合成必须要有引物,体内的引物多数情况下是RNA,但也可利用体内原有的DNA片段。,3.DNA的合成需要以RNA为引物,以单链DNA为模板,沿53方向合成小分子RNA引物,在大肠杆菌中RNA引物(RNA primer)由引发酶(p
22、rimase)催化,引物的长度160个核苷酸(引物的长度取决于物种)。,合成RNA引物的过程称引发,引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a,b,c)。,4.引发(priming)DNA合成的起始,(a)大约20个DnaA蛋白各带1个ATP结合到4个9bp的重复序列上,DNA缠绕在上面,形成起始复合物(initial complex)。,(b)HU蛋白是类组蛋白,可与DNA结合,促进起始,受其影响,邻近的三个13bp重复序列被变性成开链复合物(open complex),即解链而形成小段单链,所需能量由ATP供给。,(c)DnaB(解链酶)在Dnac的帮助下结合于解链区,DnaB借助水解ATP产生的能量,
23、沿DNA链53方向移动,解开DNA的双链,此时称为预引发体(preprimosome),再与引发酶(primase)组装成引发体(primosome),才能起引发作用。,5.DNA复制叉的结构和链的延长,DNA复制时,DNA双螺旋的解开靠helicase(解螺旋酶)、SSB、Top II(i.e DNA gyrase),RNA引物合成后,DNA pol III与复制叉结合,形成复制体(replisome)的结构,而启动DNA的合成。复制体为大的多分子复合物,由DNA pol III以及其他酶和蛋白质组成,组装于细菌染色体的复制叉,并在DNA复制中完成各种各样的反应。,复制起点解开后形成2个复制
24、叉,进行双向复制,前导链和滞后链的合成都需要RNA引物,前导链先由引发酶在起点处合成一段RNA引物,随后DNA pol III即在引物上加脱氧核苷酸。前导链的合成与复制叉的移动保持同步。,滞后链的合成是分段进行的,需要不断合成冈崎片段的RNA引物,然后由DNA pol III加入脱氧核苷酸。,滞后链的合成比较复杂,由于DNA的两条互补链方向相反,为使后随链能与前导链被同一个DNA pol III不对称二聚体所合成,后随链必须绕成一个环状(loop)。,合成冈崎片段不断与模板脱开,然后在新的位置又与模板结合。,6链的终止,(1)除去引物:DNA polI,有53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可把RNA引物除
25、去,所出现的缺口(gap)由DNA polI按模板要求将缺口填满。,(2)DNA连接酶将相邻的两个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成大分子DNA,再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真核生物DNA复制与原核生物DNA复制大体相同,但有差异:,(1)原核生物每时每刻都在复制,而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在细胞周期的S期。,(2)原核生物DNA的复制只有1个复制起始点,而真核生物DNA的复制有许多复制起始点。,(3)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酶不同,切除引物的酶亦不同。,(4)真核生物的DNA与组蛋白组装成核小体。,(5)端粒和端粒酶:真核生物染色体DNA是双链线状,由于DNA合成需要RNA作引物,引物除去后,5端留
26、下一段无法填补的空缺,这样DNA复制后就会愈来愈短,而生物体有端粒酶来解决这个问题。,端粒(telomere):指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端粒酶(telomerase):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个 复合物,以端粒酶中的RNA(有特殊的序列)为模板,通过反转录合成端粒DNA。,二、反转录(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1970年有人从致癌RNA病毒中发现了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RDDPme)or称R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directed DNA polymerase),即反转录酶(rev
27、erse transcriptase,RT),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DNA,转录,反转录,RNA,后来在胚胎细胞和正常细胞中也分离得到了这种酶,反转录酶的发现使中心法则更完善。,复制,DNA,转录,反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反转录酶催化的反应:,反转录酶催化的反应:,三、DNA的修复,DNA复制的速度很快,每分子酶每分钟合成约1000个核苷酸片段。E.Coli 5106bp,30min;human 3109bp,8h。另外生物体生长的环境中种种物理和化学因素可作用于DNA,引起DNA结构的改变,使DNA受到损伤(damage),生物体有修复系统可使受损伤的DNA得到修复。,(1)损
28、伤:,形成嘧啶二聚体,(2)形成酶DNA复合物:,光复活酶结合于损伤部位,(3)酶被可见光激活,(4)修复后释放酶,5,3,5,3,h,1、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嘧啶二聚体,2、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3、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当DNA发动复制时尚未修复的损伤部位可以先复制后修复。从同源DNA的母链上将相应核苷酸序列片段移至子链缺口处,然后用再合成的序列来补上母链的空缺。此过程称为重组修复。,错配修复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核苷酸切除修复,它专门用来修复在DNA复制中出现的新合成DNA链上的错配的碱基。但如何避免将DNA
29、链上正确的碱基切除呢?这就需要将old strand 和new strand区分开来。,4、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错配修复是一个非常耗能的过程。错配的碱基距离GATC序列越远,被切除的核苷酸就越多,重新合成新链所需要消耗的脱氧核苷三磷酸单体就越多。无论消耗多少dNTPs,目的都是为了修复一个错配的碱基,这说明机体为了维护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可以说不惜一切代价。,真核生物DNA错配修复机制与原核生物大致相同,但区分old strand和new strand的机制不同,详细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5、SOS修复(SOS repair),SOS比喻细胞处于危险状态,是细胞DNA合成受
30、到阻断或DNA受损伤时诱导产生的一种错误倾向修复。在DNA合成受阻或DNA受损伤时诱导出一种新的DNA聚合酶,这种新的DNA聚合酶能通过DNA损伤部位而进行复制,但复制的精确度很低。校对功能很差,因而容易出现复制的差错,从而导致高的突变率。,四、DNA复制的高度忠实性,DNA的复制是高度忠实的,出现差错的机会很小,出错的几率在10-810-10之间,即每复制1081010bp才出现1次错误。主要有5种机制使DNA复制的错误率降到很低。,2.DNA聚合酶的两步反应机制。3.DNA聚合酶具有自我校对能力,可及时切除错配的碱基。4.错配修复。5.RNA引物。,1.通过核苷酸合成的调节机制保持细胞内4
31、种脱氧核苷三磷酸浓度的平衡。,五、DNA与变异,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基因突变(genetic mutation):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基因突变的几种主要形式:,碱基取代(base substitution,也称碱基置换),A.转换(transition):两种嘌呤之间或两种嘧啶之间的互换,最为常见。,B.颠换(transversion):嘌呤与嘧啶之间或嘧啶与嘌呤之间的互换。,碱基缺失(base deletion),碱基插入(base insertion),突变的原因:,自发突变,诱发突变如紫外线、X-射线、亚硝酸、烷化剂、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和2-氨基嘌呤等,它
32、们可造成碱基配对的改变)、嵌入染料(如丫啶橙、原黄素、溴化乙锭)等。,亚硝酸能脱去碱基上的氨基改变碱基配对,次黄嘌呤,黄嘌呤,胞嘧啶,尿嘧啶,鸟嘌呤,腺嘌呤,六、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基因的体外重组,即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获得目的基因,基因载体(vector),目的基因与基因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通过转化或其它方法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被转化细胞的筛选和繁殖,基因工程示意图,RNA的生物合成,一、转录(transcription),转录是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RNA的过程。,转录过程的发现是由于发现了 DNA directed/
33、dependent RNA polymerase(DDRPase),简称RNA聚合酶或称转录酶。,RNA的生物合成有2条途径:,(1)DNA指导下RNA的生物合成,即转录。(2)RNA的复制。,RNA聚合酶催化的转录反应:,模板:DNA 引物:不需要 底物:4种NTP 合成方向:53 辅助因子:Mg2+or Mn2+(促进聚合反应),转录反应,RNA也可以指导RNA或DNA的合成,前一过程为RNA复制,后一过程为逆转录。个别的RNA还具有催化功能。,E.Coli RNA聚合酶,全酶:2 核心酶:2 2(全酶 holoenzyme)=2+,(一)RNA聚合酶,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真核生物RNA
34、聚合酶的异同,E.Coli RNA聚合酶全酶,启动子,E.Coli RNA聚合酶的组成,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可以被利福霉素(rifamycin)和利链霉素(streptolydigin)抑制。,真核生物RNA聚合酶根据它们对-鹅膏蕈碱(-amanitin)的敏感性不同分为RNA聚合酶I(A)、II(B)、III(C)。,-鹅膏蕈碱,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细胞定位和转录产物,(二)原核生物转录的过程,1.转录的一般原则,(1)模板:体内DNA中的一条链被转录,体外DNA的两条链都能被转录。,模板链(template strand),编码链(coding strand),不是
35、整个DNA分子的信息都被转录成一个RNA,而是某些基因以DNA的这一条链作为模板,而另一些基因以DNA的另外一条链作为模板。,基因表达,(4)第一个被转录的核苷酸通常是嘌呤核苷酸(约为90%),其中以乌嘌呤核苷酸最为常见。,(2)转录过程中需要模板,需要DNA解链,但不需要引物。,(3)以4种核苷三磷酸为底物,并需要Mg2+激活。,(5)转录的方向的53,这与DNA的复制完全一致。,(6)转录具有高度的忠实性。,(7)转录受严格调控。,2.转录的起始,(1)启动子(promoter)的概念 启动子是指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它包括4个区域:转录的起始点,-10区(pr
36、ibnow box,富含AT,其一致序列为TATAAT)-35区 一致序列为TTGACA,-10与-35之间的序列。,DNA的转录过程包括:起始、延长和终止。,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能直接识别启动子,并与启动子结合,从而启动基因转录。,转录起始点(start point)为+1,位于它上游的序列为负数,位于它下游的序列为正数,没有零。,RNA聚合酶与启动子区结合,先形成“闭合式”复合物,然后DNA解链,再形成酶开链“开放式”复合物,RNA转录开始,核苷酸被引入“开放式”复合物,产生RNA的5端,至RNA达一定长度(69个核苷酸),(2)RNA聚合酶对启动子的识别、结合和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亚
37、基从复合物中解离,RNA合成不需要引物,按照DNA中一条链的碱基序列选择1st and 2nd 核苷三磷酸,合成第一个磷酸二酯键,RNA链上参入的第一个核苷酸通常是嘌呤,因此新生RNA的5端通常是pppA or pppG。,转录起始后,因子就从起始复合物中解离。,因子释放后,进入链的延长阶段,核心酶的移动方向沿DNA 的35方向。,3.链的延长,核苷三磷酸底物以其-磷酸基与新生RNA链3端核苷酸中的3-C上的羟基缩合形成3,5-磷酸二酯键,并释放出焦磷酸。,转录完毕的DNA部位重新形成双螺旋。,RNA链沿53方向延伸,转录泡,RNA合成的速度每秒钟40个核苷酸,与蛋白质合成的速度相近(15个A
38、a/sec),但比DNA复制的速度(800bp/sec)要慢得多。RNA聚合酶在DNA分子上的运动不是匀速的,在经过富含GC对的序列8至10个核苷酸后,会发生一次暂停,这与转录的终止有关。,当核心酶沿模板35方向移动到终止信号区域时,转录就终止。提供终止信号的DNA序列称终止子。终止有2种类型:不依赖因子的终止,依赖于因子的终止。,4.链的终止,不依赖于因子的终止:这类终止子结构上有2个特征:,(2)发夹结构末端紧跟6个连续的U,发夹结构阻碍了聚合酶的进一步延伸,RNA链的合成就终止,酶和mRNA就从模板DNA上释放。,(1)DNA链的3端附近有回文结构,富含G-C碱基,随后紧跟的是A-T碱基
39、,转录形成的RNA具有茎环的发夹形结构(hairpin structure)。,不依赖因子的终止,依赖因子(rho factor)的终止:因子是基因编码的一种酶,它具有ATPase的活性和解链酶的活性,在水解ATP的情况下,它沿着53方向转录物的3端前进,直到遇到暂停在终止点位置的RNA聚合酶。随后因子通过解链酶的活性解开转录泡(transcription bubble)上的RNA/DNA形成的杂交双螺旋,使RNA转录物得到释放,从而终止转录。,依赖因子(rho factor)的终止:,(三)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的主要区别,1.真核细胞RNApol种类较多,根据它们对-鹅膏蕈碱的 敏感性不同
40、分为RNA pol I、II、III(or A、B、C),它们是高度分工的,不同的RNA聚合酶负责合成不同的RNA。,2.真核启动子比原核启动子更复杂和更多样,不同的RNA聚合酶有不同的启动子,真核生物启动子(1)DNA序列在转录起始点的5端区(上游区)(2)-30bp:TATA盒(Hogness box)(3)-90bp:GC盒(4)-70bp:CAAT盒,GC,CAAT,-90,-70,3.原核细胞靠RNA pol本身可识别启动子,而真核细胞的RNApol无法识别启动子,要靠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识别启动子,有许多转录因子。,转录因子的功能:调节RNA聚
41、合酶的活性,将RNA聚合酶引到启动子位置。,4.真核生物的转录受特定的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的影响,顺式作用元件:真核生物DNA中与转录调控有关的核苷酸序列,包括增强子、沉默子等。,沉默子(silencer):降低转录的速度,沉默子也称抑制子。,增强子(enhaucer):增加转录的速度。,顺式作用元件并不能直接发挥作用,要与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s)相互作用来调控转录,反式作用因子是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因子。,5.原核细胞基因转录的产物大多数为多顺反子mRNA,这是由于原核转录系统中功能相关的基因共享一个启动子,它们在转录时,以一个共同
42、的转录单位进行转录。而真核细胞,每一种蛋白质的基因都有自己独立的启动子,所以真核细胞转录产物是单顺反子mRNA。,原核,真核,6.原核细胞是边转录、边翻译,两个过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7.真核细胞中DNA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染色质,后者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染色体,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能转录。,8.真核细胞被转录的产物要经过非常复杂的后加工。,二、转录后的加工,真核细胞最初转录的产物是核内不均一RNA(HnRNA),是mRNA的前体。Hn RNA分子量不均一,大小不同,沉降常数20s100s,组成上类似于DNA(类似于D
43、NA的RNA,D-RNA),代谢很快,迅速合成和降解。HnRNA分子很大,其中大约只有10%转变成mRNA,其余在转录后的加工过程中被降解掉。,(一)mRNA前体的加工过程,原核细胞的mRNA通常没有转录后的加工过程。,(1)戴帽(2)加尾(3)剪接(splicing)(4)修饰:主要是链内腺苷的甲基化,hnRNA转变成mRNA的加工过程包括:,mRNA前体的剪接,真核生物中的基因是不连续的,如鸡卵清蛋白基因是不连续的。,外显子(exon or extron):真核细胞基因DNA中的编码序列,这部分序列可转录为RNA,并翻译成蛋白质,也称表达序列。,外显子和内含子都被转录在初级转录物(HnRN
44、A or pre-mRNA)中,以后由剪接酶(splicing enzyme)催化剪接去掉内含子,将相邻的外显子连接起来,称剪接(splicing)。,内含子(intron):真核细胞基因DNA中的不编码序列,这部分序列并不编码蛋白质,又称间隔序列或插入序列。,(二)rRNA前体的加工过程,原核细胞rRNA有三种16S、23S和5SrRNA,这三种rRNA是一个转录单位,一起转录的。,cleavage剪切,真核细胞有4种rRNA:28S、18S、5.8S和5SrRNA,是两个转录单位,18S、5.8S和28SrRNA的前体是45S,是一个转录单位,5SrRNA是单独的一个转录单位。,45SRN
45、A包含18S、5.8S、28SrRNA,它们被间隔序列隔开,加工的第一步在45S RNA的特定位点上进行甲基化,以后剪切基本上与原核rRNA相似。,5SrRNA是单独的一个转录单位,以类似于tRNA的方式进行加工。,四膜虫26SrRNA前体的自我剪接。表示这种RNA有催化功能,称为核酶。,核酶-真核生物rRNA的自身剪切,四膜虫 26SrRNA核酶(ribozyme)应用,前体 6.4 kb 414bp内含子 5.986kb 无酶催化,自身剪接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切割特异性RNA序列具特定的二级结构-槌头结构人工合成核酶的槌头结构 破坏HIV病毒,(三)tRNA前体的加工过程,tRNA前体的加工主要包括3步:,(1)剪切(cleavage)和剪接(splicing)(2)3端加CCA,(3)碱基修饰:甲基化、尿嘧啶还原成二氢尿嘧啶、脱氨反应,尿苷酸转化为假尿苷酸等。,tRNA前体的加工,少数生物主要是RNA病毒是靠RNA的复制把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RNA复制是指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催化此过程的酶称RNA复制酶或简称复制酶(replicase)或称RNA dependent/directed RNA polymerase(RDRPase)。,三、RNA的复制(依赖于RNA的RNA的合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