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_第十一章_DNA的生物合成课件.ppt
《生物化学_第十一章_DNA的生物合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_第十一章_DNA的生物合成课件.ppt(1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一章 DNA生物合成(DNA Biosynthesis)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崔秀云,教学要求:遗传信息的中心法则 DNA 复制的一般规律 真核生物DNA复制所需要的酶及因子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过程 原核生物DNA复制的过程 DNA的逆转录过程 DNA损伤与修复,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在DNA进行合成时,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即将遗传信息准确地复制到子代DNA 分子上,这一过程叫做复制(replication)。以DNA为模板合成与DNA某段核苷酸顺序相对应的RNA分子,此过程称为转录(transcription)。然后以R
2、NA中的mRNA为模板,按照其核苷酸顺序所组成的密码(codon)指导蛋白质合成,这一过程称为翻译(translation)。遗传信息传递方向的这种规律称为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某些RNA病毒可通过逆转录过程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中心法则,翻译,第一节 DNA复制的概况一.DNA的半保留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两条螺旋的多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断裂,然后以每条链各自作为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这样新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在此过程中,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semi cons
3、ervative replication)。,图111 DNA半保留复制及实验依据,二、DNA复制在起始点上通常是双向复制,复制起始点向两个方向延伸,形成两个方向相反Y型或叉型结构,称之为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复制叉是由于DNA 双链解开分成两个单链,以各自单链作模板,子链沿模板延伸所形成的Y 字形结构,似叉子形状故称复制叉,图 11-2 双向复制及复制叉示意图,DNA新链的合成总是从5到3方向进行,而模板链则从3到5方向与之对应。由于DNA双螺旋中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所以在复制时一条链合成的方向和复制叉前进的方向相同,可以连续复制,而另一条链合成的方向与复制叉前进的方
4、向相反,故不能连续复制。这种DNA的复制方式称为半不连续复制。连续复制的链称为前导链或领头链(leading strand),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后随链或尾随链(lagging strand)。后随链先合成多个小片段,然后再连接起来。,三、DNA 复制是半不连续复制,图11-3 DNA 半不连续复制示意图在DNA复制中,两条母链分开形成复制叉,子链的合成都是5 到3 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同的链是连续复制的,称前导链(leading strand)。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反的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称尾随链(lagging strand)。,DNA 聚合酶不能从头合成,大多数DNA 复制必须有一小段R
5、NA 为其提供自由的3-OH 末端,在此末端上DNA 聚合酶催化参入的脱氧核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使DNA链延伸。利用模板首先合成的一小段RNA 称引物,这一过程为引发(priming)。,四、DNA 复制必须有引物,五、DNA 复制具有高度保真性,DNA 是遗传的物质基础,DNA 复制的高度准确性对保持遗传物种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负责DNA 复制的主要DNA 聚合酶在聚合反应时对底物的选择严格按碱基配对的原则。此外,这种酶还具有3到5外切核酸酶的活性,能及时地将错配的碱基(即核苷酸)水解掉。这种外切核酸酶的活性起到了校正作用(proofreading)。细
6、胞修复系统也是保证DNA 高度保真性的重要因素。,第二节 参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有关酶类及蛋白因子,表11-1真核生物DNA复制的两种主要聚合酶及有关因子蛋白质(英文代号)功能 DNA聚合酶/引发酶(DNA pol/primase)引物的合成 DNA聚合酶(DNA pol)DNA复制主要酶 拓扑异构酶(TopoI,TopoII)松弛DNA双螺旋 解(螺)旋酶(Helicase)能解开DNA双螺旋 单链DNA结合蛋白(SSB)及复制蛋白A(RPA)结合单链DNA,复制因子C(RFC)参与滑动夹子 的装配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滑动夹子 核酸酶H(RNaseH)去除RNA引物 盖核酸内切酶I
7、(FENI)去除RNA引物 DNA连接酶(DNA ligase)连接冈崎片段,表11-1真核生物DNA复制的两种主要聚合酶及有关因子2蛋白质(英文代号)功能,1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D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以dNTP为原料,需要镁(或锌)离子作激动剂催化如下的反应:,式中(dNMP)n代表含有n个脱氧核苷酸的DNA片段,dNTP代表任何一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图11-4 DNA 聚合酶的三维结构模式图,2引发酶(primase),引发酶能利用DNA 为模板,以NTP为底物,合成一小片段RNA,作为DNA 聚合酶的引物。在真核生物,引发酶与DNA聚合酶形成一个复合物,这
8、个复合物合成大约10个核苷酸长的RNA引物,然后DNA聚合酶的大亚基发挥DNA 聚合酶的活性,以dNTP为底物合成大约15-30个脱氧核苷酸以延长引物。RNA-DNA 引物(大约40个核苷酸)合成后再由其他DNA聚合酶延长DNA 链。,3拓朴异构酶(topoisomerase),在复制过程中,DNA的超螺旋结构必须解开,拓朴异构酶能松弛超螺旋。人类有两种拓朴异构酶,分别为I型和II型。,图11-5 DNA 拓扑异构酶 II 作用示意图,4解(螺)旋酶(helicase),在DNA复制中以单链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解螺旋酶能解开双螺旋,其作用是在复制叉前解开一小段DNA。,5单链DNA结
9、合蛋白(single-strand DNA binding protein,SSB),单链DNA结合蛋白对单链DNA有高亲和力,能特异地结合到分开的单链DNA上。对DNA复制区形成的单链DNA有稳定作用。在真核生物中,一种单链DNA结合蛋白称之复制蛋白A(replication protein A,RPA)结合到暴露的单链上。,图11-6.解旋酶及单链DNA 结合蛋白的作用示意图,6.复制因子C(replication factor C,RFC),RFC是一种夹子的装载因子(clamp-loading factor)。RFC帮助这个环的装配。此因子作为DNA聚合酶和之间的连系物或纽带,有助于前
10、导链和后随链的同时合成。,7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是DNA聚合酶的辅助蛋白质,包含在引物的识别复合物中。DNA聚合酶催化DNA合成反应的连续性是由PCNA来承担的。PCNA的三个亚基绕着DNA形成一个滑动夹子(sliding clamp),DNA聚合酶附着于滑动夹子上。PCNA是在复制的细胞中发现的第一个核抗原,为此而命名。此因子也存在于全身性红斑狼疮病人血清中。,图11-7 滑动夹子(a)夹子加载蛋白如RFC与DNA结合。(b)夹子加载蛋白与PCNA装配成滑动夹子。(c)DNA聚合酶与滑动夹子相结合,开
11、始沿模板前进。(d)PCNA的结构,PCNA的三个亚基形成一个环,DNA从大孔中间自由通过。,8核酸酶H和盖内切核酸酶(RNaseH and flap endonuclease 1,FEN1),它们参与去除RNA引物的作用。核酸酶H是一种内切核酸酶,降解RNA引物,留下一个核苷酸连在冈崎片段的末端,由FEN1完成去除最后一个核苷酸。,9.DNA连接酶,DNA连接酶催化两个DNA片段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在一起,形成更大的DNA片段。这一反应需要ATP供能。DNA 连接酶不但在DNA复制中起作用,而且在DNA损伤的修复和重组DNA中不可缺少。,图11-8 DNA 连接酶催化的反应,第三节 真
12、核生物DNA的复制过程,真核生物DNA是在细胞S期开始复制。DNA的复制从多个复制点开始复制过程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一、DNA复制的起始二、DNA链的延伸三、DNA复制终止,一、DNA复制起始过 程1DNA复制的起始,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起始点(origins of replication,ori)。复制起始点有特殊的序列。复制起始点称为自主复制序列(autonomously replicating sequences,ARS)。此序列含有由11个核苷酸组成的保守序列:A(T)TTTATA(G)TTTA(T)。,一个称之为起始识别复合物(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
13、x,ORC)的大的蛋白复合物组装于此。ORC在起始点上的组装还不足以开始起动,必须有另一种称为小染色体维系蛋白(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MCM)的复合物参与。MCM有解旋酶活性。这一激活过程是由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蛋白激酶调节的。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起始过程见(图11-9),A:起始辩认复合物(ORC)结合到起始位点上。B:小核染色体维系蛋白(MCM)结合到上面。C:在细胞周期的调节信号作用下后,起始复合物被激活,解旋酶的活性 打开了亲代双链,形成一个小泡。RPA结合到暴露的单链上。解旋酶 附着于DNA上,小泡被扩大。D:聚合酶/引发酶
14、 复合物合成第一个RNA 引物和短的DNA。E:RNA引物被聚合酶延长,脱氧核苷酸参入。,图11-9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起始,2RNA引物的合成,引发酶与DNA聚合酶形成一个复合体,能识别起始位点,并且以核糖核苷三磷酸为底物(NTP),以解开的一段DNA为模板,合成一个短链RNA(810个核苷酸)引物。然后从引发酶的活性转变为DNA聚合酶的活性,RNA引物的3-OH末端为合成新的DNA单链的起点,以dNTP为原料,延长引物大约15-30个脱氧核苷酸。,图 11-10 引物及引物的合成以DNA 为模板,以NTP为底物,在引发酶的催化下,形成3,5磷酸二酯键。,二、DNA链的延伸DNA聚合酶/引
15、发酶产生RNA-DNA后,当达到一定长度(大约40个核苷酸),DNA聚合酶不具备持续合成的能力,RFC紧密结合到引物-模板接合处,DNA聚合酶与模板DNA脱离,再引发另一个引物的合成。RFC负责组装PCNA滑动夹子,然后DNA聚合酶(pol)结合到PCNA组成的滑动夹子上,导致pol/之间的转换。由DNA聚合酶完成冈崎片段延伸,最终长度130-200个核苷酸,当它遇到原先已形成的冈崎片段5末端时,pol/PCNA复合物从DNA上释放下来。前导链引物合成后由DNA聚合酶连续延伸DNA 链,长度可达5-10 kb。,两条链均按5到3方向合成,一条链3末端的方向朝着复制叉前进的方向,可连续合成,称前
16、导链(leading strand)。另一条链5末端朝着复制叉,合成是不连续的,形成冈崎片段,此链称后随链(lagging strand)。,图 11-11 DNA冈崎片段的形成,2RNA引物的水解,引物的去除通过两个步骤,首先由RNase H降解RNA引物,留下单个核糖核苷酸连接到冈崎片段上。然后,由盖内切核酸酶(flap endonucleae 1,FEN1)除去最后一个核苷酸。FEN1也能除去由于DNA聚合酶产生的某些错误的碱基。,总结真核生物DNA合成的过程(后随链的合成)见图11-12,11-12 参与真核DNA复制后随链的酶及复制过程,A:RPA,一种单链DNA结合蛋白,结合到单链
17、模板上,使连续的复制叉解开双链。B:在聚合酶/引发酶作用下开始合成RNA引物。C:引物合成达到810个核苷酸后,复合物的聚合酶活性起作用,合成15-30个脱氧核苷酸以延长引物。然后,聚合酶/引发酶复合物从模板上解离。D:RFC结合到这个片段的末端,催化装配由PCNA构成的滑动夹子。E:聚合酶复合物结合到滑动夹子上,并延长冈崎片段。F:当复制复合物达到RNA引物时,引物被RNaseH和 FENI共同作用下水解。G:留下的间隙由连续延长的冈崎片段所填补,存在的缺口由DNA连接酶封闭。,三、DNA大分子的形成,DNA连接酶将相邻的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大分子DNA链。由于DNA聚合酶具有校正功
18、能,即通过它的核酶外切酶的功能,能及时切除错配的碱基,使DNA复制具有高度的保真性,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四、端粒DNA的合成,端粒(telomeres)是染色体末端的结构,它是由许多富含鸟嘌呤核苷酸的特殊的重复顺序DNA及相关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不同种属重复序列组成不同。端粒酶(telomerase)是催化端粒合成的酶。端粒酶是由蛋白质及RNA组成的,它具有逆转录酶的活性,能与自身携带的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端粒DNA,图11-13 端粒与端粒酶端粒DNA:人的DNA 的3末端存在的重复顺序(TTAGGG)n端粒酶:酶本身含有与端粒DNA序列互补的RNA片段,催化端粒DNA-3末端的延长
19、。,图11-14 A 端粒酶催化端粒的合成人的端粒是由TTAGGG重复序列组成的,端粒的3末端TTA与端粒酶中的RNA碱基互补;以此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延伸端粒的3末端;端粒酶经过转位重新与端粒的3末端的TTA配对,催化另一个重复序列的合成.,图11-14 B 端粒的形成过程(D)当富含G-的链延长到足够长度时,引物酶合成一段RNA引物,与富含G-链的3-末端互补,(E)DNA聚合酶利用新合成的引物填补C-丰富的链,DNA 连接酶封闭缺口最后,(F)引物被去除,在富含G-的链留下12-16 个核苷酸。,第四节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表11-3 细菌与真核生物复制具有相似功能组分的比较,功能 细
20、菌 真核细胞合成的主要酶 Pol III核心酶 Pol 拓扑异构 Omega()蛋白 TopoI gyrase(旋转酶)解旋酶 Dna B T抗原解链酶 DnaC T抗原 维持单链 SSB RPA 引物合成 DnaG Pol/引发酶 滑动夹 Pol III的亚基 PCNA 夹子装载 Pol III的亚基复合物 RFC 连接反应 连接酶 连接酶1RNA去除 Pol 1 RNaseH,FEN1,表11-4 细菌DNA聚合酶,分类 主要功能Pol I 合成冈崎片段,及DNA修复Pol II DNA修复Pol III 主要复制酶 Pol 1V 跨损伤修复Pol V 跨损伤修复,图11-15 DNA聚合
21、酶的结构示意图,Pol III是由7-10个亚基组成的不对称二聚体。核心酶含有、三个亚基。亚基催化磷酸二酯链的形成,亚基具有35核酸外切酶的作用,是起较正功能的外切核酸酶(proofreading exonuclease),亚基为装配所必须。滑动夹子由两个亚基组成。它通过复合物夹子载体组装到DNA上,此步骤需要ATP。两个亚基围绕双螺旋形成一个环,以利于聚合酶沿着模板滑动。,图11-16 大肠杆菌聚合酶III 同时催化 DNA两条链的复制,两个聚合酶III结合在一起,尾随链形成环,才能穿过复合物。两条链在一个位置上合成。,图11-17 DNA 聚合酶I结构模示图,DNA聚合酶 I 是单一多肽链
22、的蛋白质,主要由从A至R共18个-螺旋组成。特异的蛋白酶把DNA聚合酶 I 的F与G螺旋之间切断,得到从A至I的小片段和从G到R的大片段。大片段具有53聚合酶和35外切酶活性,称为Klenow片段,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酶。,原核生物DNA聚合酶 I 的主要功能是去除DNA引物和对DNA损伤的修复。,原核生物DNA的复制过程与真核生物类似,也包括三个过程:1复制的起始 2片段的延长 3DNA复制的终止,一、原核生物DNA的复制过程,(一)复制的起始1复制起始点及复制叉的形成 大肠杆菌染色体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oriC),含245bp。此区域含有三个串联重复序列,每个序列由13bp组成,富
23、含A、T,有利于解链。其下游还有四个反向重复序列,每个序列含9bp(图11-18)。,图11-18 E.coli复制起始点的核苷酸序列排布,复制蛋白DnaA能识别该序列并与其相结合,然后DnaC与其结合。DnaC作为匹配媒体(matchmaker),允许解螺旋酶DnaB结合,将母链DNA分开,形成一个复制叉。在起始点出现复制泡,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移动,这种复制是双向性的。参与细菌复制起始的蛋白质见表11-5。,表11-参与细菌复制起始的各种蛋白质及其功能 蛋白质名称 功能DnaA 识别起始位点DnaB 解螺旋酶活性,解开DNA双链DnaC 协助解螺旋酶的活性DnaG 引发酶活性,催化RNA引物
24、合成SSB 单链DNA结合蛋白 Omega()拓扑异构 gyrase(旋转酶)拓扑异构,2引物的形成 在后随链上,DNA引发酶(DnaG)与解螺旋酶(DnaB)结合形成一个复合体。DnaB使复合物沿着模板链移动,促使母链分开。这种移动需要ATP水解供应能量。单链DNA结合蛋白(SSB)与单链DNA相结合,防止母链的退火,也防止发夹结构和其它二级结构的形成。由DnaG 引发酶合成短的RNA引物。,(二)DNA 片段的延长DNA聚合酶III从引物3-OH起,延伸冈崎片段大约1000-2000bp。当着聚合酶复合物遇到已经合成的冈崎片段的RNA引物时,延长反应则停止。DNA聚合酶III从DNA模板上
25、解离下来。前导链则连续合成,直到终点。(三)DNA 复制的终止1RNA引物的去除,RNA引物的去除和空隙的填补均由DNA聚合酶I催化,该酶具有53外切核酸酶的活性,从冈崎片段5 端切除RNA引物;该酶的聚合酶活性,催化dNTP加到3-末端,填补RNA引物被除去而留下的空隙。此酶固有的35外切核酸酶的活性起着校正作用,提高空隙填补的凖确性。2冈崎片段的连接DNA聚合酶I填补空隙后,留有缺口,DNA连接酶催化冈崎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封闭缺口,连接成一条长链(图11-19)。3DNA复制的终止大肠杆菌从一个起始点开始双向复制各进行180,同时在终止点汇合,完成一次复制过程。Tus蛋白参与复制的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 第十一 _DNA 生物 合成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2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