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ppt课件——第二章 康复评定.ppt
《康复医学ppt课件——第二章 康复评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医学ppt课件——第二章 康复评定.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康 复 医 学,第二章 康复医学评定前言,前言,康复医学评定又称康复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的康复治疗的基础。康复医疗过程中可能重复多次康复评定,且往往以康复评定开始,又以康复评定结束。康复评定具有以下目的和作用:了解残疾所致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结局;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客观的依据;观察残疾的发展变化;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开发新的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康复评定的方法包括使用仪器评定,或不使用仪器的评分量表。,第一节 运动功能评定,一、肌张力评定二、肌力
2、评定三、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四、步态分析五、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六、心肺运动试验七、感觉功能评定,第二节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社会功能评定,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二、独立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三、生存质量评定,第三节 脑高级功能评定,一、基本概念 二、认知功能的内容 三、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第四节 肌电图与低频电诊断,一、肌电图 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三、神经反射检查 四、诱发电位 五、低频电诊断,一、肌张力评定1.概述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其本质是紧张性牵张反射,正常人体的骨骼肌处于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产生一定的张力即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肌张力的正常与
3、否主要取决于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情况,一旦这种支配情况发生改变,就可导致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等问题。因此,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外周神经损伤的重要特征。肌张力的评定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障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评定的重要内容。临床上肌张力的检查是以触摸肌肉的硬度和被动牵伸肢体运动时受限的程度和感知的阻力作为判断依据。肌张力正常时,肢体极易被移动,评定者可很好地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而不感到异常阻力,肢体的反应和感觉较轻。,肌张力增高 肌肉组织坚实,屈伸其肢体时阻力增加,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可分为两种:(1)痉挛,检查者对患者的诸关节做被动活动时,起始感觉有
4、较大抵抗,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点,突然感到抵抗减小,又称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害现象。痉挛的分布具有一些特点,上肢易累及的肌群为屈肌群,下肢易累及的肌群为伸肌群;(2)强直(或僵硬),屈伸肢体时始终阻力增加,又称铅管样强直,其特征是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持续的、始终如一的阻力感,为锥体外系损害现象,如帕金森病。肌张力降低 肌肉松软,屈伸其肢体时阻力低,关节运动范围扩大,表现为迟缓性麻痹,见于周围神经病变、小脑病变等。,检查方法多为手法检查,给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检查。根据检查者的感觉做出判断。检查时,最好从检查者肌肉处于最短的位置开始,速度要快。临床常用的评定分级法有手法快速PROM
5、评定法和修订PROM痉挛评定。前者简单,评定级别较粗,将痉挛分为轻、中、重三度;后者分为四级,0级为正常,级和+相当于轻度,级相当于中度,级和级相当于重度。,2.痉挛的评定,3.迟缓性麻痹的评定,分级:轻度 包括肌张力降低;肌力下降;把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并释放时,肢体只能短暂地抗重力,然后立即落下;仍有一些功能活动。中到重度 包括肌张力显著降低或消失;肌力零级或级(徒手肌力检查);把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并释放时,立即落下;不能进行任何有功能的活动。,4.注意事项,除了神经肌肉反射弧上的病变外,肌腱的挛缩、关节的强硬等都会影响肌张力的检查。检查时嘱被检者尽量放松,注意两侧肢体的对比。,二、肌力
6、评定 肌力是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的力量。肌力测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力量,藉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肌力测定对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病损,尤其对周围神经病损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肌力测定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评定康复治疗的疗效。常用的肌力测定方法有手法肌力检查(MMT)、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等速肌力测试。,1.手法肌力检查,MMT检查时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让患者处于不同的受检位嘱患者在减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状态下做一定的动作,并使动作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根据肌肉活动能力及抗阻力的情况,按肌力分级标准来评定受检肌肉或肌群的肌力级别。通常
7、采用六级分法,各级肌力的标准见表3-3。每一级可以用“+”或“-”进一步细分。如测得的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该级的右上角加“+”号,稍差时加“-”号。具体见图,在肌力较强(超过3级)时,为了进一步作较准确的定量评定,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测试。常用的方法有握力测试、捏力测试、背拉力测试、四肢肌群肌力测试等。,2.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3.等速肌力测定,原理 等速肌力测试仪是为等速运动训练和测定设计的。等速运动是指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角速度)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的运动方式。等速仪器内部有特制的机构使运动的角速度保持恒定。如确定角速度为60/s以后,运动时受试者用力越大,机器提供的阻力也越大,用
8、力越小,提供的阻力也越小,这样使运动时的角速度保持不变。方法 可进行等速向心性收缩测试和等速离心性收缩测试。测试时先规定运动的角速度,然后将肢体或其他背测部分固定在仪器的传动杆或机构上,肢体运动时,带动传动杆绕轴运动,力的大小肌可用力矩表示出来。通过测得的参数进行评定。,4.肌力测定的禁忌证,严重疼痛、关节活动极度受限、严重的关节积液或滑膜炎、软组织损伤席刚刚愈合、骨关节不稳定、关节急性损伤或拉伤等为绝对禁忌证;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亚急性或慢性扭伤或拉伤、心血管疾病为相对禁忌证。,三、关节活动范围测定1.概述,关节活动范围又称关节活动度(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角度)。分为主动关
9、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前者为肌肉主动收缩产生的,后者则完全由外力活动产生,无随意肌肉活动。检测ROM是评定运动系统功能状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判断病因和预测预后、制定系统治疗计划、评定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关节活动异常常见原因,关节本身的因素 关节内骨折或软骨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关节积血或积液、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关节先天性畸形均可引起疼痛、肌肉痉挛或软组织粘连,导致关节活动度减少。关节外因素 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腱、韧带等)损伤及粘连、疤痕挛缩、骨折、肌肉痉挛、严重的肢体循环障碍均可引起关节活动度下降。周围神经损伤引起关节活动度下降,中枢神经损伤早期引起关节活动度过
10、度,痉挛期则导致关节活动度明显减少。,3.测量工具,(1)普通测角计 也称通用量角器,是临床最常用的测量关节角度的器械。两个臂:移动臂,标有指针;固定臂,附有刻度盘,两臂于一端以活动轴固定,轴为测角计中心。使用通用测角计时,测角计轴心须与关节活动轴心一致,两臂与关节两端肢体长轴平行。,(2)方盘量角器,是一个中央有圆形分角刻度的正方形刻度盘,常用木质、金属或塑料制成。优点:1、不必以关节骨性标志确定测角的轴心。2、操作简便 3、正确使用误差小 4、可适于脊柱等难以使用普通测角计的部位。,4.主要关节ROM的测量,4.主要关节ROM的测量,4.主要关节ROM的测量,对某些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可以
11、骨性标志为参考点,以其在关节运动起始和(或)终末的距离变化坐位评价指标。例如,手部ROM测定时,可以拇指、示指指尖的距离表示拇指外展功能状态,以指尖与掌横纹的距离表示手部屈曲功能状态;脊柱ROM测定时,作直立位弯腰活动时,以指尖触及下肢最低部位表示腰椎及髋关节的活动度。,5.评定分析,正常关节有一定的活动方向与范围。同一关节的活动范围可因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而异,因此各关节活动范围的正常值只是平均值的近似值。不及或超过范围,尤其是与健侧相应关节比较而存在差别时,就应考虑为异常。正常情况下,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要小于被动活动范围。当关节有被动活动受限时,其主动活动受限的程度一定会更大。关节被动活
12、动正常而主动活动不能者,常为神经麻痹或肌肉、肌腱断裂所致。关节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均部分受限者为关节僵硬,主要为关节内粘连、肌肉痉挛或挛缩、皮肤瘢痕挛缩及关节长时间固定等所致。关节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均不能者为关节强直,提示构成关节的骨骼之间已有骨性或牢固的纤维连接。临床上以关节活动受限较多见。关节活动超过正常范围亦是一种异常表现,可见于周围神经病损所致的肌肉弛缓性瘫痪、关节支持韧带松弛以及关节骨质破坏等患者。,6.测量时的注意事项,严格操作,专人负责,提高准确性。存在一定正常差异,要左右对比检查。不宜在关节活动锻炼后检查。同时检查主动和被动两种关节活动度,分别记录。主被动活动范围明显不一致时,提
13、示神经肌肉、肌腱等方面存在问题,如肌肉瘫痪、挛缩或粘连等。评价关节本身活动范围时应以关节被动活动度为准。不同器械、不同方法测得的关节活动度值有差异,不宜互相比较。同一单位内所用方法应一致,载入文献资料是要有说明。,6.测量时的注意事项,检查者应熟悉各关节解剖和正常活动范围,熟练测定技术。检查前对患者讲明目的和方法,使其充分合作。检查时患者应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保持舒适体位,测定时不得移动,避免代偿活动影响检查结果。记录结果应写明关节活动的起止度数。,四、步态分析,步行是指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行机体的人类特征性活动。步行牵涉全身众多关节的周期性运动。步态是行走时人体的姿态,是诸多独立性功能的基本要
14、素之一。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步态分析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制研究等。,(一)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到此侧足跟再次着地,为一个步行周期。其间每一足都经历了一个与地面接触的支撑相及离地挪动的摆动相(迈步相)。以右足为例,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涉及以下环节:右足跟开始着地;(右足完全着地)左足趾离地;右足跟离地;左足开始着地;右足趾离地;双足对线;右胫骨直立;右足开始着地。其中至属支撑相,至属摆动相。从支撑相到摆
15、动相是加速期,而从摆动相到支撑相是减速期。,1支撑相 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60。支撑相又分早、中、末期。支撑相大部分时间为单足支撑。当两足同时处于支撑相时为双支撑相。双支撑相的存在为步行的特征,此期消失,出现双足离地为跑步的特征。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成反比。步行障碍时往往首先表现为双支撑相时间延长,以增加步行稳定性。2摆动相 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40。,(二)步行周期中的常用参数,传统的测定方法为足印法,即在足底上涂上墨汁,在步行通道(一般为4-6米)铺上白纸。受试者走过白纸,用秒表记录步行时间,并通过足迹测量步行空间。现代实验室也
16、采用数字化三维分析或电子步态分析系统。,常用的参数有,1步长(步幅)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2步长时间 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时间。3步幅(跨步长)指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4步频 指平均步数(步/min),步频=60(s)步长平 均时间(s)。由于步长时间两足不同,所以一般取平均值。若按左右步长单独计算步频,以表示两侧步长的差异。5步速 指步行的平均速度(m/s)。步速=步幅步行周期。6步宽 也称之为支撑基础,指两足中心间的距离。7足偏角 两足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成的角,有左、右足偏角。,(三)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分析,1髋、膝、踝关节的屈伸 行走时双下肢必须交替支撑和摆动,下
17、肢各关节也在不断屈伸,最显著的运动是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2重心运动 人体重心位于第2骶骨前缘,两髋关节中央。步行中,人体重心在矢状面和水平面上不断移动,即上下左右不断移动。直线运动时,人体重心移动最小,因此最为省力。,3骨盆运动 为了减少重心的上、下及侧向移动,以使运动更为平稳并降低能耗,骨盆也配合步行周期而作左右旋转、左右倾斜及侧向移动。步行周期中上肢作与同侧下肢相反方向的摆动。4肌肉运动 步行周期中多组肌肉的协调收缩,起到平衡身体、加速、减速及吸收震动的作用。步态异常与肌肉活动的异常通常有密切关联。在步态分析中常用动态肌电图监测步行时肌肉活动与步态的关系。,(四)步态观察要点,一般采
18、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前面、侧面和后面。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足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五)常见异常步态,1.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臀大肌步态 臀中肌步态 踝背屈肌无力步态(跨越或垂足步态)2.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偏瘫 脑瘫 帕金森步态 小脑共济失调步态,五、平衡与协
19、调功能评定(一)平衡功能评定,1.定义与分类 人体平衡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能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一个人的平衡功能正常时,能够保持体位,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人体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一级平衡)自动动态平衡(二级平衡)动态平衡 他动动态平衡(三级平衡),2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前者是指从平衡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后者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康复医学ppt课件第二章 康复评定 康复 医学 ppt 课件 第二 评定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