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 课件.ppt
《新建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 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 悸,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 于 永 红,一、心悸概述,1、心悸概念,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惊悸: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怔忡: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忡。,2、心悸病名、病机及论治认识演变,(1)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经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2)素问三部九候论说:
2、“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3)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2、心悸病名、病机及论治认识演变,(4)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伤寒论:务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5)宋代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6)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2、心悸病名、
3、病机及论治认识演变,(7)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仲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8)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9)心悸病机:心虚胆怯、心阳不振、心血不足、水饮凌心、阴虚火旺、瘀血阻络(10)现代研究:中医药抗心律失常有整体调治、双向 调节优势。,二、心悸的疾病诊断要点和证候诊断要点,1疾病诊断要点,主症: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突发突止,不能自主;脉象:见结、代,或数、疾、促,或缓、迟等变化
4、。诱因:刺激、惊恐、紧张、劳累、饱餐分型:临床依据脉搏节律或/和频率异常而分为三种类型:脉率过速;脉率过缓;脉律不齐。,1疾病诊断要点-问诊要点,(1)发作诱因、时间、频率、病程。(2)有无心前区疼痛、发热、头晕、头痛、晕厥、抽搐、呼吸困难、消瘦及多汗、失眠、焦虑等相关症状。(3)有无心脏病、内分泌疾病、贫血性疾病、神经症等病史。(4)有无嗜好浓茶、咖啡、烟酒及精神刺激史。,2.证候诊断要点-本虚标实证,本虚:气血不足,阴阳亏虚。标实:气滞、血瘀、痰火、水饮。实证:心悸时发时止,心跳剧烈,胸闷烦燥,失眠多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虚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5、,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三、心悸的鉴别诊断,1、与真心痛的鉴别,真心痛 除见心慌不安,脉结或代外,必以心痛为主症,多呈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牵及肩胛两背,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或情绪波动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直至晕厥,病情危笃。真心痛常可与心悸合并出现。,2、与奔豚的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难:“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称之为肾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故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建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 课件 新建 中医 急诊 心悸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