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09年本科 课件.ppt
《神经病学09年本科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09年本科 课件.ppt(2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神经病学,(第6版),第十四章脊髓疾病概 述1.外部结构:31对脊神经:C8,T12,L5,S5,尾1。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颈膨大(T5T2)、腰膨大(L1S2)。2.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后角、侧角。白质:前束、侧束、后束。,3.横切面(内部结构)蝴蝶状灰质-“H”中央管前、后角(和侧角)前、侧索和后索,4.血液供应(1)脊髓前动脉(2)脊髓后动脉(3)根动脉,脊髓后动脉,脊髓损害定位和病因,功能角度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植物神经(侧角损害)损害程度半侧损害(脊髓半切综合症)横贯性损害(脊髓休克),运动障碍,前角损害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锥体束损害病灶损害平面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联合损害,脊髓灰
2、质炎进行性脊肌萎缩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感觉障碍,后角、前连合损害节段性、分离性后索损害病灶平面下同侧深感觉障碍脊髓丘脑束损害病灶平面下对侧浅感觉障碍,脊髓空洞症脊髓内肿瘤脊髓痨脊髓炎症脊髓肿瘤脱髓鞘疾病,脊髓主要节段横贯损害表现,高颈段(颈1-4)隔神经(C3-4)颈膨大(颈5-胸2)Horner(C8-T1)胸段*(胸3-12)Beevor(T10-11)腰膨大(腰1-骶2)圆锥(骶3-尾节)鞍区感觉障碍马尾(腰2-尾节神经根)不对称,【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脊髓横贯损害:一般临床表现:损害平面以下双则运动、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脊
3、髓休克脊髓横贯损害时,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尿潴留。,脊髓横贯损害临床表现:(1)高颈段(14)一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可有呼吸困难等。(2)颈膨大(C5T2)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可有霍纳征。,(3)胸髓(T3 T12)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腰膨大(2)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5)脊髓圆锥(S35和尾节)下肢肌力正常,肛门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障碍,肛门反射消失,无根痛。(6)马尾(L2尾节神经根)双下肢不对称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根痛严重。,2.脊髓不完全性损害 1.脊髓半侧损害同侧损害平面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对侧损害平面
4、以下痛温觉障碍。伴有植物神经障碍(脊髓半切综合症)-脊髓肿瘤的早期表现,【脊髓疾病的定性】1.位置:2.解剖层次:髓内、髓外(硬脊膜内、硬脊膜外),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病因】多数不明,病毒?脱髓鞘疾病?【病理】脊髓肿胀、变软、充血、渗出物或软化,弥漫性损害.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灰质细胞、白质轴突和髓鞘均变性,脊髓炎与脊髓病临床分类一、按起病的快慢分:急性(数日内发展)亚急性(2-6周间)慢性(超过6周),二、按炎症部位分:脊髓前角灰质炎(选择损害前角)横贯性脊髓炎(侵犯几个节段)上升性脊髓炎(向上扩散)播散性脊髓炎(多数散在)脊膜脊髓炎(累及脊膜),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壮年,性别无异急性起病病
5、前的感染病史、其他诱因多累及胸髓,颈腰髓次之,骶髓少首发多为胸背局限性根痛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障碍,【临床表现】一.急性横贯性脊髓炎(1)运动障碍:早期-脊髓休克,休克期后-腱反射增强,病理征阳性,反射性排尿.,总体反射:刺激下肢或膀胱充盈,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痉挛,伴出汗、竖毛、尿便自动排出等,提示预后不良。,(2)感觉障碍: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消失。(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泌汗异常,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等。,【辅助检查】脑脊液:动力学检查正常,蛋白质增高,白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电生理检查:VEP、SEP、MEP(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3.影像
6、学检查:X线、MRI,【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发病前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2.急性起病,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脑脊液压力正常,细胞数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鉴别诊断一视神经脊髓炎:二急性硬脊膜外脓肿:三急性脊髓压迫症:四脊髓血管病:五.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六.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七.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1型相关脊髓病:,【治疗】一、一般治疗呼吸困难:防治肺部感染:排尿障碍:褥疮的防治:翻身、拍背、吸痰:,二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强的松。2.免疫球蛋白:大剂量。抗菌素:4其他药物:维生素族、血管扩张药、神经营养药。,三康复治疗:功能位、主动和被动锻
7、炼、局部按摩【预后】36月基本恢复。6月后肌电图失神经改变、MR示广泛病变预后差,第二节脊髓压迫症【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一肿瘤 二炎症 三外伤 四先天性疾病 五脊柱退行性变 六.血液疾病:,2.发病机制:机械压迫,血供障碍,脊髓肿瘤浸润,病理改变与发病的快慢有关。受压早期:移位、排挤CSF和静脉血流。受压后期:骨质吸收、椎管扩大。急性压迫:无代偿慢性压迫:代偿,【临床表现】1.急性脊髓压迫症:2.慢性脊髓压迫症:分三期 根痛期: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完全受压期:,(1)神经根症状期:后根刺激根痛,后根受损相应节段感觉障碍前根、前角受损相应节段肌萎缩、肌束颤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感觉
8、障碍:髓外病变下肢远端向上发展髓内病变分离性感觉障碍,向下发展。晚期:横贯性损害。,(3)运动障碍:锥体束征。(4)反射异常:(5)自主神经症状:(6)脊膜刺激症状:,【辅助检查】一腰穿:脑脊液:蛋白质增高压颈试验:,二影像学检查:1.脊柱线:2.脊髓造影:3.和:4.核素扫描:,【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四步骤:脊髓是否受压:脊髓损害平面:脊髓压迫的节段和范围?脊髓损害平面内的层次:脊髓压迫的病变性质:,(1)病变纵向定位:平面(2)病变横向定位:髓内、髓外硬膜内或硬膜外。(3)病因及病变性质:,鉴别诊断:一急性脊髓炎:二亚急性联合变性:三脊髓空洞症:,【治疗】1.尽快去除病因:2.6小量内减压
9、:3.康复治疗:【预后】,急性脊髓炎的诊断要点:1.发病前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2.急性起病,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脑脊液压力正常,细胞数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第八章脑血管疾病脑的组成:一大脑二间脑三小脑四脑干,概 述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卒中。当今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具有四高特点(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
10、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世界卫生组织的MONICA研究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发病者约30%死亡,70%的存活者有偏瘫失语等残障。,脑卒中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约120多亿元,再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的总支出近200亿元。,脑血管疾病分类:我国将CVD分为10类(1995年),脑的血液供应:1.脑动脉系统:(1)颈内动脉系统:大脑前、中动脉、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后
11、交通动脉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液。,(2)椎-基底动脉系统:左右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又分成左右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内囊后肢后1/3、全部脑干和小脑的血液。脑底动脉杯,2.脑静脉系统:由脑静脉和静脉窦组成。又分为大脑浅静脉和大脑深静脉。,缩写 动脉名称ACA 大脑前动脉AComA 前交通动脉ICA 颈内动脉MCA 大脑中动脉PcomA 后交通动脉PCA 大脑后动脉SCA 小脑上动脉BA 基底动脉AICA 小脑前下动脉VA 椎动脉PICA 小脑下后动脉ASA 脊髓前动脉,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脑的重量:占体重23。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2030。,脑卒
12、中病因.管壁病变:2.心脏病和血液动力学改变:3.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4.其他病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和脑卒中史吸烟和酗酒高脂血症其它,诊断与治疗原则诊断: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挽救生命、降低残疾、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小中风,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紊乱。一般为数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并反复发作和缓解,不留神经功能缺损。,【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血液动力学变化等。发病机制:血液动力学变化:微栓塞:其他原因:,【病理】可发现小梗塞灶,颈内动
13、脉、颅内动脉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临床表现】一般特点:1.颈内动脉系统TIA: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几种特殊表现:(1)跌倒发作(2)短暂性全面遗忘症(3)双眼视力障碍发作,【辅助检查】血常规 生化检查 超声 CT、MRI、DSA,【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暂,可反复发作。2.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相应的脑功能障碍。,鉴别诊断:美尼尔氏病:癫痫的部分性发作:心脏疾病:阿-斯综合症、严重的心律失常。其他:,【治疗】一、去除中风危险因素(病因治疗)二、预防性药物治疗:1.血小板凝集抑制剂:
14、(1)阿斯匹林:小剂量抑制TXA2形成,而大剂量不仅抑制TXA2,也抑制PGI2。故目前均使用小剂量:75mg150mg/d。,(2)氯吡格雷:75mg/d。(3)奥扎格雷:2.抗凝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1)心源性TIA伴房颤和冠心病:(2)频繁发作的TIA或椎基底动脉TIA:3.其他:三.外科治疗:狭窄70,【预后】未经治疗的患者,1/3发展为脑梗塞,1/3反复发作,1/3自行缓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要点1.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暂,可反复发作。2.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相应的脑功能障碍。,第二节 脑梗
15、死 由于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血供不足而使相应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脑梗死脑血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一、脑血栓形成【病因和发病机制】1.动脉硬化:2.动脉炎:3.其他:,【病理及病理生理】1.病理:白色梗死、红色梗死(1)超早期:16小时(2)急性期:624小时(3)坏死期:2448小时(4)软化期:3天3周(5)恢复期:34周后,2.病理生理缺血半暗带:时间窗:再灌注损伤:,当栓子堵塞某一支供脑动脉以后,图中灰色区域为很快坏死的核心区域脑细胞,周边为一圈粉红色区域,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缺血半暗带”。,【临床类型】1.按症状体征分:(1)完全型疾病和局灶症状在6小时达到高峰,病情一般较重
16、。()进展型症状逐渐进展,疾病和局灶症状缓慢出现,渐渐加重,数天或2周后仍然加重。,(3)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神经症状和体征在发病后2472小时恢复,最长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2.按临床表现分:(1)大面积脑梗死:(2)分水岭梗死:(3)出血性脑梗死:(4)多发性脑梗死:,【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闭塞:交叉性瘫痪(病侧眼动脉受累后造成的病侧视力减退或失明、病变侧Horner征、病变对侧的偏瘫),颈动脉听诊可有杂音,一侧颈动脉搏动减弱。,2.大脑中动脉闭塞:(1)主干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三偏症状)。累及主侧半球时常有失语。(2)皮层支闭塞:上部
17、分-对侧上肢瘫和感觉障碍。下部分-无偏瘫,对侧同向性偏盲。(3)深穿支闭塞-出现上下肢偏瘫。,3.大脑前动脉闭塞(1)皮质支阻塞-对侧下肢运动、感觉障碍,排尿障碍。(2)深穿支阻塞-对侧上肢和面舌瘫。(3)分出前交通动脉前主干闭塞-截瘫、二便失禁、运动性失语、人格改变。(4)分出前交通动脉后大脑前动脉远端闭塞-对侧下肢感觉运动障碍。,4.大脑后动脉闭塞(1)单侧皮质支闭塞对侧同向偏盲,视野损伤。(2)双侧皮质支闭塞皮质盲,记忆受损。,(3)大脑后动脉起始段的脚间支闭塞旁正中动脉综合症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Weber综合症)。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共济失调、震颤(Claude综合症)。(4
18、)大脑后动脉深穿支闭塞红核丘脑综合症: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对侧肢体感觉障碍。,5.椎-基底动脉闭塞(1)闭锁综合症:基底动脉的脑桥支闭塞致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2)脑桥腹外侧综合症:基底动脉短旋支闭塞,为同侧面神经、展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3)脑桥腹内侧综合症:基底动脉旁中央支闭塞,为同侧周围性面瘫、对侧偏瘫和双眼向病变同侧同向运动不能。,(4)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5)延髓背外侧综合症: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供应延髓外侧的分支动脉闭塞所致。,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症(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
19、)综合症):(1)头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2)病侧面部及对侧肢体感觉障碍。(3)病侧Horner征(眼睑下垂、瞳孔小、出汗减少等)。(4)病侧肢体共济失调,(5)同侧软腭声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特殊类型的脑梗死:(1)大面积脑梗死:(2)分水岭梗死: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3)出血性脑梗死:(4)多发性脑梗死:,【辅助检查】(一)神经影像学:CT、MRI、DSA、CTA、MRA。(二)血液化验和心电图检查:血常规、血流变、血糖、血脂、肾功能、心电图等。(三)腰穿:CSF检查大多数正常.(四)TCD:(五)超声心动图:,a平扫 梗死后1天。左额、顶叶大片略低密度病变,边界不清
20、,有明显占位表现,大脑镰侧移位清楚b增强检查 病变无强化,右额、顶叶出血性脑梗死(梗死后17天)(平扫)右额、顶叶大片扇形低密度区,累及皮质,于低密度区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不均,代表梗死内出血,有明显占位表现,左顶枕叶脑梗死 a.b.矢状、横轴T1WI 左顶枕叶长T1病变,仍可见扩张“空套”脑回,中线结构无明显位移 c.与b相同层面横轴T2WI 病变呈长T2高信号,扩张脑回仍呈指套状并脑沟变窄,左小脑半球梗死 a.b.c.矢状、冠状、横轴T1WI 左小脑半球后下部边界清晰的长T1低信号病灶,但小脑沟回仍清晰可辨,中线结构略向对侧移位 d.与c相同层面T2WI 病变呈长T2均质高信号,箭头所
21、示处为一侧颈内动脉狭窄,【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5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及曾有TIA发作史者。(2)常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症状13日达到高峰,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3)CT在2472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影。,鉴别诊断:1脑出血:2.脑栓塞:3.颅内占位病变:(1)病程较长,呈进行性头痛、呕吐等 颅内压增高等症状。(2)可伴有局灶性神经受损体征。(3)CT或MR检查可有病灶发现。,【治疗】急性期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2)个体化治疗:(3)防治并发症:(4)整体化(综合)治疗:,1.一般治疗:维持生命功能,处理并发症 加强监护和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口腔清洁、皮肤护理
22、、翻身、鼻饲等。,(1)血压:维持在170180/95100mmHg.220/120mmHg考虑降压。(2)通气支持:吸氧、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3)血糖:11.1mmol/L,胰岛素治疗。(4)降颅压防脑水肿:甘露醇、速尿、甘油。(5)并发症治疗: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热、深静脉血栓、水电质平衡紊乱、心脏损伤、癫痫。,2、特殊治疗:超早期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 血管内治疗 细胞保护治疗 外科治疗,(1)静脉溶栓:适应证:(1)年龄1880岁(2)明确诊断为缺血性卒中,明 确的神经功能障碍。(3)3小时。(4)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且治疗前无明显改善。(5)知情同意。,禁忌证(1)C
23、T证实无颅内出血(2)神经功能障碍非常轻或迅速改善(3)发病超过3小时或无法确定(4)伴有明确癫痫发作(5)以往有颅内出血或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病史,(6)最近3个月内有颅内手术或头外伤或卒中史,21天内有消化道、泌尿道等内脏出血史;14天内有外科手术史;7天内有腰穿或动脉穿刺史。(7)有明显出血倾向:(8)血糖、血压(9)CT,溶栓药物尿激酶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并发症:(1)梗死灶继发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2)再灌注损伤和脑积水(3)溶栓后再闭塞,(2)动脉溶栓:大脑中动脉等大动脉闭塞的严重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在3小时内,可动脉溶栓。,(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阿司匹林 氯吡格
24、雷()抗凝治疗长期卧床,特别是合并高凝状态有形成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趋势者,可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房颤者可用华法林治疗.,(5)脑保护剂 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滞断剂、亚低温治疗等。(6)血管内治疗 介入治疗(7)外科治疗(8)其他药物治疗,(9)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治疗(被动运动、按摩、针灸、理疗等,促神经代谢药)。【预后】病死率5%15%,意识障碍较重,脑干损害或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二、脑栓塞 身体各部位的栓子,通过颈动脉或椎动脉,阻塞脑血管,造成其供血区缺血和坏死,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病因及发病机制】一、心源性:占脑栓塞病因的60%75%。1、心房颤动:最
25、常见。2、心脏瓣膜病:3、心肌梗死:4、其他:心房粘液瘤、二尖瓣脱垂、先心病、瓣膜手术等。,二、非心源性脑栓塞 1、动脉粥样斑块脱落。2、骨折所致的脂肪栓。3、肿瘤细胞栓子。4、空气栓子。5、肺部化脓性感染和栓塞后栓子。三、不明原因,【病理】基本同脑血栓相同,不同者是出血性梗塞发生率高。,【临床表现】一、脑梗塞症状:起病急,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是脑血管病中发病最急者。二、原发病症状:随不同病而异。【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常规检查、心电图、CSF检查。CT或MR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发病急,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出现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系统的局灶性神经体征(2)意识障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病学09年本科 课件 神经病 09 本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