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课件.ppt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国际血栓与止血学学会(ISTH)设立了科学标准化学会(SSC),为制定出一套完整的DIC定义、量化诊断标准进行了一系列工作。,DIC定义 ISTH/S
2、SC(2001),“DIC是指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重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DIC定义 ISTH/SSC(2001),需要强调的是,DIC是一种病理过程,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只是众多疾病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DIC定义 ISTH/SSC(2001),强调微血管体系在DIC发生中的地位;DIC为各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DIC终末损害多为器官功能衰竭;纤溶并非DIC的必要条件,因为DIC的纤溶属继发性,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显性DIC与非显性DIC。,显性DIC包含了既往
3、分类、命名的急性DIC与失代偿性DIC,非显性DIC包含了慢性DIC与代偿性DIC,DIC前期亦纳入在内。,DIC诊断依据应包括3方面,1引起DIC的原发病2临床表现3.DIC诊断的实验室依据,国际血栓止血学会(ISTH)DIC诊断积分系统(2001),该积分系统为血栓与止血学会DIC科学标准分会综合17篇建议稿与3次会议之总结,由来自美国、英国、日本、荷兰4个国家的5位专家撰写稿中所公布的DIC计分诊断标准。由ISTH/SSC在2001年提出,应用中的问题,ISTH/SSC提出的DIC诊断标准具有规范、标准和科学性强的优点,但在国内临床实践中尚无法广泛应用这一诊断标准,因该诊断系统在非显性D
4、IC诊断标准中对实验室检查要求较高,评分及判断相对繁琐,从临床角度并不适用于我国多数基层医院。,国际上沿用的是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ISTH)DIC诊断积分系统(2001)标准,但由于其并未与临床疾病相联系,在诊断上缺乏针对性。日本的DIC诊断体系又由于其过于繁琐,很难在临床上大量推广,中国DIC诊断标准,DIC诊断标准修订方案(第八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2001年,中国武汉)1、一般标准2、肝病合并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3、白血病合并DIC实验室诊断标准4、基层医疗单位DIC实验诊断参考标准,中国基层医疗单位DIC实验诊断参考标准,(1)血小板小于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2)血浆
5、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1.5g/L或进行性下降;(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大于20mg/L;(4)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5)外周血破碎红细胞大于10;(6)血沉低于10mm/h。,中国DIC诊断标准的意义,第八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2001年,武汉)修订的标准是目前国内临床医生普遍接受并正在应用的诊断标准,它兼顾了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又强调了肝病与白血病在DIC诊断中的特殊性,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诊断标准,对于DIC的诊断,特别是典型的,急性DIC,多可及时确诊,不足,但对于非典型,慢性,早期的DIC(DIC前期与代偿期)诊断问题上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同时由于DIC病因繁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弥散 血管 凝血 诊治 进展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