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04课件.ppt
《第一讲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04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04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讲 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天津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中心 张德芹,1 糖尿病的定义2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3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4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5 糖尿病的病理表现 6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7 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主要内容,1.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尿糖阳性和糖耐量减低。症状典型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症候群。,临床上主要分为,胰岛素依
2、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早期临床可无症状,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糖、脂代谢紊乱的加重,可导致心脑血管、肾、视网膜、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则发生糖尿病性心病、脑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为糖尿病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少数病人还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1.糖尿病的定义,2.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概况,2
3、.1 糖尿病发病迅猛增长,形势严峻WHO1997年报告,全世界糖尿病患者1.35亿,其中90%为2型糖尿病,估计至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数将达3亿,较目前增长近两倍。,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的多发病,其持续增长的流行病学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其流行趋势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997,2050,1.35亿,3亿,2.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概况,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在急剧增高,据全国人群调查资料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约有400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85%以上,此外,还有4000万糖耐量减低患者,这两种疾病的人数
4、分别列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印度而高于美国。,4000万糖尿病患者,85%2型糖尿病,4000万糖耐量减低患者,3.糖尿病的发病原因,3.1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具有较高的遗传倾向,遗传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明显的家族史,呈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1型糖尿病已研究得较为深入,可能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及基因突变等有关。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父母糖尿病患病率达85%,直系三代连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为46%,子女中患隐性糖尿病者达53%。单卵双胎孪生子2型糖尿病发病的一致性为90%。Ohlson等16研究发现,有糖尿
5、病家族史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较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2.4倍。近年来,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在同一个体及同一家族的聚集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Carmelli等20认为有一个共同的潜在因子导致这种代谢综合征,遗传因素可能是重要的决定因子,3.糖尿病的发病原因,3.1遗传因素,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肥胖引起的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Abate等24报道肥胖和体脂分布异常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据ADA报告,大约85%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在轻、中、重度肥胖者中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2
6、倍、5倍和10倍,并且肥胖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肥胖可降低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超重30%以上时胰岛素敏感性降低50%。,3.糖尿病的发病原因,3.2 肥胖因素,3.3 环境因素,3.3.1饮食因素:首先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Marshall等26研究表明,每日摄入脂肪增加40g,其发生糖尿病危险增加3.4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为现代方式,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常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热量及低纤维成分的食物,促使2型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加。,3.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不合理的饮食结
7、构,低运动量、精神障碍等因素为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3.3 环境因素,3.3.2运动因素:体力活动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呈负相关。一天的能量消耗每增加500千卡,其发病危险降低6%27。体力活动能增加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规律的体力活动能增强胰岛素功能,体力活动少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要比体力活动多的人群高23倍28,3.糖尿病的发病原因,3.3.3心理因素:糖尿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与转归不仅与各种生物因素有关,而且还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29。许多学者对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进行了研究30。Grandinetti等31提出心理方面的疾病如抑郁、焦虑与2型糖尿病的起因有关,并
8、且能影响糖尿病进程。高北陵等32以131例糖耐量减低者和91例糖耐量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紧张性生活事件进行随访评定,结果提示紧张性生活事件对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情绪障碍可引起免疫功能异常,抑郁心理状态可影响体内糖、脂代谢,使机体对糖、脂代谢的调节能力降低,引发糖尿病。,3.糖尿病的发病原因,3.3 环境因素,糖尿病糖、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是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目前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纵观数十年来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学者们主要从神经内分泌调节、胰岛素抵抗、糖毒性作用、脂毒性作用、细胞凋亡、遗传缺陷、氧化应激等方面进
9、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探索。,4.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在以往的糖、脂代谢紊乱形成机制研究中,人们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外周酶学方面,有关神经内分泌调控通路在糖、脂代谢紊乱形成机制中作用的报道相对较少。自1977年Besedovsky第一次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ity network,NEIN)假说33以来,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广泛关注。NEIN中任何环节的紊乱均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它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产生。目前,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与NEIN的关系已引起重视。从NEIN调节角度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本质是糖、脂代谢的调节
10、发生障碍,进而引起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产生。,4.糖尿病的发病机制,4.1 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4.1.1中枢神经对糖、脂代谢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主要通过NEIN中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brenocorticol,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thyroid,HPT),下丘脑垂体胸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thymus,HPAT),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gonad,HPG),外周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11、 nervous system,SNS),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PNS),对糖代谢、脂代谢产生调控作用,4.1 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来源于中枢神经的神经递质信息作用于下丘脑,使其合成和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后,经垂体门静脉系统进入垂体,刺激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经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4.1.1中枢神经对糖、脂代谢的调节,直接参与糖、脂代谢调节,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和释放以皮质醇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GCS),肾上腺髓质合成和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4.1 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4.1.2交感神经对糖、脂
12、代谢的调节,4.1 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中枢神经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调节激素的分泌,影响糖、脂代谢。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糖、脂代谢有不同的影响。,肾上腺素,主要生理机制作用表现在:,促使糖原分解,降低糖原合成,促进糖异生,抑制胰岛素分泌及葡萄糖摄取,引起血糖升高,是一种强烈的缩血管神经递质,对肝糖产生的作用小于肾上腺素,可影响细胞对脂质的吞噬。Shafi等38研究认为,去甲肾上腺素可能通过增加平滑肌细胞胆固醇的摄取促进AS的发展。Born等39报道,去甲肾上腺素可通过影响血管壁细胞对脂质的转运而造成脂质的沉积。,去甲肾上腺素,是调节糖代谢的重要器官
13、,胰岛内、细胞受交感、副交感神经支配。,胰腺,交感神经兴奋,胰岛内细胞胰高糖素分泌增加,胰岛内细胞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胰岛内细胞胰高糖素分泌减少,胰岛内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Benthem等41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主要指胰岛素敏感细胞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及处置的抵抗,是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产生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及其受体后信号转导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使人们对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按受体水平的不同分为三类作用缺陷:受体前水平缺陷
14、 受体水平缺陷 受体后水平缺陷,4.糖尿病的发病机制,4.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结构异常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胰岛素抗体产生内源或外源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 均属于胰岛素受体前水平缺陷的常见表现形式。其中,胰岛素基因突变引起的结构异常和生物活性降低是胰岛素受体前水平缺陷的主要表现。,4.2.1 胰岛素受体前水平缺陷,4.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结构异常:胰岛素基因突变,变异胰岛素的生物活性降低,不能循正常途径代谢,半衰期延长,血中浓度增高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引发2型糖尿病。迄今已报道的异常结构胰岛素有B25苯氨酸被亮氨酸取代,B24苯丙氨酸被丝氨酸取代,A3缬氨酸被亮氨酸取代等三种变异胰岛素综合征。胰岛素
15、生物活性降低:主要是胰岛素原过多。正常情况下,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中约含5%胰岛素原。胰岛素基因突变,胰岛素原中C肽与胰岛素的连接点精氨酸由组氨酸替代,导致胰岛素原经蛋白酶作用时水解不完全进入血循环,引起高胰岛素原血症,其生物活性只有胰岛素的5%,表现为糖耐量减低或2型糖尿病42,4.2.1 胰岛素受体前水平缺陷,4.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第一步是与靶器官上受体结合,将胰岛素信号通过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从细胞膜外转入膜内。胰岛素受体是由2个亚基和2个亚基异源四聚体组成的跨膜糖蛋白,亚基横跨细胞膜,通过膜外部分与胰岛素结合,使膜内的亚基自身磷酸化,激
16、活亚基上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再磷酸化其下游底物酪氨酸残基,这样,胰岛素信号即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及其代谢43。,4.2.2 胰岛素受体水平缺陷,4.2 胰岛素抵抗,细胞膜,亚基,亚基,亚基,亚基,胰岛素,胰岛素,使膜内的亚基自身磷酸化,激活亚基上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再磷酸化其下游底物酪氨酸残基,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所致结构异常胰岛素受体生物合成率降低受体插入细胞膜过程异常受体与胰岛素的亲和力下降酪氨酸激酶活性下降受体降解加速,4.2.2 胰岛素受体水平缺陷,4.2 胰岛素抵抗,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缺陷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原因之一,如受体数目减少和受体亲和力降低,都可以影响机
17、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导致胰岛素调节代谢的作用减弱,发生胰岛素抵抗。,等为胰岛素受体水平缺陷的主要表现,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通过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介导其多种生理效应。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目前已知至少有两条:一条是酪氨酸激酶途径,即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s,IRSs)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3kinase,PI-3K)途径,或称PI-3K信号转导途径;另一条是非酪氨酸激酶途径,即通过Grb2/SOS和RAS蛋白活化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
18、inase,MAPK)途径45。,4.2.3 胰岛素受体后水平缺陷,4.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主要通过酪氨酸激酶途径介导其代谢调节作用,其作用信号传递的基本途径是:从胰岛素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IRS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效应分子细胞代谢。在其通路上,任何环节发生障碍都可导致受体后缺陷,引起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受体后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占有突出位置。目前学者们从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IRS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葡萄糖转运蛋白、靶酶系统的障碍及相关基因缺陷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酪氨酸激酶途径,高血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19、,称为“葡萄糖毒性作用”,是长期高血糖造成的一种病理的、持续的、不可逆的状态。广义上指高血糖对全身组织的损害,为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狭义上指慢性高血糖加重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抵抗,从而加重糖尿病。高血糖作为糖尿病的主要代谢异常,可引起广泛的周围组织、器官损伤,并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形成。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它涉及到胰岛细胞的功能缺陷所导致的对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释放感受系统的障碍,以及细胞内的胰岛素分泌调控异常等因素。其可能的机制和作用环节与以下几方面有关。,4.3 葡萄糖毒性作用,最新研究表明,以往所认为的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的“高胰岛素血症”,实际上应为
20、“高胰岛素原血症”,即不成比例胰岛素原及相关中间产物分泌增加,胰岛素原(IP)/免疫活性胰岛素(IRI)值升高。产生这一现象的机制归因于长期高血糖继发的细胞分泌失衡68。生理情况下,胰岛素原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转变为胰岛素和C肽,长期高血糖使多数细胞处于持续活化状态,以满足不断增加的胰岛素分泌需求。胰岛素原合成、转变速度加快,因其在细胞内停留时间显著缩短,部分胰岛素原尚未完全转变为胰岛素即分泌入血,最终导致血中不成比例胰岛素原及相关中间产物分泌增加,IP/IRI值升高69,4.3 葡萄糖毒性作用,4.3.1糖毒性作用使胰岛素原合成及释放增加,长期高血糖使胰岛素特异性转录因子合成减少,或与相应启动子
21、结合能力降低,使胰岛素基因转录障碍,胰岛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最终导致细胞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Marshak等70研究表明,高血糖可使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转录因子-1(PDX-1)与胰岛素基因启动序列结合能力显著下降。Harmon等71选用Zucker糖尿病肥胖大鼠进行的体内试验,再次证实了PDX-1在葡萄糖引发胰岛素基因转录中的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人们肯定了高血糖对胰岛素基因转录的影响,至于该过程是否可逆及在引起细胞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缺陷中的重要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3 葡萄糖毒性作用,4.3.2糖毒性作用使胰岛素基因转录障碍,细胞耗竭理论认为,长期高血糖使胰岛素需求不断增加
22、,胰岛素释放超过细胞本身的合成能力,细胞内胰岛素储存池空虚,故表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升高,而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Moran72及Kilpatrick等73提出了葡萄糖失敏感概念,认为葡萄糖失敏感产生机制可能为长期高血糖使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反应链中,K+通道关闭后的某一环节,如细胞膜除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胰岛素颗粒聚集及胞吐等异常所引起。有研究显示,高血糖可使细胞膜上ATP依赖性K+通道关闭发生障碍而直接影响含胰岛素颗粒的胞溢作用而致胰岛素分泌缺陷。最新研究显示,葡萄糖失敏感可能与高血糖长期、持续刺激后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异常有关74,4.3 葡萄糖毒性作用,
23、4.3.3糖毒性作用使细胞耗竭及葡萄糖失敏感,细胞凋亡是机体维持正常组织形态和一定功能的主动自杀过程,它是一种生理机制,在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细胞凋亡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长期的高血糖环境可以导致胰岛细胞凋亡增多而增殖减少。Cerasi等75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动物的胰岛细胞凋亡率比非糖尿病组增加14倍。Milburn等77研究表明,肥胖型2型糖尿病早期有胰岛素细胞代偿性的增生和肥大,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晚期胰岛细胞功能衰竭,数量减少,并且存在胰岛萎缩的现象。Shimabukuro等78用Zucker糖尿病肥胖大鼠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发生前胰岛细胞就有高
24、水平凋亡发生,糖尿病发生后,有更高水平的凋亡发生。张红杰等79进一步用OLETF大鼠证实了这一观点。,4.3 葡萄糖毒性作用,4.3.4糖毒性作用使胰岛细胞凋亡增加,GluT2是存在于细胞膜内的一种特殊跨膜转运蛋白。生理情况下,葡萄糖经GluT2进入细胞内,与葡萄糖激酶共同形成葡萄糖感受器,调节胰岛素合成与分泌,故GluT2在维持细胞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高血糖可抑制细胞的GluT2基因的表达,使细胞膜上的GluT2数目减少,从而使血中葡萄糖主动转运入细胞内受阻,葡萄糖转运障碍,导致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4.3 葡萄糖毒性作用,4.3.5 糖毒性作用使细胞表面葡萄糖转运蛋
25、白2(GluT2)基因表达减少,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的慢性持续高血糖状态可促进机体蛋白质发生非酶糖基化反应,使AGEs增加,AGEs过度产生和积累会对机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AGEs通过其本身化学特性产生直接病理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细胞膜上的AGEs受体与其结合,刺激细胞合成和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从而影响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基质的合成和分泌,产生间接病理作用。人体内许多蛋白如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神经蛋白、基底膜蛋白、胶原蛋白等在高糖环境中都可以发生糖化,从而成为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4.3 葡萄糖毒性作用,4.3.6糖毒性作用使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讲 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04课件 第一 糖尿病 现代医学 研究进展 04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0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