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进展课件.ppt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进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进展课件.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进展,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梨园医院 血液科 韩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并非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和临床综合征。虽然在19世纪人们已经观察到DIC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但直到近10余年来才有关于DIC的国际诊断标准和实用评分系统,其后我国也参考这一标准结合我国情况对既往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现将DIC诊治进展在这里向大家作一汇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传统定义:Muller Berghdus描述:为一种获得性综合征,其特征是血管内凝血导致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在此过程中
2、可伴有继发性纤溶活化或伴有纤溶受抑制2001年ISTH/SSC DIC 专业委员会公布:是指不同原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损伤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害。如果这种损伤严重,则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ISTH/SSC(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科学标准化学会),ISTH/SCC的DIC概念特点:,1、强调了微血管体系,DIC即可由微血管体系损伤而引起,亦可导致微血管体系的损伤。2、不同原因所致的DIC终末损害为MOFF,DIC只是各种疾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3、未强调纤溶为DIC的必备条件,因纤溶属继发性,且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IS
3、TH/SCC的DIC的分类,显性(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的DIC;包括既往分类、命名的急性DIC和失代偿性DIC。非显性(non-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代偿状态的DIC(或pre-DIC);包括慢性DIC,代偿性DIC,及DIC前期。,ISTH/SCC显性DIC计分诊断方案,1.危险估算:患者有无导致显性DIC的基础疾病如 1)败血症或严重感染(任何微生物)2)创伤(多发性损伤,神经损伤,脂肪栓塞)3)器官毁坏(严重胰腺炎)4)恶性肿瘤(实体瘤,骨髓增殖/淋巴增殖,恶性疾 病)5)病理产科(羊水栓塞、胎盘早剥)6)血管异常(大血管瘤、Kasabach-Merrit
4、综合征)7)严重肝衰竭 8)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蛇咬伤,药物/输血,移植排斥)注意:若有其中任何1项则进入下述程序,若无则不进入,ISTH/SCC显性DIC计分诊断方案(凝血检测计分方法),1.进行 BPC,PT(凝血酶原时间),Fib,sFDPs检测 2.记分*BPC(100=0,6s=2)*Fib水平(1.0g/L=0,1.0g/L=1)3.总记分 如5为显性DIC,每日重复记分1次,如 25 提示为非显性DIC(非肯定性),每1-2日重复记分1次,ISTH/SCC前DIC计分诊断方案,1、危险度评估:是否存在易导致DIC的基础疾病;是,计2分;否,计0分 2、主要实验室指标:(1)PLT
5、计数:109/L,计0分;PLT计数:6S,计1分;3S,计0分;进行性延长或缩短,计1分;稳定计0分,ISTH/SCC前DIC计分诊断方案,3、特异性指标:(1)抗纤维蛋白酶(AT)水平:正常计-1分;降低计1分。(2)蛋白C水平:正常计-1分;降低计1分。(3)TAT复合物水平:正常计-1分;降低计1分。4、累积评分:5、结果判断:5分,显性DIC 5分,前DIC,ISTH/SCC的DIC诊断标准的优缺点,优点:规范、量化、科学性、计分相对简单。缺点:实验室的要求较高。,2006年日本急症医学会(JAAM)的DIC评分系统,1.可能与DIC相关的临床情况 A,败血症或任何微生物的严重感染
6、B,创伤、烧伤或外科手术 C,血管异常:大动脉瘤、巨大血管瘤、脉管炎 D,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蛇咬、娱乐药品、输血反应、移植排斥 E,恶性肿瘤(除外骨髓抑制)F,产科意外 G,可能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关的情况:器官损失(如严重胰腺炎)、严重肝衰竭、缺血缺氧 休克、中暑恶性综合征、脂肪栓塞、横纹肌溶解、其它 H,其它,2.需要排除的临床情况A,血小板减少症 1)稀释或非常态分布:大量失血输血、失血或输液 2)血小板破坏增加:ITP,TTPHUS,HIT,药物,病毒感染,同种异体免疫损伤,APS,HELLP,体外循环 3)血小板产生减少:病毒感染,药物,辐射,营养缺乏(叶酸,维生素B12),血细
7、胞生成障碍,肝脏疾病,HPS 4)假性减少:EDTA依赖的凝集素,血标本抗凝不足 5)其它:低温,血管中人工置入物 B,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抗凝治疗,血标本中抗凝物质,维生素K缺乏,肝硬化,大量输血和输血 C,FDP增加:血栓形成,止血和创伤愈合,血肿,胸腔 积液,腹水,血标本中抗凝物质,抗纤溶治疗 D,其它,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 A,体温大于38,或小于36B,心率大于90次/分,C,呼气大于20次/分,或PACO2小于 32Torr(4.3kPa)D,白细胞大于12000/mm3,小于4000/mm3,或未成熟细胞占10%,4.诊断规则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3,计 1分;0-2 计 0
8、分;血小板计数 80 或24小时下降50%,3分;80 或24小时下降30%,1分;120,0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值/正常值)1.2 1分;1.2 0分FDP:25 3分;10 和25 1分;10 0分诊断:4分,DIC,2006年日本急症医学会(JAAM)的DIC评分系统的优点:做了大量工作后,2005年在2001年ISTH/SCC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标准,并将两个积分系统进行了多中心前瞻性对比研究,认为JAAM-DIC积分标准有助早期筛选出DIC患者。,2009年英国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血栓与止血工作组(BCSH)颁布的DIC诊治指南,解读意见,1.按照循证医学概念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参考BCSH
9、工作组的反馈意见修订。2.论述并点评了DIC诊治中的常见问题3.每个推荐意见都给出了相应的推荐分级 同时给出支持的相关证据。4.实验室增加:血栓弹力图,英国血液学会DIC指南推荐分级系统,我国DIC诊疗指南的概念,是在许多疾病的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2012年版DIC中国专家共识,DIC临床分期,1、临床前期(前DIC)2、早期(高凝期)3、中期(低凝期)4、晚期(纤溶亢进期),DIC分型,DIC分型,DIC分型,根据DIC发生原因可分为:1、产科型DIC2、败血症型DIC3、急性
10、白血病型DIC,DIC诊断标准(2001年全国第八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一般诊断标准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感染:30-43%;Tumor:24-43%;病产:4-12%;手术创伤:1-15%,DIC诊断标准(2001年全国第八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2、有下列2项以上临床表现(2012年专家共识减少至1项以上)(1)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常见出血部位依次:皮肤消化道阴道 口鼻泌尿道 其它体征:出血点、血疱(皮下血肿)、外科伤口 出血、静脉穿刺出血、动脉渗血、周围性紫癜、爆发性坏疽。,DIC诊断标准(2001年全国第八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
11、准),(2)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特点有:(1)起病突然(2)出血倾向(3)多器官功能衰竭(4)顽固,DIC诊断标准(2001年全国第八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及体征 肺微血栓:呼吸浅快,低氧血症 肾微血栓:少尿,血尿 脑微血栓:神志模糊,嗜睡,昏迷 严重危及生命(4)抗凝治疗有效(2012年专家共识弃之),DIC时各组织器官栓塞发生率,DIC诊断标准(2001年全国第八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3、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标准(同时有三项以上异常):(1)PLT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2)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0g/L;(3)3P试
12、验阳性或FDP 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2012年专家共识弃之),或APTT延长10秒以上;(5)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应有下列2项异常: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或FPA水平升高;SFMC水平升高;PAP水平升高;TF水平增高(阳性);或TFPI水平下降。(2012年专家共识弃之),DIC诊断标准(2001年全国第八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肝病合并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1、PLT50109/L或有2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血小板球蛋白-TG、PF4、TXB2、血小板 P选择素、GMP-140)
13、升高。2、纤维蛋白原1.0g/L。3、血浆因子:C活性50%。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5、3P试验阳性或FDP 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6、血浆凝血激活分子标志水平升高:1)F1+2;2)TAT;3)FPA;4)SFMC。,DIC诊断标准(2001年全国第八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白血病并发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1、PLT50109/L或进行性下降或血小板活化、代谢产物水平 升高。2、纤维蛋白原1.8g/L。3、3P试验阳性或FDP 4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秒以上或进行性延长或APTT延长10秒以上。5、抗凝血酶(AT)活性0.6或
14、PC活性降低。6、血浆纤溶酶原PLG:Ag 200mg/L。7、血浆凝血激活分子标志水平升高:1)F1+2;2)TAT;3)FPA;4)SFMC。,DIC诊断标准(2001年全国第八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基层医院DIC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 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1、PLT10010E9/L或进行性下降;2、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3、3P试验阳性或FDP 20mg/L;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5、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比例10%;6、红细胞沉降率10mm/h。,前DIC诊断标准(全国第六届血栓与止血会议),1、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2、有下列1项以上临床表现
15、:(1)皮肤、黏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及溃疡形成等;(2)原发病的微循环障碍如皮肤苍白、湿冷、紫绀等;(3)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轻度或可逆性脏器功能障碍;抗凝治疗有效。,前DIC诊断标准(全国第六届血栓与止血会议),3、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室异常:(1)正常操作条件下采集标本易凝固,或PT缩短3秒以上、APTT缩短3秒以上;(2)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如PF4、TXB2、GMP-140、-TG 含量增加;(3)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水平升高:F1+2、TAT、FPA、SFMC;(4)抗凝活性降低:AT-III活性降低,PC活性降低;(5)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标志物升高:内皮素-1(ET-1)、血栓调节蛋白
16、(TM)。,慢性DIC实验室诊断,1、临床存在易致慢性DIC的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慢性肾病及肺部疾病等。2、有下列1项异常:(1)反复出现的轻度微血管栓塞症状及体征,如皮肤、黏膜的灶 性缺血性坏死及溃疡形成等;(2)反复出现的轻度出血倾向;(3)原因不明的一过性肺、肾、脑等脏器功能障碍;(4)病程超过14天。,慢性DIC实验室诊断,3、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条件:(1)血小板黏附或聚集功能或有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TG、PF4、TXB2、P-选择素)水平升高;(2)血浆2项以上凝血激活标志物(F1+2、TAT、FPA、SFMC)水平增高;(3)3P试验阳性或FDP 60mg/L
17、或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升高(阳性)4倍以上;(4)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半衰期缩短或转换速度加快;(5)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标志物(ET-1、TM)水平升高。,2012年DIC中国专家共识,关于ISTH/SCC采用的DIC积分系统进行诊断我内正在开展相关探索。,DIC诊断常用分子标记(血管EC与血小板系统),DIC诊断常用分子标记(凝血与纤溶系统),DIC诊断常用分子标志,反应凝血激活的指标:凝血酶片段1+2(F1+2):是凝血酶原在凝血活酶的作用下,最早释放的片段它的存在标志凝血活酶已经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已经启动。约97%Pre DIC患者血F1+2升高。凝血酶抗凝血复合物(TAT):是凝血酶按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弥散 血管 凝血 诊治 进展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0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