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化学科学.ppt
《认识化学科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化学科学.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一、化学科学的创造性及实用性1.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制备,应用,分子,2.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1)化学的创造性:化学科学的特征就是_分子和_分子,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认识,制造,(2)化学的实用性。农业:_的化工技术,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医药:新药物的成功研制,能使人类解决许多疾病。信息:以硅及其化合物为原料制出的_和_引领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合成氨,芯片,光导纤,维,材料:大量功能各异的_材料的研制和生产,使人类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合成高分子,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1.化学科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门捷
2、列夫,2.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X射线、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和_光谱、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红外,3.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成果:(1)1965年,我国科学家合成_,是首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2)198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_。,结晶牛胰岛素,核糖核酸,三、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1.化学科学领域: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_和_,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2.能源和资源领域:有了化学科学,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能源和资源,处理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原子,分子,3.材料科学领域:化学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使各种新型
3、功能材料的生产成为可能。4.环境领域:化学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5.医学领域:化学科学可以让研究人员在_水平上了解疾病的病理,寻求有效防治措施。,分子,【预习自测】1.将下列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连线。道尔顿A.发现元素周期律波义耳B.提出原子学说门捷列夫C.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拉瓦锡D.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答案:BDAC,2.化学的特征是()A.研究物质的变化B.制造新物质C.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D.用瓶瓶罐罐做实验【解析】选C。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3.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学B.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化学变化制造出新的原子
4、和新的分子,C.制陶、冶金及酿酒过程中,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D.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解析】选B。化学变化可以制造分子,不能制造原子,B项错误。,4.下列做法不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是()A.减少食物加工过程B.注意节约用电C.尽量购买本地的、当季的食物D.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解析】选D。A项,低碳生活的核心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食物加工过程减少,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能体现,排除A;B项,目前电力的主要来源是火电,节约用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能体现,排除B;C项,本地食物能减少运输消耗、当季食物能减少贮存的能量消耗,能体现,排除C;D项,
5、薪柴为燃料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能体现低碳生活,符合要求。,5.借助于化学方法,分子是可以再分的,而原子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为更小的微粒。下列实验事实最能体现上述论点的是()A.食盐固体溶于水消失B.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冒白雾C.干冰露置在空气中逐渐消失D.红色氧化汞粉末受热分解成氧气和汞,【解析】选D。化学研究的最小微粒就是原子,化学变化的过程只是涉及原子的重组过程,不会有原子种类和个数的变化。,【生活链接】判断下列词语中包含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沙里淘金(2)百炼成钢(3)死灰复燃,提示:沙子中的金是金的单质,沙里淘金只是把金富集在一起,属于物理变化;百炼成钢是指将生铁中的碳等
6、杂质通过化学反应降低其含量或除去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死灰复燃是余烬重新燃烧,也是化学变化。,知识点一、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核心突破】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易错提醒】(1)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照明属于物理变化。(2)变色现象包括物理变色和化学变色。(3)常见的物理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熔化、汽化、升华、液化、凝华、凝固)、金属导电、蒸馏、粉碎等。,(4)常见的化学变化:分解、化合、复分解、置换、燃烧、氧化、还原等。(5)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的范畴。,【典题通关】【典例】(2017泰安高一检测)下列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导电爆炸缓慢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 化学 科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40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