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件.ppt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授课人:谢茶花,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一讲 课程论,第一讲 课程论,语文课程的理念,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性质,正方观点:语文姓“语”,反方观点:语文姓“文”,辩论赛题:语文姓“语”还是姓“文”?,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1、“国文”时期,2、“国语”时期,3、“语文”时期,4、“新语文”时期,1.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1、“国文”时期,1903奏定学堂章程5年中国文字科,4年中国文学科,1907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只有国文科,而无读经科,1912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读经,改为“国文”,1.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这一时期语文与经学、史学、伦理学分离,作为一
2、门独立的课程在小学开设,又有较为明确的教学目的,在我国语文课程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国语”时期,1919白话文与五四运动合流“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1920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先国文后各科改语体文,1922学制4+21923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1.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苏区边区及解放区国语课程建设,这一时期,学科的确立,课程标准的完善,小学语文教材建设进入有纲可循的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也走上了口语型书面语的道路。,3、“语文”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语文课本,汉语、文学分科教学,60年代初,“文道之争”,注重“双基”,文化大
3、革命时,“政文”课本,1.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70末-80初,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年代,“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语言文字训练课,1.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这一时期小学语文课程在曲折中前进,1949-1966年,总体蒸蒸日上;“文化大革命”10年停滞、倒退的状态;1976-20世纪末,小学语文课程建设健康发展,生机勃勃。半个世纪以来,小学语文课程取得的成就为:课程名称的科学认定,课程性质的完整把握、课程功能与领域的拓展、课程目标中量的科学与质的提升。,4、“新语文”时期,1997北京文学忧思:理念、教材、教学及其评价,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全日制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新在素质教育,新在达标教学,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运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语文教育成为每个学生发展的基础。,(一)“文言”与“白话”之争,(二)“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2.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20世纪前期的语文概念,“文言”与“白话”之争,1956年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 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 全日制十年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实行草案),1986年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世纪后期语文课标中的语文性质,1996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2000
5、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11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从课标发展简史看语文课程性质,2.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你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1、思维的工具,2、表情达意的工具,3、最重要的交际工具,4、学习各科知识与从事各种工作的必备工具,语文课程的第一属性:工具性,5、传承文化的工具,1、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2、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3、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融洽关系,语文课程的第二属性:
6、人文性,3.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一、“课程”涵义及演变1、“课程”与“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2、“国文”“国语”“语文”“新语文”二、“语文”辨析语 口头言语文 书面言语(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1.你如何理解语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何意义?,2.小学语文教育
7、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3.如何解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语文素养”具有时间性、综合性,是长期修习的结果2、“全面提高”包含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程动态三方面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人文性2、实践性3、汉语独特性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提倡有个性地学习2、鼓励有创意的学习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语文课程的“开放系统”2、语文课程的“生态系统”,语文课程的理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
8、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第一次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具有时间性,是长期修习、终身培育的结果。不以入学之时为起点,也不以毕业之日为终点。素养这一概念还具有综合性,是态度习惯、思想情感、语文能力、习惯方法、思维审美、个性人格等要素的有机融合。有论者认为
9、,语文素养更多呈现为对语言的一种直觉,一种语感。可从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准度、敏度、深度、广度与美度几个角度来考察一个人的语感。思考:区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几个概念。语文知识可以听懂,语文能力只能练会,而语文素养则是一种养成。,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
10、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包含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两个层面:1.语言材料与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精神影响,学生对语言材料与内容的
11、多元反应。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真、善、美的过程。尊重学生对语言材料多元反应,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2.充满情意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形式,也会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影响。不能无视这种影响而只把语文课当作是知识技能训练的场所。,人文性,语文素养从操作层面来看,是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只能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除此别无他途。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只能通过学生主体的感悟与体验,通过学生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得以实现。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语文教学中宜提倡三少与三多:少理性分析,多感性诵读;精教师讲解,多学生实践;淡知识体系,多能力发展。,实践性,汉字是一种表义文字,形义联系非常紧密。认识了汉字,
12、对词义的理解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初学汉字,构形复杂,是一大难点。但高频使用的汉字数量不大,汉字构成汉语,其再造能力极其强大。这就提示我们要十分重视汉字教学。汉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语法的角度看,汉语较英语语法约束相对宽松。词与词的组合相对灵活,没有人称与格的变化。语序与虚词的作用则较为重要。汉语语意比较经不起理性的分析,而长于整体的意会和感悟。对汉语语言规律的把握,更多借助于整体诵读积累感悟中形成语感。这种语感呈现一种直觉感性、整体混沌的特点。汉语的独特性要求教学形式多感性积累,多整体诵读,多意会感悟。2012年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师招考简答题:简述汉字的
13、特点(区别于拼音文字)(6分),汉语文的独特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14、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三、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布置作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面提高 学生 语文 素养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3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