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复习题与答案.doc
《勾股定理复习题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勾股定理复习题与答案.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八年级上数学专题训练一 勾股定理典型题练习 答案解析一、知识要点:1、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a2 + b2= c2。公式的变形:a2 = c2- b2, b2= c2-a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分别是a,b,c,且满足a2 + b2= c2,那么三角形ABC 是直角三角形。这个定理叫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该定理在应用时,同学们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要点: 已知的条件: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满足的条件:最大边的平方=最小边的平方+中间边的平方.得到的结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
2、三角形,并且最大边的对角是直角.如果不满足条件,就说明这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3、勾股数满足a2 + b2= 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注意:勾股数必须是正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一组勾股数扩大相同的正整数倍后,仍是勾股数。常见勾股数有:(3,4,5)(5,12,13) (6,8,10)(7,24,25)(8,15,17)(9,12,15)常用勾股数口诀记忆常见勾股数3,4,5 : 勾三股四弦五 5,12,13 : 我要爱一生 6,8,10: 连续的偶数 7,24,25 : 企鹅是二百五 8,15,17 : 八月十五在一起特殊勾股数连续的勾股数只有3,4,5连续的偶数勾股数只有6,8,1
3、04、最短距离问题:主要运用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二、考点剖析考点一: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1、求阴影部分面积:(1)阴影部分是正方形;(2)阴影部分是长方形;(3)阴影部分是半圆2. 如图,以RtABC的三边为直径分别向外作三个半圆,试探索三个 半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3、如图所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其面积分别是S1、S2、S3,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 S1- S2= S3 B. S1+ S2= S3 C. S2+S31),那么它的斜边长是(D) A、2n B、n+1 C、n21 D、7、在RtABC中,a,b,c为三边长,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B. C
4、. D.以上都有可能8、已知RtABC中,C=90,若a+b=14cm,c=10cm,则RtABC的面积是(A)A、24B、36 C、48D、6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完全平方公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要求RtABC的面积,只需求出两条直角边的乘积根据勾股定理,得a2+b2=c2=100根据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ab的值,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a+b=14(a+b)2=1962ab=196-(a2+b2)=96,则RtABC的面积是9、已知x、y为正数,且x2-4+(y2-3)2=0,如果以x、y的长为直角边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那么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C )A、5B
5、、25 C、7D、15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根据“两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则这两个非负数的值均为0”解出x、y的值,然后运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的长斜边长的平方即为正方形的面积依题意得:,斜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故选C考点:本题综合考查了勾股定理与非负数的性质点评:解这类题的关键是利用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来寻求未知系数的等量关系考点三:应用勾股定理在等腰三角形中求底边上的高1、如图1所示,等腰中,是底边上的高,若,求 AD的长;ABC的面积考点四:勾股数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最大、最小角的问题1、下列各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可作为三边长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4,5,6
6、 B. 2,3,4 C. 11,12,13 D. 8,15,172、若线段a,b,c组成直角三角形,则它们的比为() A、234 B、346 C、51213 D、4673、下面的三角形中:ABC中,C=AB;ABC中,A:B:C=1:2:3;ABC中,a:b:c=3:4:5;ABC中,三边长分别为8,15,17其中是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 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4、若三角形的三边之比为,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不等边三角形5、已知a,b,c为ABC三边,且满足(a2b2)(a2+b2c2)0,则它的形状为(C)A.直角三角形B
7、.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6、将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同时扩一倍数, 得到的三角形是( C )A 钝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7、若ABC的三边长a,b,c满足试判断ABC的形状。a+b+c+200=12a+16b+20c(a-6)+(b-8)+(c-10)-200+200=0(a-6)+(b-8)+(c-10)=0则a-6=0、b-8=0、c-10=0,得a=6、b=8、c=10,a+b=c,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8、ABC的两边分别为5,12,另一边为奇数,且a+b+c是3的倍数,则c应为 ,此三角形为 。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
8、理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求得第三边c应满足12-5=7c5+12=17,又因为这个数与a+b的和又是3的倍数,则可求得此数,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解答:解:12-5=7c5+12=17,c又为奇数,满足从7到17的奇数有9,11,13,15,与a+b的和又是3的倍数,a+b+c=30,c=1352+122=132,ABC是直角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了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第三边的能力,还考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隐含了整体的数学思想和正确运算的能力9:求(1) 若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7,24,25,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90 度。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条边
9、长,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则可求得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度数解答:解: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7,24,25,72+242=252,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最大角为90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90度点评: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只要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判断即可(2)已知三角形三边的比为1:2,则其最小角为 30 。考点五:应用勾股定理解决楼梯上铺地毯问题1、某楼梯的侧面视图如图3所示,其中米,因某种活动要求铺设红色地毯,则在AB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应为(2+2)米 分析: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把折线问题转化成直线问题,是问题解决
10、的关键。仔细观察图形,不难发现, 所有台阶的高度之和恰好是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边 BC 的长度, 所有台阶的宽度之和恰好是直角三角形 ABC 的直角边 AC 的长度, 只需利用勾股定理, 求 得这两条线段的长即可。考点六、利用列方程求线段的长(方程思想)ABC、小强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你能帮他算出来吗? 设旗杆高度h (h+1)=5+h h=12 旗杆高12米2、一架长2.5的梯子,斜立在一竖起的墙上,梯子底端距离墙底0.7(如图),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那么梯子底端将向左滑动 0.8 米利用勾
11、股定理计算原来墙高。根号下(2.5-0.7)=2.4米下移0.4,2.4-0.4=2米根号下(2.5-2)=1.5米1.5-0.7=0.8米。梯足将向外移0.8米3、 如图,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面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底端的滑动距离 大于” 1米, 答:解:底端滑动大于1 (1分),理由: 在RtACB中,BC2+AC2=AB2,BC= (2分)又AA=1,AC=7,在RtACB中,BC=,(2分)BB=BC-BC=-67-6=1,底端滑动大于1m.(1分) 4、在一棵树10 m高的B处,有两只猴子,一只爬下树走到离树20m处的池塘A
12、处;另外一只爬到树顶D处后直接跃到A外,距离以直线计算,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试问这棵树有多高?分析:如图所示,其中一只猴子从共30m,另一只猴子从也共走了30m。并且树垂直于地面,于是此问题可化归到直角三角形解决。解:如图,设,由题意知中,解之得答:这棵树高15m。【点拨】:本题的关键是依题意正确地画出图形,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勾股定理及方程的思想使问题得以解决。60120140B60AC第5题图75、如图,是一个外轮廓为矩形的机器零件平面示意图,根据图中标出尺寸(单位:mm)计算两圆孔中心A和B的距离为 100mmAC=120-60=60 BC=140-60=80 AB=100mm6
13、、 如图:有两棵树,一棵高8米,另一棵高2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 10 米 从题目中找出直角三角形并利用勾股定理解答解:过点D作DEAB于E,连接BD 在RtBDE中,DE=8米,BE=8-2=6米 根据勾股定理得BD=10米7、 如图18-15所示,某人到一个荒岛上去探宝,在A处登陆后,往东走8km,又往北走2km,遇到障碍后又往西走3km,再折向北方走到5km处往东一拐,仅1km就找到了宝藏,问:登陆点(A处)到宝藏埋藏点(B处)的直线距离是多少?解析:试题分析:要求AB的长,需要构造到直角三角形中连接AB,作BC垂直于过A的水平线于C在直角三
14、角形ABC中,得AC=8-3+1=6,BC=5+2=7再运用勾股定理计算即可过点B作BCAC,垂足为C观察图形可知AC=AF-MF+MC=8-3+1=6,BC=2+5=7答:登陆点到宝藏埋藏点的直线距离是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点评:解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直接求解注意所求距离实际上就是AB的长考点七:折叠问题1、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BC=8,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CD等于( ) 讲完知识点梳理后作做问题延伸题(举一反三):BE的长?求折痕DE的长?A. B. C. D. 解:由题意得DB=AD;设CD=xcm,则AD=DB=(
15、8-x)cm,C=90,解得x=,即CD=cm故选C知识点梳理1、翻折变换(折叠问题)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勾股定理的性质一、翻折变换(折叠问题)1、 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4、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重合部分一般会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5、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
16、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二、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写成“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7.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8.
17、等腰三角形中腰的平方等于高的平方加底的一半的平方。9.等腰三角形中腰大于高。10.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差等于一腰上的高。2、如图所示,已知ABC中,C=90,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M,交AB于N,若AC=4,MB=2MC,求AB的长解:连接AM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AMN BMN,MA = MB,B = BAMMB = 2MC,MA = 2MC,CAM = 30,即CMA = 60CMA = B + BAM且B = BAM,B = 30,AB = 2AC = 163、 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求CF 和E
18、C。ABCEFD解:由翻折的性质可得:AD=AF=BC=10,在RtABF中可得:BF=6,FC=BC-BF=4,设CE=x,EF=DE=8-x,则在RtECF中,EF2=EC2+CF2,即x2+16=(8-x)2,解可得x=3,故CE=3cm解析:根据翻折的性质,先在RTABF中求出BF,进而得出FC的长,然后设CE=x,EF=8-x,从而在RTCFE中应用勾股定理可解出x的值,即举一反三:1、 BF的长?2、ECF的面积?3、求折痕AE的长知识点梳理1、翻折变换(折叠问题)2、矩形的性质 3、勾股定理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3.矩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勾股定理 复习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3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