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有图).doc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有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有图).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耳针法(耳穴压豆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 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一、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1.5心理状况。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 防病治病的目的。3. 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4. 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5.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
2、、棉签、镊子、 探棒、胶布、弯盘等。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 侧皮肤为度。留针。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 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 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 精消毒,预防感染。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3、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 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 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 条灸等,以提高疗效。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二、水针法水针又称穴位注射 , 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将针刺及药物对穴位的 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 , 发挥综合效能 ,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 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1.2穴
4、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1.4心理状况。2 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禁忌证.3.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3.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4 告知注射部位出现疼痛、酸胀的感觉,避免着水,以免感染。5 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 , 无菌注射器及针头、砂轮、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等。 6 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 , 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 核对医嘱。.6.2取合理体位 , 协助松解衣着 , 暴露局部皮肤 , 注
5、意保暖。6.3遵医嘱确定注射穴位 , 测试患者局部感觉及反应 , 消毒局部皮肤。6.4术者手持注射器 (排除空气 , 另一手绷紧皮肤 , 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 , 然后用针 刺手法将针身刺至一定深度 , 并上下提插 , 得气后若回抽无血 , 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如所用药量 较多 , 可于推入部分药液后 , 将针头稍微提起后再注入余药。6.5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 , 用无菌棉签轻按针孔片刻 , 以防出血,并注意观察用药反 映。6.6操作完毕 , 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7清理用物 , 做好记录并签名。7 护理及注意事项7.1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规程 , 注意药物配伍禁
6、忌。7.2按医嘱处方进行操作,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和注射的深度。注射药量遵医嘱而定。 7.3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 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往外退出少 许后再进行注射。7.4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 操作前检查注射器情况。 注射器的处理按消毒隔离规范要 求执行水针法操作流程图 三、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 1. 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1.4心理状况2、目标2.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
7、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 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 告知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 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 , 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 核对医嘱。6.2取合理体位 , 暴露施灸部位 , 注意保暖 .6.3施灸部位,宜先上
8、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观察病情变化 及有无不适 .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 护理及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 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 无需处理, 可自 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 染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四、 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 利用燃烧热力, 排出罐
9、内空气形成负压, 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 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一种技术操作 . 1. 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1.3心理状况2. 目标2.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3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 禁忌症3.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3.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4. 告知4.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4.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 自然消失。4.3治疗过程中
10、局部可能出现水泡或烫伤。5. 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 、止血钳、 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6. 操作程序6.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6.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6.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6.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 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6.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6.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6.7清理用物,做好护理记录并签名。7. 护理及注意事项7.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
11、处不宜拔罐。 7.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7.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7.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7.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7.6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 : 五、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 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1. 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1.2体质及按摩部位的皮肤情况。1.3心理状况。2. 目标 :2.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护理 技术 操作 流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3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