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doc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doc(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业教育课程教案改革 戴士弘 作者简介戴士弘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曾任教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年参加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工作。年筹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计算机系,任系主任。他以自己担任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突破口,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系内和学院内推广课程的双循环教案法和引探教案法。主编、参编、主审了多部高职教材。其中,主编的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一书大胆改革了该课程传统的体系结构,采用“单元电路、理论计算、综合实训”的三段结构,为理论性较强的职教课程探索出一条新路。年应邀从事深圳技师学院(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教师培训和测评工作。他关
2、于职教课程要进行“整体设计”(宏观设计)和“单元设计”(微观设计)的思想,在若干所职业院校中宣讲和实施,取得教案改革的明显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升,课程教案水平普遍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受到有关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评价。他所总结的教师职教能力培训和测评的经验,和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教案进行整体改革的思想,被认为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微观研究的重要课题,受到院校领导和专业教师的关注。年被聘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长、学院教案改革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学院整体教案改革与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培训与测评工作取得明显效果,积累了丰富
3、经验。年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全优成绩通过教育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年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审。他关于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和高职院校进行整体教改的意见,受到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高职理论专家、国内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关注。上篇 职业教育课程的教案设计一、 什么是一堂好课?首先,我们来谈谈课程评价的经典标准及其问题。现在,对课程进行评价,通常要靠督导或同行听课打分。听课打分表上的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专业内容熟练正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语言流利且富有感染力、逻辑思路流畅、教态自然、板书精心设计。教案符合计划进度、教案文件齐全、多媒体使用得当。课堂管理好、能够
4、教书育人。等等。这种常规的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方式不合理。用随机抽样听课的效果来概括整个一门课的质量,似乎不大合理。工作产品的质量检查,例如一百个灯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其中的五个,以样本的质量计算出全体产品的质量,这是可以的。但可以随机抽样的前提是产品的每个个体是一样的,可是一门课中的每次课却各不相同,不能用一次课的质量推断另一次课,也不能用几次课的质量推断整门课。课程教案评价应当采用另外的、更加合理的方式。二是评价内容不合理。看看上述评价内容,所有的项目考察的都是教师,上课质量似乎只与教师“讲”得好不好有关。其实,课程的效果首先要看学生,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兴趣,积极
5、参与动手动脑,课后在能力上得到实质性提高,这才是好课。教师讲得好,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现在的事实是,用传统标准衡量,教师讲得可以,但教案效果一塌糊涂,这样的课程比比皆是。仅以教师讲课的水平来评价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要为课程评价设立新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课程效果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还有第二个含义,那就是在教案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不是看老师“表演”,而是自己动手动脑操练。这个含义将在下面展开。课程评价新标准的第二条是职业教育课程应当突出“能力目标”。这个标准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因为从来的教案都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目标的。那么,什
6、么是课程的能力目标?这件事很重要,涉及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问题。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他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师观念上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有了知识,就有能力。”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但不等同,而且有一道深沟,这道沟只能用“实训”来填平。因为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训练。在高职院校中,知识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首先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更不是知识的体系。“知识就是力量”只是一种泛泛的比喻,不是准确的、科学的描述。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师自己大多从普通高校毕业,受的都是“知识目标”教育。所以一般
7、想象不出课程的“能力目标”是什么样。教师平时上课、备课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传授知识、如何积累知识上;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为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没有考虑过“能力训练”的问题。就连课上的问答练习也是为了深入理解和巩固知识而设的。那么实验是不是在训练能力呢?也不是。实验的目的多半都是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几乎没有为培训能力而设的实验课。所以,课程的能力目标问题,是职业教育教案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书将用大量篇幅对这个内容逐步展开。课程评价新标准的第三条是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这是课程能力目标的直接结论。能力不能传授,只能训练。用什么训练?用做事来训练、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做什
8、么事?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事,最好直接解决未来职业岗位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职业岗位,知道那里的问题、项目、任务。教师在课上,要带领学生去完成任务,而不是仅仅讲授一本书。一门好的职业教育课程必定有明确的任务。学生兴高采烈地跟随教师完成这些任务,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产生由衷的成就感和自信。课程评价新标准的三个原则就是:课程可以有多重目标,我们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课程要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或者简单地说,就是: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看看我们今天教师的实际课程,执行的往往是相反的原则:知识目标;问答习题;
9、教师主体。课程评价新标准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三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新旧课程教案的重要分水岭。随着论述的展开,以后我们还要继续补充介绍另外三个重要原则: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课程的一体化设计。这样总共是六项原则。但是这三个原则始终都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不管教师自己上课讲得多么好,多么符合课程评价的经典标准,如果不符合上述六项原则,这样的课程就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不合格课程;上这样课程的教师就是不合格教师。在一个学校里,校领导(教案管理)的评价标准,就是全校教师实际的努力方向。所以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对新教案观念、方法的学习、研究、培训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沿着这个新的方向推进全的校的教
10、案改革,那么旧的教案管理方式必须改革,旧的评价标准必须改革,甚至旧的用人政策都要改革。课程的这些新的评价标准是哪里来的呢?它们不是什么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直接推论出来的。下面就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问题。二、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以就业为导师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这个要求把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区别开来。“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个要求,就
11、把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区别开来了。我们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应当能够从职业岗位的第一线起步。从第一线起步时,不会在思想认识上或职业技能上产生阻力。所谓起步,就是在第一线工作不但能够愉快胜任,还能迅速脱颖而出,展示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潜力。我们的学生要能解决职业岗位上的实际问题,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应当具有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是“高技能人才”,并不满足于仅在第一线充当一个劳动力。从工作领域看,我们的学生主要从事技术、营销、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的开发、设计工作。我们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
12、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的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就把高职与普通高校区别开来,又把高职与中职区别开来。三、 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问题。普通高校中的理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研究型人才。他们以发现自然规律为己任,要依据自然规律创造新的专业理论和学科体系。这类院校承担着在基础科学领域里攀登科学高峰的光荣任务。这种院校培养的是科学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社会对这类人才质量的要求是很高的,但需求数量却是很少的,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他们以某个工程领域的设计工作为己任,要根据现有学科体系和理论系统设计出
13、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工程项目,开发出新的设计规范和模式。这种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在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社会对这类人才要求的数量比较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还要求大量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些人主要不是从事科研,也不是从事工程领域设计,而是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类的工作。例如,生产工艺设计、在生产线上从事制造工作,特别是高技能操作、制图,小型产品开发、设计、生产,产品营销、生产管理,设备运行(网络运行)、设备维修;经济管理事务的操作、运行(如报关、跟单)、管理、辅助管理(如秘书、翻译)等工作。他们在整个科研、设计、生产链条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他们需要做事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
14、需要具备熟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本专业中的高级技能。当前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社会对这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非常大,这类人才就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可见,三种高校的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定位不同,所以课程的内容、教案方法、教案模式就应该不同。传统大学课程教案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设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然而,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案模式、教案内容和教案方法。这种做法
15、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采用错误教案模式的后果不是理论上的,而主要是实践上的。首先是学生反感。由于“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许多高职学生尚不具备上普通大学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照普通高校的要求,学生就会认为老师总是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讲一些没用的东西,讲一些没趣的东西。为了得到毕业证书,学生不得不勉强应付,学生的态度又引起教师的反感,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生源”的质量太差,许多高职学生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基础,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互动,彼此不买账。
16、这样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教师、教案管理人员和领导者,我们的任务是:在了解学生短处的同时,更要找出学生的长处,要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此必须研究和宣传职业教育(教育)的新观念;多元智能观、多元人才观、多元成功观、建构学习观、行动引导教案法、工程思维方式等。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案,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目前的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受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影响很深,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建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程教案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
17、养、训练。结果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上手快,上岗竞争时有优势。但是基本功(数学、外语、自学能力)不足,随着形势的变化、技术的更新,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自我学习时,可能落在别人后面。这就叫“好用、不经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在高职院校所有课程的教案目标中,强调“自我学习能力”是形势的迫切需要。为了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还需要为职业教育课程寻找恰当的教案目标。上述“培养目标”是院校教案的宏观目标,“课程教案目标”则是教师和课程具体的微观目标,也是以下重点研究的内容。下面我们来谈谈职业教育课程教案目标。掌握知识。这是大家公认的课程教案目标,但在职业教育中,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当前职业
18、教育院校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盲目传授和盲目积累。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按照职业的教育的定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可以细分为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两种。掌握单项技能。例如电子专业中的焊接技能、某种仪器的使用技能等。传统的“单项实训”是训练单项技能的常用方式。最好的训练方式是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对各种单项技能进行实训。掌握综合技能。可以在仿真的任务(项目)环境中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项目是能力训练的载体,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案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练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只有在实际岗位上,学生顶岗实习才能训练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最终目标,就是
19、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是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体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技法的仓库”,甚至不仅是掌握单纯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这里不但要有人的主动性、目的性,运用技术技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勇气、意志等)。总之,我们今天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企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所以,结合上面讲到的课程评价标准,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就有以下几项:教师要以职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高职院校所有的课程教案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
20、位置上,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四、 课程的单元设计。上面介绍的这些理论和观念,大家都同意。但是理论上同意,不等于实践中能执行。看看我们实际的课程,大部分课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与上述观念距离遥远。让我们先从课程的单元教案开始。什么是课程的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叫做一个单元。一个课程单元,就像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教师的备课从来都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客观上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教案改革,就从课程的单元设计开始。本书后面所举例子,都是实际例子,不是杜撰编造出来的。所有的课程实例都用对比方
21、式展示。首先展示传统的课程教案设计,分析其问题所在,然后展示按照新的职业教育观念进行课程教案设计。从同一课程教案设计的对比中看出新旧观念的巨大差异。教师可以从这里出发,找到自己观念上需要改造的地方,联系自己承担的课程,训练自己按照先进观念进行课程教案设计的能力。课例建筑防雷(单元设计例)这次课由一位来自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年老师执教。他的讲法如下:雷电成因、雷电危害。雷电分类、防雷标准。防雷措施。黄山实例。作业布置。课程教案设计点评。课程的这种讲法正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教案模式。以知识为目标,以老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上课时,学生
22、要练吗?”当然要练!这里所说的“练”不是概念提问、不是知识巩固,而是训练运用知识做事(例如防雷设计)的能力!用课程教改的原则衡量一下: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在这堂课中,这三者一个也不具备。所以这是典型的不合格职业教育课程。最重要的是,任何一次课,首先要突出“能力目标”!解决教案不要从抽象的概念入手,要从直观入手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点评和讨论,课程主讲教师对课程教案设计进行了修改。建筑防雷(单元设计例)备课时,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确本次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根据这个能力目标设计本课程能力训练的项目或任务。项目(任务)确定后,教师要设计能力实训的过程。所谓“能力目标”,就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
23、能用,做”。能力目标的描述要求具体、实际、可检验。下面按照上述要求,对课程教案进行重新设计。能力目标:能用课本上的标准,对指定建筑,设计初步防雷措施。课程的引入:从直观的雷电照片和黄山防雷的实际问题开始,以知识实际应用的精彩实例为中心,提出防雷设计的任务。完成本次课程任务:查阅课本的标准、分组设计、结果讨论。课程的实质性内容从“传统的避雷针功能不足“引入。为了预防高山上的侧击雷,必须学习防护侧击雷的新手段。然后,自然地引出雷电的两种类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系统的知识。系统知识的引出,归纳上升(成因、危害、分类、标准)、总结熟记。尽可能由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或由教师自己完成。提出新任务
24、,进行设计讨论。对细节技巧进行总结归纳。课程教案设计点评课程实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由直观的实例引入,以防雷任务为载体,以防雷中的问题为中心,学生要动用手操作,学生是课程教案过程的主体,学生有能力训练,课程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的引入是由实际需要引起的,不是由知识体系引起的。例如,侧击雷的引入是由黄山建筑防雷的要求引入的,不是由雷电分类的知识体系引入的。课例展示工程(单元设计例)这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次课。课程讲法如下:逐一讲解个布展要素(主题、对象、氛围、空间、色彩、照明)的定义、概念、要点和应用。佳作欣赏(国际布展佳作个)。作业布置。课程教案设计点评课程的这种讲法,正是传统的知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教育 课程 教学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3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