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讲邹春林,学习要求,考核 1、考勤10分缺课3次以上,该课程按0分计;笔记10分,缺1/3以上,该课按0分记;作业缺1次,该课按0分记考试题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 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请教有关同志来解决9个以上的问题,并作好写实性的笔记,待期终考试时交,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涵盖了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B、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
2、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观点和学说的体系。,C、从研究对象和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构成。D、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E、从狭义讲: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E、从广义讲:既包括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诞生,比利时白天鹅饭店-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3、地,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B、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C、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
4、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A、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B、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C、是理论创新的体现,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也是最艰巨的事业,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四、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A、在掌握理论体系上下功夫 B、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C、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A、在思想上坚持 B
5、、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 C、增强服务社会本领,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论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世界上事物存在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形
6、成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地、片面的观点看世界,黑格尔,费尔巴哈,(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感知、复写、摄影、反映。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形成人类的意识。,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A、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
7、元论、二元论划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2、物质是运动的A、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哲学范畴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3、社会的物质性A、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集中体现
8、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具体方式是丰富多彩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有:A、客观性B、普遍性C、多
9、样性,2、事物的永恒发展,A、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具有新功能、适应新环境;它否定旧事物的腐朽的东西,吸收其合理的部分B、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中间可能还有反复C、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是贯穿与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二)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10、的哲学范畴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A、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矛盾的斗争性,A、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B、矛盾的斗争形式有对抗和非对抗两种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联结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5、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C、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与发展的趋势,6、矛盾斗争性的意义(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不同
11、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各有其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统一、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意义,(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质、量、度的涵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量变是保持事物性质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转变和飞跃、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
12、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A、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的因素B、肯定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C、辨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 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事物的发展要经历否定肯定-否定三个阶段,这既是否定的环节,又是发展的表现。,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辨证思维方法 A、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
13、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归纳与演绎互为补充,归纳虽然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不能摒弃片面性与表面性,需要用演绎来补充;演绎从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为基础,共性包含着个性,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出事物的多方面的属性,如果需要了解事物的多方面的属性,需要用归纳方法来完成。B、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指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其目的是找出事物的基础的部分和本质的方面。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在把不同部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是分析的完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14、C、抽象与具体,抽象是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具体: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感性的具体是人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生动的具体的知觉表象。感性中的具体是人的认识的起点另一种是思维的具体。思维的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再现出抽象的规定,是多样性的统一。在归纳、综合等基础上形成抽象,在抽象基础上上升为具体;具体是认识的深化。,辩证思维的过程,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是归纳与演绎,在此基础上是分析与综合,其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这是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组成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在思维中的体现。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有内在联系的
15、。,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是指在坚持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某些关系的方法。科学思维方法的种类: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从整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科学思维方法从某个侧面研究世界,二者都是在坚持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客观性A、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发展中的稳定的、本质
16、的、必然的联系。B、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产生前提是客观的;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这表明人们是不能创造规律的。坚持了唯物论。但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坚持了可知论。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A、联系:都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B、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由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在不同社会有不同表现。3、规律的分类: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二、意识的能动作
17、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 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A、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目标和蓝图而进行,且为了实现目标而规划了方式和步骤。B、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够采取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上升到理性认识。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着”蓝图实现出来,转化为客观现实。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人的意识、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对人
18、的生理的影响。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是物质与意识关系上的唯物论,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是辩证法。,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A、必须遵守客观规律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注意的问题A、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C、注意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4、正确处理主体选择与社会历史趋向的关系A、主体选择是指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的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B、主体选择是主观可能性的表现C、主体选择与历史趋势的是否相符D、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选择,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
19、识的本质与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与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实践活动的概念:是指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2、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3、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 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体能的放大系统,二是智力的放大系统。,4、主体与客体的关系,A、认识关系与实践关系。主体在实践中反映客体,对客体认识。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同时也改造自己,形成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5、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A、确立目的和方案
20、。这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所形成的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B、主体按目的和方案作用于客体。这是实践主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按运动方向运行。6、实践活动过程是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己。,(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服务的。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的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要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使人的认识不断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1、。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一定的经验,并在实践中经过思维活动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认识得以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的检验,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其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内心反省的结果,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其认识路线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消极
22、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地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第一、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是为了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中反映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反映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本质关系。把认识过程看做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过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能动的,其涵义是: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
23、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以客观事物为原型,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人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的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构建和虚拟,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 是 对事物外部的,表面的、局部的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人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现象的个别反映;知觉是人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现象的整体反映;表象是是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有两种表象形式:一是记忆形象,它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重现的形象,二是想象表象由记忆形象或知觉形象改造成的形象。,
24、感性认识的特点和价值,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是直接性,是用生动、具体形象直接地反映外部世界,缺点是反映不深刻。感性认识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的回忆的认识过程。感性认识包含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为到达理性认识提供了需要和基础,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的属性,抽出本质属性而形成的。概念有内涵和
25、外延。判断是对某对象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判断也是一个有真有假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是“抽象的思维”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关系,A、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了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了辩证法。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唯理论、经验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产生于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33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