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课件.ppt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课件.ppt(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Advanced o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中南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姚 瑶,2,内容提要概述类别靶向性质量评价靶向性原理典型的靶向制剂,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 o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3,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一、概述 药物 特定靶
2、向区域 选择性定位浓集: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 要求:定向、定量、定时,选择性浓集定位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细胞内,TDDS,4,概 述,特点 定位浓集,高效、低毒 控制释药,血浓恒定 顺应性提高 理想的靶向制剂应具备的三大要素: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TDDS,5,靶向给药载体类型:(1)脂质体(liposomes)(2)乳剂(emulsion)(3)微球(microspheres)(4)微囊(microcapsules)(5)纳米粒(nanoparticles),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6,概 述,靶向制剂 研究应
3、用:细胞毒素药物 药物稳定性低,溶解度小 低吸收或生物不稳定性药物 t1/2 短,分布面广,缺乏特异性 治疗指数低和生理屏障等,TDDS,7,TDDS 研究进展,首先由Ehrlich P在1906年提出;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的发展-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比较全面研究TDDS-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1993年:、创办靶向制剂专业期刊“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促进了靶向制剂的深入研究,8,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来,靶向制剂已成为医药领域 研究热点:已有产品在临床研究和应用;国外已有数家专
4、门从事TDDS研究公司;拥有专利产品;我国已首创了中药脂质体;在各种类型靶向制剂方面做了大量的 研究工作,TDDS,9,二、靶向制剂分类,靶向制剂最初的含义是指狭义的抗癌制剂,但是随着对于靶向制剂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目前从给药方式、靶向的动力源和靶向制 剂的载体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广义的靶向制剂:包括所有具有靶向性的药物制剂,TDDS,10,TDDS分类:,(1)载体的形态和类型:可分为微球、纳米粒、脂质体、乳剂、单克隆抗体偶联物等(2)靶向源动力:主动、被动靶向制剂 牵制靶向制剂 前体靶向药物(3)靶向性机理:生物物理靶向制剂 生物化学靶向制剂 生物免疫靶向制剂 双重
5、、多重靶向制剂等,11,TDDS分类:,(4)根据给药途径:口服给药、静脉给药、鼻腔给药、结肠给药、眼部给药等(5)根据靶向部位:肝靶向、肺靶向、骨髓靶向、肿瘤组织靶向等,12,1.相对摄取率:与普通制剂比较 2.靶向效率:与非靶器官比较 3.峰浓度比:与普通制剂比较,三、靶向性评价,三个衡量参数:,TDDS,13,3.1 靶向性评价-相对摄取率re,相对摄取率re:某器官或组织对靶向药物选择性re=(AUCi)p(AUCi)S AUCi:第i个器官或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i)p:药物靶向制剂曲线下面积(AUCi)S:药物普通制剂曲线下面积 re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在该器官或组织中具有 靶
6、向性,re越大靶向效果越好;小于或等于1时表示药物制剂无靶向性;,14,3.2 靶向性评价-靶向效率,靶向效率: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的选择性 te=(AUC)靶(AUC)非靶(AUC)靶:表示靶器官/组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非靶:非靶器官/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te值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比非靶器官更具有选择性;te值越大,选择性越强;,15,3.3 靶向性评价-峰浓度比Ce,峰浓度比Ce:与普通制剂比较 Ce=(Cmax)p(Cmax)S Cmax为峰浓度 Ce值表明药物制剂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Ce值越大,表明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越明显,16,四、靶向机理,4.1 被动靶向(Passi
7、ve targeting)4.2 主动靶向(Active targeting)4.3 牵制靶向(Diversional targeting)4.4 物理化学靶向(Physico-chemical targeting),TDDS,17,4.1 被动靶向(passivetargeting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药物被载体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等器官 一般的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性能 微粒给药系统被动靶向机制:体内网状内皮系统(RES)中吞噬细胞,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摄取,较大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而被机械截留于某些部位。,TDDS,18,根据微粒大小自然分布:
8、粒径:7um 肺毛细血管机械截留 7um 肝脾中单核巨噬细胞摄取 100-200nm微粒被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摄取到达肝枯否细胞(Kupffer cel1)溶酶体中;50100nm微粒进入肝实质细胞中 50nm 透过肝脏内皮细胞/通过淋 巴传递到脾和骨髓中,被动靶向(passivetargeting preparation),19,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system RES)单核-巨噬细胞对微粒的吞噬作用决定于 1.血浆中的某些特定蛋白-即调理素(opsonins)2.巨噬细胞上的有关受体 微粒通过吸附调理素,粘附在巨噬细胞的表面,然后内在的生化
9、作用(内吞、融合)被巨噬细胞摄取,20,吞噬机制,调理素(opsonins)包括:免疫球蛋白的多个亚级(人体中的Ig1和Ig3)补体系统的一些组成(3,3,1)、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等调理素(opsonins)的作用 附着于疏水性纳米粒表面 调理素作为配体可与巨噬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在吞噬细胞底物和吞噬细胞间形成桥梁,促使纳米粒的内化,21,4.1被动靶向(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靶向性影响因素-微粒粒径/表面性质 微粒的粒径及其表面性质决定吸附哪种调理素及其吸附程度,同时决定了吞噬的途径和机制,如:用戊二醛处理过的红细胞容易受IgG
10、的调理,从而通过Fc受体被迅速吞噬;用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处理过的红细胞则受Cb3因子调理,以最少的膜受体接触被吞噬;,TDDS,22,微粒表面性质的影响-电荷状况、亲水性,亲水表面的微粒:不易受调理也就较少被吞噬而易浓集于其它部位;疏水性表面微粒:则易被巨噬细胞吞噬而靶向于肝部;带负电荷微粒:zeta电位绝对值越大,易为 肝网状内皮系统滞留而积集于肝;带正电荷微粒:则易被肺部的毛细血管截留 而靶向于肺部;,23,被动靶向(passivetargetingpreparation)-微粒粒径-表面性质,24,4.2 主动靶向(Act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通过改变微
11、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靶部位。也即避免巨噬细胞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主要方法包括:载体修饰:PEG覆被、抗体/受体介导前体药物:特定靶区激活药物大分子复合物,TDDS,25,4.2主动靶向,4.2.1修饰的载体:用PEG等亲水性材料修饰:在普通纳米粒表面通过物理吸附或共价结合一层或多层亲水性聚合物,可避开巨噬细胞吞噬,延长在血液中循环时间-降低吞噬,延长滞留时间,靶向其他组织器官如:微粒表面用poloxamer338修饰,炎症部位药物浓度可显著提高,26,PEG修饰载体-靶向其它器官或组织,避开巨噬细胞吞噬-“隐形”纳米粒(stealthnanoparticles)-“长循环”纳米粒(l
12、ong circulatingNP)-“空间稳定”纳米粒(stericallystablizedNP)隐形(stealth):是指纳米粒在进入体循环后,可以避开肝脏等系统的摄取,而转运到体循环中长时间存在或转运至其它组织或器官,27,隐形机制,隐形化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巨噬细胞将纳米粒误认为是自体物质隐形的启发:最早来源于仿生学:囊性纤维化病人体内分离得到的绿脓杆菌,外覆被一层糖醛酸多糖物质,可干扰吞噬过程,使菌体免于被吞噬与消灭,其中亲水性衣膜起到关键作用,28,隐形机制,隐形:在普通纳米粒表面通过物理吸附或共价结合亲水性聚合物,形成一层或多层保护性的亲水衣膜,可阻碍调理作用,制成隐形纳米粒影
13、响隐形的因素-高分子链的链长与密度 由于血浆蛋白的吸附不可能完全被排除,所以高分子链的链长和链密度并非越大越好,达到一定程度后排除血浆蛋白的能力就不再明显,29,具隐形作用的聚合物:最重要的性质是亲水性和柔韧性 亲水性强,氢键结合大量水分子;有柔韧性,高分子链可以自由摆动,形成类 似于电 子云的“保护云”(protective cloud)“保护云”的密度越大,立体保护作用越强,能更好地阻止调理素对纳米粒表面的调理 作用,隐形机制,30,隐形化试剂:,同时满足亲水性/柔韧性要求的聚合物:聚 乙二醇(PEG)、poloxamer、poloxamine、聚山梨酯80(Tween80)等 其中PEG
14、免疫原性和抗原性极低,且通过FDA认可作为人体内使用的聚合物,被广泛研究和使用例:阿霉素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31,结合细胞特异性配体 某些细胞表面有特异受体,可将对受体有强亲和力特异性配体与微粒表面结合,使微粒导向特定细胞,从而改变微粒的分布;这类配体包括:-多糖、外源凝聚素、半抗原和抗体等,4.2主动靶向/修饰的载体,32,结合细胞特异性配体-受体结合靶向 糖与多糖修饰:许多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如Kupffer细胞)表面的膜多糖或糖蛋白,在细胞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应用糖衍生物修饰载体,可靶向白细胞、肺泡囊、肝细胞等靶部位:半乳糖残基载体-肝实质细胞摄取甘露糖残基-K细胞所摄取含胆固醇氨
15、基甘露糖衍生物-肺中明显蓄积-多糖覆被载体,增加血液中稳定性,避免吞噬,主动靶向,33,唾液糖蛋白类衍生物,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肝实质细胞上.其主要功能是去除唾液酸糖蛋白和凋亡细胞、清除脂蛋白.研究发现,ASGPR能特异性地识别N-乙酰氨基半乳糖、半乳糖和乳糖-可将一些外源功能性物质经过半乳糖等修饰后,定向地转入到肝细胞中发挥作用.半乳糖苷-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其肝靶向效率比未修饰的高3.7倍,34,叶酸受体介导主动靶向,-大多数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数目和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叶酸-葡萄糖载体系统:淋巴系统导向;肿瘤细胞的放射性核
16、素的载体;叶酸:靶向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的载体;,35,低密度脂蛋白(LDL)-抗癌药物靶向新载体,LDL是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浆中的脂蛋白-LDL 受体活性及数量在一些癌细胞中高出正常细胞20 倍以上可作为一种特异性受体载体及抗癌药物靶向新载体,将药物释放到靶细胞特点:LDL 是内源性脂蛋白,可避免在体循环中被迅速清除可克服一般载体靶向性差、不良反应大-为药物制剂提供一种崭新的靶向载体,36,结合细胞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免疫微粒 结合单克隆抗体(MCAb)后,可使微粒对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有靶向作用:如用抗T淋巴细胞的MCAb共价结合到聚甲基丙烯酸酯纳米球上,再与血单核细胞温育,发现可与T淋巴细
17、胞结合,所有对照组均为阴性甲氨蝶呤白蛋白微球偶联抗淋巴母细胞白血病MCAb后,在体外能与人白血病细胞选择性结合并抑制其生长,主动靶向,37,将活性药物衍生成药理惰性物质,在靶部位经降解成活性母体药物后发挥作用前药再生成母体药物的基本条件:靶部位有足够量的酶,能产生足够量活性物质前药能与药物受体充分接近产生的活性药物能在靶部位滞留,4.2.2 前体药物(prodrug),38,抗癌药前体药物: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含较高浓度的磷酸酯酶和酰胺酶-可将药物制成磷酸酯或酰胺类前药脑部靶向前体药物 前体药物L-多巴进入脑部纹状体再生后起治疗作用;但进入外周的前药再生后则引起不良反应,可应用抑制剂(如卡比多巴)
18、抑制其外周组织中的再生,4.2.2 前体药物(prodrug),39,4.2.2 前体药物,其它在特定靶部位释药:眼部释药:二叔戊酰肾上腺素肾脏释药:7-谷氨酰-L-多巴结肠释药:-D葡萄糖苷地塞米松和氢化泼尼松衍生物对癌细胞释药的柔红霉素、阿西维辛等,40,将药物与聚合物、抗体、配体以共价键形成分子复合物,借助EPR效应聚集于肿瘤细胞中,在局部低pH环境或酶作用下,聚合物降解,药物释放发挥作用主要用于肿瘤靶向治疗 由于肿瘤血管生长迅速,外膜细胞缺乏,基底膜变形,淋巴管道回流系统缺损等-导致对大分子物质渗透性增加并滞留蓄积于肿瘤部位,4.2.3 药物大分子复合物,41,4.3 牵制靶向(Div
19、ersional targeting),通过削弱多数单核吞噬细胞的作用而达到靶向作用-为防止微粒被巨噬细胞(尤其是Kupffer细胞)吞噬,在注射微粒之前,先用巨噬细胞抑制剂使脂质体在肝的摄取量降低2370,提高骨、脾、肺的摄取量。如:空白微粒、硫酸葡聚糖、棕榈酸甲酯等,TDDS,42,牵制靶向(Diversional targeting),注射大脂质体以前,先注射乳胶粒,结果不影响肝的摄取,但是脾的吸收降低45,且肺有较高的摄取量;如要使小微粒集中于肺,可用大剂量的空白小微粒(或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裹),阻止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临床考虑:削弱巨噬细胞作用所带来的后果,尤其对肿瘤病人不利。,
20、43,4.4 物理化学靶向(Physico-chemical targeting)应用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方法如温度、pH或磁场等外力作用将微粒导向特定部位 如:磁性微粒 热敏制剂 PH敏感制剂 栓塞制剂,TDDS,44,4.4 物理化学靶向(Physico-chemical targeting),磁场导向-磁性微球(囊)、磁性纳米粒、磁性脂质体和磁性乳剂等为载体,结合直径在1020 nm超微粒磁性物,在外磁场作用下导向靶部位如丝裂霉素C磁性微囊对荷有膀胱癌的兔,在外加磁场3 500GS的作用下,使膀胱癌坏死;O/W型乳,平均粒径为5.0um,用电磁铁选择定位于大鼠肺部4 000或6 000 G
21、S,静注10 min后,与对照组相比约高一倍;,45,热敏靶向制剂特点:在相变温度时,脂质体中的磷脂从胶态过渡到液晶物理转移,增加脂质膜通透性,导致释药增加;磷脂不同,其相变温度不同,可按比例混合获得所需相变温度(41-54C之间);释药:受热时,可将药物释放到靶细胞;例顺铂热敏脂质体:注入荷瘤小鼠,发现升温时脂质体选择性集中于肿瘤细胞;,4.4 物理化学靶向(Physico-chemical targeting),46,热敏免疫脂质体 在热敏脂质体上用交联法接上抗体,如阿糖胞苷热敏免疫脂质体 热敏脂质体 结合抗体交联 热敏/免疫 脂质体 特点:具有物理化学靶向、特异靶向双重作用,4.4 物理
22、化学靶向(Physico-chemical targeting),47,PH敏感靶向制剂利用肿瘤间质液PH值比周围正常组织显著低的特点设计;采用PH敏感类脂为类脂质膜,在低PH环境中结构改变导致加速释药;如:N-十六酰-L-高半胱氨酸(PHC)PH不同,该类脂存在两种平衡构型:PH降低时,形成闭合的环式,破坏了脂质双分子层的稳定性,膜通透性增加,药物释放,4.4 物理化学靶向(Physico-chemical targeting),48,栓塞微球-动脉栓塞给药将微球制剂选择性地注入区域性的动脉,栓塞于某些特定的组织,使这些组织的 病灶缺氧、坏死的方法如抗癌药物栓塞微球,通过栓塞切断对靶区的血供
23、和营养,使靶区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同时达到局部较高血药浓度特点:可起栓塞和靶向性化疗的双重作用,4.4 物理化学靶向(Physico-chemical targeting),49,微球用于肿瘤栓塞化疗的优点:1.栓塞较为完全:直径12m 微球被一级毛细血管网所截获;直径更小的微球能到达毛细血管末梢;2.可维持病变区域高浓度药物水平,降低体 循环中药物浓度,药物治疗指数提高;如:抗肝癌药米托蒽醌EC微球,用狗进行实验表明肝药浓度高,平均滞留时间为注射剂的2.45倍,栓塞微球-动脉栓塞给药,50,典型的靶向制剂(1)脂质体(liposomes)(2)乳剂(emulsion)(3)微球(microsp
24、heres)(4)微囊(microcapsules)(5)纳米粒(nanoparticles),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51,五、典型的靶向制剂,5.1脂质体(Liposomes)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分子层形成的薄膜内所构成的超微球状囊泡,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结 构的分子囊称为脂质体(liposomes),早在60年代初,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就发现:磷脂分子分散在水中会自然形成排列有序的多层囊泡,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隔开,脂质体的形成与结构 构成脂质体双层的封闭小室:内部-中心水性空间
25、(包含一定体积的水溶液)周围被脂质双层包围而独立(单层单室)外层-脂质双层形成的泡囊,又被水相介质分开(多层多室),lipid bilayer,aqueous space,liposomes,脂质体的形成与结构 水溶性药物:在中心水性空间或层间水性空间 脂溶性药物:在双分子层的疏水空间 常见形态:球形、椭球形等 大小:几十nm 几个um之间,Hydrophobic drug in lipidbilayer,Hydrophilic drug,Hydrophilicdrug,54,55,Classification of liposomes,多室脂质体(MLVs)multilamellar ve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靶向 系统 研究进展 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3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