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换热器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课件.ppt
《New-换热器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换热器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课件.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换热器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刘笑竺2015年1月,前言,在石油化工装置中,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一般要占设备总数的3040%。常用的换热器型式有管壳式换热器、空冷器、板翅式换热器、板片式换热器等等。其中的管壳式换热器,因其操作弹性大、使用范围广、制造难度小而用得最多。为了保证管壳式换热器的质量,各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标准。如:我国的 GB151管壳式换热器标准(以下简称GB151)美国的 TEMA管式换热器制造商协会标准(以下简称TEMA)美国的 API 660管壳式换热器标准(以下简称API 660)日本的 JIS B 8249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以下简称JIS B 8249)在管壳式换热器工程设
2、计中,经常遇到在标准规范中没有规定、规定本身有矛盾、国内和国外标准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相同等问题。下面介绍在工程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1.换热器的设计条件,(1)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 换热器的设计压力,应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换热器管、壳程顶部的最高压力,与设计温度一起作为设计的载荷条件。换热器的设计温度,应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换热器受压元件的金属温度(有最高和最低值),与设计压力一起作为设计的载荷条件。正常工作情况,包括正常操作、开车和停车、热循环、不正常操作、间断操作、环境温度等。其中开车和停车,对换热器是有专门规定的。如开车时要求用温度较低的介质对管壳程进行热循环,停车时要求先停热侧
3、,后停冷侧等。因此,那些将换热器的一侧的压力和温度为设计值,而另一侧的压力为零,温度为常温的工况是违反换热器操作规程的,是不允许存在的。,(2)近些年来,许多设计单位对管壳程设计压力相差较大的换热器,采用压力较高侧设计压力除以水压试验的放大系数(GB150规定为1.25)的数值作为压力较低侧的设计压力。这种做法依据的工况,是不存在的。采用这种做法,除对换热器的压力较低侧造成浪费外,还可能造成该换热器无法进行设计。(3)近年来,许多单位将蒸汽吹扫(设计压力0.35MPa,设计温度为150180)作为设计工况,对换热器进行校核。这种做法依据的工况,是不存在的。(4)固定管板换热器的管板强度计算中的
4、管壁和壳壁金属温度,应取正常操作情况下由传热计算得到的温度。,2.换热器 的级别,在GB151中对换热器的碳钢和低合金钢管束规定了级和级。级管束用的换热管、管板的管孔、折流板的管孔精度较高,级管束用的换热管、管板的管孔、折流板的管孔精度较低。对级和级管束的使用条件,标准没有规定。建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采用级管束,否则采用级管束:(1)管或壳程设计压力2.5MPa。(2)管或壳程设计温度300,或6000mm。(4)管束中换热管的最大无支撑长度超过标准规定的换热管的最大无支撑跨距值的0.7倍。,3.换热面积计算中换热管长度,在GB151的3.7.1中规定“计算换热面积 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
5、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在工程设计中,换热器的型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型式,如 S型浮头式换热器,在靠近浮头的支持板以外区域的壳程介质是不流动的死区,死区范围的换热管长度对传热是无效的,不能将其作为计算面积的长度。因此,在工程设计中计算换热面积,应取能有效传热的换热管长度,即有效长度Le。,4.腐蚀裕量,凡与介质接触的受压元件(除传热元件换热管外),都应考虑腐蚀裕量。拉杆、定距管、折流板和支持板、防冲板、分程隔板等非受压件和钩圈,不必考虑腐蚀裕量。GB151关于腐蚀裕量的条文中规定,钩圈要考虑腐蚀裕量,但在B型钩圈厚度的确定公式中未涉及腐蚀裕量问题。TEMA标准关于腐蚀裕
6、量的条文中明确规定,钩圈及其内部螺栓连接件,是不必考虑腐蚀裕量。钩圈是一个非受压件,且是可拆卸件,按TEMA规定,对其不考虑腐蚀裕量是合理的。,5.复合板制管板,在GB151的4.3.2.3(P16)规定“管板、平盖可采用堆焊、轧制或爆炸复合板”。采用复合板作管板,对换热管与管板连接采用强度焊的管板,当管板计算中换热管受轴向压缩应力时,换热管受到的轴向力就作用在复层和基层结合的结合面上。由于目前的复合板材料标准中,对复层和基层结合性能只有剪切强度而无拉伸性能,所以对换热管在受轴向压缩力作用下复层和基层结合面上结合强度能否满足要求就无法判定。因此,当管板计算中换热管受轴向压缩力作用时,对换热管与
7、管板连接采用强度焊的管板,在复合板材标准中对复层和基层结合强度有规定之前,管板用复合板是不合适的,应采用堆焊结构。,6.换热器型式代号,为了在工程中能用几个符号来说明换热器的结构型式,GB151和TEMA都对换热器规定了用前端(管程流体入口)管箱、壳体(略去管束)和后端(包括管束)的结构代表字母形式代号。两个标准规定的差别在于壳体结构形式的代号。GB151将TEMA中的E(单程)分为E(单程)、Q(单进单出冷凝)、I(U形管)、O(外导流筒)四种,将TEMA中的分流G(有隔板分流)、穿流X(无隔板分流)合并为G(分流)一种(修订版增加了穿流X)。,从两个标准规定看,GB151将TEMA中的中的
8、E分为E、Q、I、O四种,其中E和Q都是单程出现重复,I为U形管与后端代号U重复产生混淆;GB151将TEMA中的G和X合并为分流G(无隔板),使工艺专业要求的分流和穿流无法区分。TEMA规定的换热器代号在国际上是通用的,化学工程传热软件是用的TEMA代号,工艺专业的设备设计数据表中自然也是TEMA代号。因此,目前工程设计中按TEMA代号统一较为合适。换热器结构形式和代号举例如下:,7.换热器壳体的最小厚度,换热器壳体包括换热器壳程的圆筒和封头、釜式壳体(斜锥及其大小端连接的圆筒)和封头、外头盖圆筒和封头。在GB151中5.3.2规定的圆筒最小厚度中,分档尺寸是换热器公称直径,只解决了直径等于
9、换热器公称直径的壳程圆筒(含斜锥小端连接的圆筒)的最小厚度,而壳程的封头和直径不等于换热器公称直径的釜式壳体(斜锥及其大端连接的圆筒)和封头、外头盖筒体和封头的最小厚度没有解决。,在TEMA-1999 RCB-3.13中规定了壳体的最小厚度,其中壳体包括斜锥及其大小端连接的圆筒,分档尺寸是壳体的名义直径。按这个规定,釜式壳体的斜锥及其大小端连接圆筒的最小厚度是按自身的名义直径确定。在RCB-3.2中规定壳体封头、外头盖圆筒和封头(即标准中的壳盖)的最小厚度与各自壳体相同。在工程设计中,可按TEMA规定,对这些壳体按各自的名义直径从GB151规定的圆筒最小厚度表中取值。,8.管箱,管箱壳体和封头
10、的最小厚度 管箱的结构有连接平盖的管箱和带封头的管箱。连接平盖管箱的壳体为圆筒,带封头的管箱壳体为圆筒和封头。GB151中5.2.1规定只涉及到这两种管箱中的圆筒,而对带封头的管箱壳体中的封头最小厚度没有规定。TEMA-1999中RCB-9.11规定管箱筒体和带封头的管箱(Bonnet)的最小厚度与壳体的相同,也就是管箱上的圆筒和封头的最小厚度都是按壳体的最小厚度规定取值。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带封头的管箱封头最小厚度应按TEMA规定取与其筒体相同数值。,管箱分程隔板 分程隔板厚度 分程隔板厚度,除必须满足GB151中最小厚度外,还应满足设计条件所要求压降引起的强度要求。GB151中5.2.3.
11、2(P18)和TEMA中RCB-9.132都对分程隔板强度计算,规定了完全相同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如下式),但对其中的压差P都没有给出确定的方法。式中:b 隔板尺寸 B 隔板尺寸系数 P 隔板两侧压差 t 隔板材料在设温下许用应力,公式中的压P,API 660-2003版中7.4.2规定计算分程隔板厚度的压差取分程隔板两側压差的2倍,API660-2007版中将7.4.2规定修改为取管程允许的总压降。对API 660-2003版中的规定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对2管程,分程隔板两侧的压差就是管程总压降,再乘以2倍,取值过大;二是对4或更多管程,分程隔板两侧的压差可能有多个数值,没有规定如何选取。,对A
12、PI 660-2007版中的规定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对2管程,分程隔板两侧的压差就是管程总压降,取值合理;二是对4或更多管程,分程隔板两侧的压差比管程总压降小得很多,都取为总压降,显然不合理。因此,对分程隔板厚度计算公式中的压差P应取隔板两侧的压差为宜,可按下式计算:式中:P隔板两侧的计算压降,MPa。PZ换热器数据表中允许总压降,MPa。N管程数。Z从隔板一侧到另一侧流体的折返次数。,确定Z值举例 管程数 流体流动顺序 入口管箱隔板布置 返回管箱隔板布置 IV VI,系数 Z,隔板厚度,应按隔板位置分别确定折返系数Z值和相应的隔板宽度和长度,代入上述的公式进行计算,取其中的较大值。隔板厚度计
13、算中的尺寸系数B,按GB151表7(见下表)。其中的a和b,分别是隔板在管箱或浮头盖中的纵向截面和横向截面尺寸。下表中左图为“三边固定,一边简支”,中图为“长边固定,短边简支”,右图为“短边固定,长边简支”。“三边固定”就是三边都是焊缝,“长边固定“就是焊缝在长边,“短边固定”就是焊缝在短边。在左图中,a为纵向截面尺寸,b为横向尺寸;在中图中,a为纵向截面尺寸,b为横向截面尺寸;右图中,a为横向截面尺寸,b为纵向截面尺寸。由于设计条件中提供的允许总压降已经考虑了裕量,所以在隔板厚度计算中按上述压降计算出的值可不再考虑附加裕量。,尺寸系数B,分程隔板端部的结构和泪孔 分程隔板端部密封面,应与管箱
14、中的设备法兰密封面齐平,端部密封面的宽度,应比管板上隔板槽宽度小12 mm。换热器安装后,凡处于水平位置的隔板,在适当位置,应设置一个直径为6mm的泪孔;处于竖直位置的隔板,当其形成死腔时,应在该隔板与壳体连接的最高和最低点,分别设置半径为R5的半圆孔。,分程隔板的布置 管箱分程隔板的布置,常用的、程,分程隔板布置见GB151图15,其布置应与管板上的分程隔板槽相匹配。分程隔板与管箱壳体或封头的连接焊缝 分程隔板与管箱壳体或封头的连接焊缝,GB151没有提要求。TEMA中RCB-9.133规定在隔板的两侧连续焊接,其焊脚高度不得小于隔板厚度的2/3。API 660中9.2规定在隔板的两侧连续焊
15、接或全焊透。在工程设计中应按TEMA规定提要求。,管箱长度 管箱内侧最小深度 管箱内侧最小深度Lmin的确定原则为:管箱上各组焊件相邻焊缝间应保证有足够的距离(一般取3 倍壳体厚度且不小于40mm);管箱长度应满足接管开孔补强的要求;轴向接管的单程管箱,开口处中心线上的深度应接管内径的1/3;多管程管箱,流经相邻两管程之间的最小流通面积不小于每程换热管的平均截面积的1.01.3倍。对带封头的管箱,封头的曲面高度h在2管程以上时是需计算得到的。,管箱内侧最大深度Lmax 带分程隔板的多管程管箱,其内侧最大深度,主要应考虑分程隔板的焊接可能性。其最大深度Lmax按下述方法确定:在与管箱垂直的平面上
16、,按下图6-2的中、右图规定的方法确定出H值(H取图中H1、H2或H3的较小值),再用H值从图的左图查出最大深度值Lmax(一般取推荐最大值,必要时可取可能最大值)。对带封头的多程管箱,最大深度,取从图6-2的左图中查出的数值;对带管箱平盖的多程管箱,最大深,取从图6-2的中查出数值的2倍。,管箱长度的确定 管箱长度,必须满足管箱内侧最小深度的规定,也要尽可能满足最大深度的规定。当采取各种措施都不能满足最大深度要求时,则应在管箱图的技术要求中提出隔板与管箱焊接的特殊要求。如根据管箱的实际情况,提出隔板应先与封头或先与封头和壳体焊接后,再组焊其它元件等等。管箱热处理 管箱组焊后,管箱部件的热处理
17、,除必须符合GB150对焊后热处理的要求外,对GB151中6.8之a)范围内的管箱还必须进行焊后热处理。,接管位置 换热器管、壳程接管的位置尺寸(见图7-1),影响到管箱的长度和壳程接管部位死区的大小。因此,换热器管、壳程接管的位置尺寸,应在满足接管处相焊各元件在壳体上的焊缝间距和接管开孔在壳体上的补强范围要求条件下,尽可能取较小的数值。相焊各元件在壳体上的焊缝间距,一般取3倍壳体厚度且不小于40mm。接管开孔在壳体上的实际补强范围,如果小于GB150的规定,则应在开孔补强计算中输入实际补强范围进行计算。(2)放空口和放净口 换热器在操作中,不能利用物料进出口接管将管程或壳程中的物料放净时,应
18、在热器的管程或壳程之最高位置设置放空口、最低位置设置放净口。,9.接管,10.防冲和导流,防冲板或导流筒的设置条件 管、壳程物料进口接管处,设置防冲板(包括防冲板、防冲杆、导流筒等,常用的是防冲板)的条件,在GB151中5.11.1和5.11.2作了规定。这里主要是应进行进口处的v2计算,其中v是接管进口处的流速,应取接管的内截面积进行计算。如果设计条件要求的壳程物料进口接管尺寸过大或条件要求排管数过多,使设置防冲板的空间不够,此时应设置导流筒。,(2)壳程防冲板的位置和尺寸 壳程防冲板的位置h 壳程入口接管处防冲板是为防止物料冲蚀换热管而设置的,防冲板的位置必须保证入口处的物料流速不得高于入
19、口接管内的流速。因此GB151的5.11.3规定的“进出口处流体的流通面积应不小于进出口接管截面积”,但5.11.4又规定为接管外径的1/4,两者是不一致的。在工程上采用防冲板位置h采用下式计算:式中:di接管内径 h1接管内径与壳体内径连接处矢高 壳程防冲板尺寸 壳程防冲板一般尺寸采用正方形,其边长为接管内径di+50mm(GB151中5.11.4规定“应大于接管外径50mm”是不妥的)。,11.换热管的排列,换热管排列形式 换热管排列形式,一般有图9-1所示的30、60、45、90四种。图9-1中流向箭头表示壳程物料横向流动方向,箭头方向是与折流板缺边垂直的。设计中的换热管排列图,应据设计
20、条件要求的排列形式和折流板缺边位置进行排列。,排管区域 管束最外层换热管的限定圆尺寸DL(OTL)a.管束最外层换热管外壁与壳体间的最小距离B 固定管板、U形管换热器,取B=b3。b3为换热管外径的0.25倍,且 10 mm(GB151中5.6.3.3规定8)(见图9-2)。S型浮头换热器(见图9-3),B=b+b1+b2,b、b1、b2按GB151中5.6.3.3规定。T型浮头换热器(见图9-4),B=b+b1+b2+b4,b、b1、b2按GB151中5.6.3.3规定,b4为浮头端管板外圆与管板密封面外圆间距离,其值与浮头盖紧固螺栓直径有关。通常浮头盖紧固螺栓直径为M20、M24、M27,
21、相应的 b4之值为36、42、46mm。b.换热器的管束最外层换热管的限定圆尺寸为:,壳程进出口位置,排管后应满足GB151中5.11.3规定的流通面积的要求。但GB151之5.11.3所规定的“壳程和管束进出口处流通面积应不小于进出口接管截面积,并使流体流经进出口处的v2值不超过5950kg/(ms2)”是错误的,正确的规定应为“壳程和管束进出口处流通面积应使流体流经进出口处的v2值不超过5950kg/(ms2)”。此处v是壳程和管束进出口区域的流速,应取该区域的流通面积进行计算。管束最外层管换热管外壁与防冲板下表面间的最小距离,一般取为6mm(见图9-5)。管束的排管范围,就是在管束最外层
22、换热管的限定圆尺寸DL范围内扣除和所要求部分的整个范围。,换热管排列原则 换热管排列,应符合设计条件中规定的换热管排列形式和折流板缺边位置的要求。换热管排列,应在排管范围内排满管子,并尽可能使整个管束对称。换热管排列出的管子数量,应满足设计条件中换热面积的要求。在换热器设计条件中,除提了换热面积外,有的还提了换热管的数量要求。设计中应以换热面积为准,将换热管的数量看作参考。如果排列出的管子数量,超过换热面积的要求的数量,则可在壳程接管进出口部位适当减少管排;如果排列出的管子数量,小于换热面积的要求的数量,且又超过工艺专业允许的范围,则应考虑设置导流筒等。,多管程换热器的换热管排列,还应满足下列
23、各条:a.换热管排列的分程,应符合设计条件中的分程数量和布置要求。b.各程管数应尽可能相等,其相对误差应控制在510%以内(换热器直径小时,取较大值)。拉杆应布置原则 拉杆的数量不得少于GB151表44中规定的数量。有缺边的折流板,应在其外边缘和靠近缺边位置布置拉杆且相邻拉杆间直线距离,一般应700mm。无缺边的支持板,除在外边缘布置拉杆外,在中间区域也应布置拉杆,相邻拉杆间直线距离,一般应700mm。拉杆应尽量对称布置。,12.折流板和支持板,折流板的结构形式 折流板、支持板(以下简称折流板)多为弓形,也有圆盘圆环形。弓形折流板有单弓、双弓和三弓形,见GB151中图37。常用形式为单弓形和双
24、弓形。单弓形和双弓形折流板的结构如图10-1。图中单弓折流板缺边的位置,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竖直的(对立式换热器,水平是指壳程物料进口管与折流板缺边垂直者,竖直是指平行者)。卧式换热器的折流板,应在其工作位置的最高或最低处,设置深度为15mm、夹角为90的V形缺口,见图10-1。,折流板的布置 一般型式壳体的折流板布置,应符合设计条件的要求。对靠近壳程进、出口接管的折流板,其位置除满足设计条件要求外,还应使折流板与防冲板边缘或接管内壁间距离至少为1020mm。分流式壳体的折流板布置,应使壳程分流的路程尽可能相等。壳程进出口接管处的折流板缺口位置,不得形成短路。浮头换热器靠近外头盖的支持板与外头
25、盖侧法兰密封面间的距离(见图17中Ln),应满足管壳程热膨胀差的要求,一般应为5060mm。U形管换热器的弯管切线与邻近折流板间距离,一般取50mm。折流板布置后,在管束任何部位的换热管无支撑跨距(包括U形管束的弯管部位的A+B+C),都不得超过GB151中5.9.5.3的表42 所列最大无支撑跨距的要求。如果超过,在超过部位应设局部支撑。,折流板的尺寸 折流板缺边的位置 折流板缺边的位置尺寸(图10-1),由工艺专业在设计条件中提出,其数据为折流板切去部分的弓形高度h与换热器内径之比值。对单弓形折流板,缺边的位置h按设计所提数据乘以换热器内径确定;对双弓折流板,其单块折流板的缺边的位置h两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New 换热器 工程设计 中的 常见问题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31736.html